「电脑就是电脑,它可以发出声音,当它的声音出现时,我不希望人们说它『像』双簧管、或它『像』小提琴,它应该就是电脑的声音!它是电脑这个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齐伊文的这个观念,在国内显然仍是新鲜的!
资讯科技的发展,目前已无可否认地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音乐方面也一样受到影响。它的影响可以从音乐学术研究、音乐教学以及音乐创作三方面来看:
电脑辅助音乐教学
资讯科技的主角「电脑」,在音乐学术研究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在音乐的领域中最早见到,也是可见到的成就中最大的。不仅仅见之于一般音乐文字资料及书目的整理,对田野采集来的音乐整理也日见功效。在「音乐主题目录」(Thematic catatogue)的编纂处理方面亦展现出斐然的成果。近二十年来,利用电脑实现的一个浩大工程,即是「国际音乐文献目录」(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a Litéra-ture Musicale,简称RILM)的完成。这个「目录」,使得各国的音乐研究者能对他国间现存的音乐资料与文献,迅速地彼此交流运用。不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寻得最多的资料,也因此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可惜的是,音乐的学术研究,仍然是国内音乐领域中最弱的一环,因此RILM的存在及其意义仍然鲜为人知,在RILM中有关台湾的音乐研究资料也几近于零。
早在一九七〇年代初期,研究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学者,就曾讨论到利用「电脑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for Music,简称CAIM)的可能性。然而迟至一九七〇年代后期一九八〇年代初期,CAIM才成为一股「潮流」,到八〇年代后期九〇年代初期,才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流」。现阶段电脑程式及语言的发展,在音乐分析方面虽然仍然令人失望,然而在辅助音乐基本知识及音乐家基本能力方面的功能,却令人十分满意。音乐基本知识指的是认识音乐诸种象征符号的认知,如各种音符、五线谱、音程等等;音乐家基本能力,指的是个人对构成音乐诸要素如节奏、音色、高音、和声的感受力与对那些要素的准确分辨能力。国内利用电脑辅助教学,在其他领域中虽然已有相当的成就,在音乐方面却仍然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园地。
电脑也是乐器
从一九五〇年代开始,随著电子器材的日新月异,「电子音乐」到目前已是西方音乐重要的一环。作曲家运用「电子合成器」(Electronic Synthesizer)为音乐开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音响世界。一九七〇年代电脑的发展,虽然已经可以帮助一般作曲家写作设计,但仍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然而用电脑来辅助创作,却使得「电子音乐」有若「如虎添翼」。而八〇年代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的出现与普及,更使得「电脑音乐」风行一时。然而当国内部分电脑音乐「专家」们的努力标榜电脑省时省力有如「一人乐队」之时,国外却已朝向「电脑音乐」人性化的目标而努力试图突破。许多作曲家早已扬弃「一人乐队」的观念,而把电脑视为乐器的一种。一九九二年,美国哈佛大学「电子音乐中心」主任齐伊文(Ivan Tcherepnin)就在「中正文化中心」发表了一首为电脑与钢琴、大提琴、长笛、竖笛的五重奏。电脑与那四种乐器是同台一齐「演奏」的。齐伊文说:
「电脑就是电脑,它可以发出声音,当它的声音出现时,我不希望人们说它『像』双簧管、或它『像』小提琴,它应该就是电脑的声音!它是电脑这个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
齐伊文的这个观念,在国内显然仍是新鲜的!
一九六七年七月,由「美国教育协会」发表,影响一九七〇年代以后美国音乐教育极大的「谭戈芜宣言」(The Tanglwood Declaration)中,有一段话说:
「所有时代、所有风格,以及所有不同文化的音乐,都应该属于(音乐教育)课程之内。音乐的曲目应该包括我们这个时代中多采多姿的作品在内,包括……前卫的音乐。」
「电子音乐」或「电脑音乐」对国内的爱乐者,甚至许多音乐专家来说,仍然是个不能被了解的「怪物」。然而,这却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在资讯科技已影响各种社会层面的今天,音乐这个领域已无法再划地自封。「谭戈芜宣言」中的那一段话,应该是我们面对这项「怪物」(如果仍然认为它是「怪物」的话)的态度。
文字|张己任 东吴大学音乐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