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优伶话语 优伶话语

传统戏曲谚语散记7

传统的批评家有二种:一是生活安逸,整日看戏听曲、对戏评头论足的戏虎;一是每「事」必到,对科仪过程吹毛求疵的师公虎。

传统的批评家有二种:一是生活安逸,整日看戏听曲、对戏评头论足的戏虎;一是每「事」必到,对科仪过程吹毛求疵的师公虎。

小旦吃鸡腿,戏箱飮冰水

如果不谈论传统戏曲演出「文以载道」的教忠教孝功能,我想戏曲观众们看戏的最重要动机就是放松精神地求取娱乐,而看戏的最高享受又不过于「沉迷」。剧场的「沉迷」带领观众暂离疲惫的生活,「沉迷」使观众忘记演员与角色、舞台与人生之间的距离,不但「沉于剧情」且「迷于演员」。

这样的观众在台湾传统戏曲界就称之为「戏箱」,也就是戏迷的意思。这些戏迷除了担任观众及「贴赏金」的赞助者之外,另外有些也担任了替自己喜爱的演员端茶倒水、递毛巾、折戏服的工作(当然并非每一个戏箱都可以有这份殊荣,通常这是与该演员长期熟稔的戏迷才能「享有」的特权)。

就以乱弹戏名伶吕仁爱(女,1923年〜1994年,民族艺术薪传奖得主)为例,当红时号称「全台第一小生」,嗓音高亮,做工细腻,所到之处,戏迷蜂拥,甚至当她生病无法出场时,请戏的炉主把戏金丢到舞台上,表明如果没有吕仁爱上台就不看戏了,请剧团把戏棚拆走。另一个例子是吕仁爱有一次在金瓜石演出,那是正当旧台币换新台币(四万元换一元)的时期,热情的戏迷用麻布袋装著旧台币,一袋一袋地用草绳吊在舞台棚架上做为赏金,一直吊到竹搭的棚架不支倒蹋,观众与演员尽皆走避。接下来的例子更将「戏箱」对名角的占有欲表达无遗:吕仁爱的丈夫是宜兰县三星鄕的一个淳朴农人,妻子是名角,终年四处巡演,夫妻之间甚少见面,好不容易有机会等到妻子到三星附近演出,可以趁便见上一面。于是在日间的农事收拾妥当之后,牵著长子、次子,又以襁褓揹著三子,想要与阔别多日的妻子一会,更让幼儿得亲母泽。到达戏场,剧已开演,吕仁爱正在台上扮演俊俏的小生,朴拙的父亲带著三个儿子迳往后台言明要找「银来仔」(吕仁爱的绰号),没想到后台吕仁爱的戏箱们(女戏迷)一看到这黑黑脏脏的庄稼汉,误会是擅闯后台的一只癞蛤蟆,不由分说地就发挥她们「御前侍卫」功能,将吕仁爱的丈夫及儿子从后台连踢带打地赶出去,只丢下一句:「凭你这种货色也想到后台找银来仔」。等到散戏暗灯吕仁爱看到棚脚边上的夫、儿,才问出来龙去脉。直到去世前,吕仁爱提到这件事,仍然泫然欲泣,抱撼不已。毕竟「戏箱」的捧场与拥戴,还是难及儿子的一句撒娇,或者丈夫的片刻握手。

片面的爱慕可以使人出让一切,戏箱们也是一样,尽其所有地侍奉偶像,吃饭时把买来的鸡腿让给演小旦的演员吃,而自己则躱在角落啜几口凉水度过一餐。如此强力爱慕所带来相互间的不自由,也不知道谁的可怜多一些?

(后记:趁此想特别感谢宜兰县罗东镇「五福眼科」的林逸民医师,他在吕仁爱晚年受靑光眼及白内障之苦时,免费为其手术,使吕老师仙逝前重获光明,心中感激莫名,却一直没有机会道出。借此由我代吕老师向林医师惜艺恤老的仁心致最高谢意。)

戏虎哈烧茶,师公虎穿破鞋。

在参与剧场活动的过程中,观众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因为戏剧的触动而做出一些反射动作,比如鼓掌叫好、冒冷汗、打盹儿、出神、跟邻座交谈、喝倒采、观察前排观众的发型、漫无目的地在昏暗中翻节目册、尖叫、流泪、吐口水、发出嗤鼻声、坐立不安地等待中场休息或不顾一切地逃离现场……因此从某一层面来说,每个看戏的观众都是一个批评家,尽管「批评家」一词的意思通常是指那些喜欢把批评意见在大众媒体上发表出来的人,但那是现代人的说法,在以往的日子里,在没有人以批评为业的时代,剧作家及演员们要从哪里获得具建设性的启发?

于是看戏经验丰富、熟悉剧本及演出的观众,就成了最常发表意见的批评家,虽然「批评」二字的真正意义是指一种判断的行为,但对很多人而言,这两个字本身就暗示著某种反对的态度。因此,在台湾民间,这一类的观众就被称为「戏虎」,意指对戏文故事对错、演员表演良莠、布景道具精粗、音乐品质好坏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时常提出适度或过度批评的观众。「师公虎」的意义也与「戏虎」相同,只不过其批评的箭头是针对道教中的法事科仪(特别是丧葬科仪),举凡科仪的程序、祭品的内容、道士的服仪、科仪进行中的相应音乐……,无一不是「师公虎」随时可能提出批评或嘲讽的。

同样是批评家,「戏虎」与「师公虎」最大的不同并非在于他们的批评对象不同,而是在于不同的生活条件所为他们带来的不同「专长」。以「哈烧茶」做为「戏虎」的代表形象,主要在于这些「戏虎」们的生活至少都有一定的安适,整日无事就是看戏听曲,品头论足一番,手中一盏热茶,眼前几出大戏,口水与刀枪齐飞,批评伴曲词共响。而做为「师公虎」,日子可就没那么适意了,因为他们大多是生活困苦的「罗汉脚」,每有丧仪,就会前来趋附,或举路神、或扛寿木、或撒银钱、或吹哨角……只要遇有科仪,总会有些杂琐事项需要这帮「穿破鞋」的弟兄们来协助,也因为他们「每事必到」,见多识广,所以就成了道士科仪的行家与批评家,只要科仪过程中一有瑕疵,可能就会被他们批评得生不如死。

这就是「戏虎哈烧茶,师公虎穿破鞋」,我们的传统批评家。

 

文字|游源铿 兰阳戏剧团艺术总监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