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兴剧团搬演《阿Q正传》既有解严新意及时代意义,吸引众多靑年观众入场。(许斌 摄)
十年演艺 十年演艺/戏曲篇

曲满戏足瘾到头 戏曲十年路

从一九八七至九六这十年间,在禁制中解套的传统戏曲各剧种,再度肆放活力。传统演示者愈形精练,现代演示者更加多元精致