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西卡波》剧中一景,中间为女主角露西。(David Baltzer 摄)
纽约 环球舞台/纽约

继续想像!继续充满活力! 英国同谋者剧团

有人说:「英国剧场太过迷恋于文字」,作品大多改编自文学作品的英国同谋者剧团可没有这么「迷恋」。他们让充沛的想像力、肢体、灯光、音乐融合出一台台充满活力的好戏。

有人说:「英国剧场太过迷恋于文字」,作品大多改编自文学作品的英国同谋者剧团可没有这么「迷恋」。他们让充沛的想像力、肢体、灯光、音乐融合出一台台充满活力的好戏。

茱莉亚音乐学院的艾利丝托里厅里,挑剔的纽约观众以座无虚席来表达他们对首次赴美巡回的英国「同谋者剧团」(Teatre de Complicite)的殷切期待;且在当晚谢幕时以全场起立鼓掌给予《露西卡波的三段生命》The Three Lives of Lucie Cabrol,(1994)毫不保留的激赏与热烈回响。

敏感的剧场活力

「无论你是在发展自己的或他人的作品,原则都是不变动的。」《露西卡波》的导演兼男主角,赛门.麦克伯尼(Simon McBurney)说:「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的语言去说这个故事。」

同谋者剧团从一九八三年创团至今,已有整整十三年的历史。来自英国的麦克伯尼在一九八三年结束了巴黎乐寇(Jacques Lecoq)表演学校两年的课程后,集合了另外三位分别来自英国、义大利和加拿大的表演工作者,尝试运用所学的默剧与义大利即兴喜剧表演技巧,来发展一些新的题材内容。

早期的作品灵感多半来自于个人的经验与想法。市场里一个花式泳帽的贮藏室,即触发了同谋者处女作《把它戴在你头上》Put it on Your Head,(1983)的诞生。黑色喜剧《迟了一分钟》A Minute too Late(1984),则是麦克伯尼丧父后个人经验的整理。同谋者的第三个正式作品《这下子更多更大的点心来啰》More Bigger Snacks Now,(1985)则在当年的爱丁堡非主流艺术节中获奖。

从爱丁堡非国际艺术节里崭露头角的实验喜剧,到一九九六年受邀至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演出的《露西卡波》,同谋者剧团始终坚持他们对感官意象、肢体、题材及想像力的高度敏感与大胆融合运用。

《露西卡波》是同谋者改编自当代英国作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一九七九年小说中,一篇关于贫穷、爱和希望的故事。地点是法国阿尔卑斯山区莎瓦省的贫苦农村,描写矮小拗强的露西艰辛的童年和少女时期,中年被兄弟逐出家门后如何以走私在边界讨生活。

全场运用倒敍的手法,由强(Jean,露西少女时代的爱人,亦是她一辈子等待的对象)以诉说往日时光的方式,带出露西坎坷的一生。透过同谋者的诠释,人的韧性和执著,从平凡简单的农村故事里浮了出来。

动作.音乐.灯光.文字

一开场,导演以半写实半象征的舞台,一下子就把观众拉进了这个贫穷的山区农村。整个舞台被覆盖上一层松软的泥土,离家数十年后返鄕落叶归根的强不知何时出现在右舞台,双手接捧从舞台上方滴落而下的山泉,洗去一脸的疲惫劳顿。

盛接著山泉的是一个旧式的白色大浴缸,等待劈砍的原木散落一地,一列长木板斜靠在舞台后方。另外三分之二的舞台则显得寂寥幽静。六双大大小小的旧靴整齐地排成两列,横跨了三分之二的舞台。每双靴各被一块方格型的灯光给笼罩住。六个打赤脚的演员坐在靠著舞台后方排成一列的木椅上。

当强指著一双双被灯光框隔开的旧靴,开始介绍这些靴子的主人们与这些人物的相互关系时,一双双历尽沧桑的旧靴不再只是靴子,而化身为墓园里一方方墓碑。在强短短的几句开场后,后舞台的演员们缓缓地从阴处暗处走向前舞台,默默地穿上各自的靴子,《露西卡波》就此展开。之后在整晚的演出中,舞台上正式的著装和褪衣,即象征著剧中人物的出生(或出现)和死亡(或离去)。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除了流畅如散文诗的敍事外,丰富且充满想像的舞台语言,和演员们灵活的肢体,不但淸楚地表达出故事的主题,亦以其简单却恰如其份的意象,紧扣住观众的目光与心情。

同谋者著重肢体的运用,一方面与创始团员所受过的表演训练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同谋者深信:动作、音乐,甚至灯光,皆可为敍事辞汇,表情达意的能力不亚于语言文字。

「复活」我们的想像力

在舞台上展现演员和道具无穷的巧妙转化和组合,是同谋者剧团的注册商标。配合上观众被激发的想像力,整个舞台可以说是完全可以心之所向,天马行空。

「无论是人物、动物、或是无机物,没有能超出同谋者剧团的诠释范围内的。」纽约著名的《村声》周刊如是说。整场演出里,除了饰演露西的女演员,其余的六个演员,有时扮演露西的家人,有时是村民,有时还得演家禽家畜!

戏里描述露西与父母忙于农事一景,饶富趣味。一个演员双手各持一支木竿,用木竿将另一个演员挟于其中(有点类似国剧中的乘轿),后者发出动物的喷气、与低哞声,一脚在泥土上踢踏,而就在两位演员拉扯间前进时,无需装扮和面具,在观众眼里,显然是农夫使劲力气在驱使不听话的耕牛前进。

更令人会心一笑的设计是,此时另外三位演员在舞台上仰卧成一直线,在观众尚未得及明白导演的用意前,扮演农人与牛的演员沿著这条线内缘走过,躺得直挺挺地演员们即刻依著顺序,一一侧滚翻了个身。看上去,那三位在地上打了个滚的演员,俨然已化身为被翻松的「春泥」了。这五位演员的灵巧身手与节奏感,显然把一幅春耕图给活了出来。

有限的设计,无限的剧场

夏季是阿尔卑斯山区农村里靑年男女互诉衷情的季节。未婚少女们沿袭村里的传统,在此时独自上山放牧牛羊,村里的靑年们则结伴上山寻找各自的心上人,留下一段夏日浪漫的甜美回忆。年轻的露西亦不例外地在山上的农舍里看管牛羊,靑年们刻意绕路避开露西的小屋,却被等在半途的露西撞见。露西借口需要协助,把强拉进了她的农舍小屋。

当露西突然主动献身时,强吓儍了,呆了半晌后拔腿转身就逃。接下来强一路死命跑下山的戏,同谋者剧团巧妙的设计安排,令人难忘。暂无主戏在身的演员在此时即负责机动地移动道具,让饰演强的演员能踩著有限的桌椅,在舞台上不停地移地。演员的后脚一离开,上一秒钟还被踩著的木板或椅子即被移至新位置,做成新的组合。

于是,观众看见奔跑中的强,在整个舞台上高高低低地驰跃,舞台瞬间成了布满蜿蜒曲折小径的阿尔卑斯山。搁在桌与椅间的长木板成了急陡坡和独木桥。由于适时地移动组合道具及演员良好的默契,数张桌椅呈现出山的绵延和山间小路的多变,观众的视线就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地伸展开来。

若干张牙舞爪的演员或蹲或跪地聚拢成一群时,他们又化身为结满野莓的矮树丛。当露西从象征枝桠的手指间作采拮莓子状时,还会不小心被斜揷的「树枝」扯住裙角(当然是扮树的演员用手拉扯!)另一支挡路的枝干则被露西硬生生地「踩断」了 (上举的手臂呈下垂状)。这些生活化的小设计,使得他们所象征的意义,一下子写实起来!

惊心动魄的剧场风情

整出戏里最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场戏,大概就是男女主角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肌肤之亲。露西主动献身的隔天,强躱开了同伴,独自上山敲露西的门。这场戏,除了男女主角外,其余的演员全都躱在矗立的木板条后,扮演关在廐栏里躁动不安的牛羊。

当男女主角剥了彼此的外套,在舞台地板上翻滚时,配合上音乐渐强、节奏加快的酝酿,与一场午后雷雨的音效,饰演栅栏后蠢蠢欲动的牛羊的演员,在第一声雷响起时,像是奋力挣脱了一切束缚地冲开了木板,举著长木板在舞台上穿梭奔驰,露西与强在游移木板间追逐翻滚。一场做爱的戏顿时化为一场木板舞。

当男欢女爱结束时,一切又恢复了原状,牛羊们在栏后不再作声。男女主角靑春年少的热情与精力,在这一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我们在敍述一个爱情故事的时候,毫无疑问地,你的头脑可以了解;然而当我们透过一系列感官、肢体意象来表达时,你的心和身体也能同时感应!」另一位创始者安娜贝儿.雅顿说:「我们全都厌倦了那些无法激起观众想像力的剧场。」

同谋者非常重视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剧院里的舞台并非他们唯一的表演场地;海滩、街道、学校、酒馆、西班牙的陶窑厂,甚至香港的难民营,都曾经是他们恣意挥洒想像力的空间。

离开文字,再从文字「打」出来

创团之初,同谋者剧团原本打算以巴黎做为长期发展的据点。不久后因为申请经费补助不易,和巴黎的英语观众有限两大因素,同谋者带著他们的法文团名,回到英国打天下。

「英国剧场过于迷恋文字」三十八岁的麦克伯尼打了个比喩:「我们习惯躱进这个灰暗森严的语言城堡,为的是抵御那些扬言其他表现形式不输于语言文字的掠夺者。」然而,同谋者选择在尊重语言文字的同时,也不忘剧场中其他元素──肢体、灯光和音乐。

同谋者的工作方式是透过集体创作,最后经由导演整合编排而成。演员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以《露西卡波》为例,演员来自瑞士、英国、德国、奥地利和越南。

某位英国剧评家称同谋者是「我们的剧场里具欧洲特色的团体」,这不单是因为同谋者重感官意象的物质,以及其多国籍的演员阵容,同时也因为同谋者选择题材的广泛。

从一九八八年改编自瑞士剧作家杜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1990)的作品《登门造访》The Visit开始,同谋者尝试以他们日渐独树一格的剧场表现形式重新诠释经典作品,或是将其他非戏剧类的文学作品改编后搬上舞台。例如同谋者与英国皇家国家剧院合作的《鳄鱼街》The Street of Croco-diles,(1992),以及《从这栋屋里走出个男人……》Out of a House Walked a Man……(1994),皆是改编自欧洲超写实主义的文字作品。

继续成长,继续想像

曾被英国名导演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邀请到巴黎演出的《露西卡波》,与《鳄鱼街》被并称为同谋者剧团最成熟的作品。《露西卡波》曾在伦敦上演了一季之久,还至欧洲各国、澳洲及东京巡回演出。

目前同谋者即将开始筹备九七年的计划,麦克伯尼将再发挥导演长才,编导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栏记》The Caucasian Chalk Circle,预计九七年春季于英国皇家国家剧院演出,并于六月中旬展开国际巡回演出。

 

文字|刘向慈  纽约大学剧场教育系硕士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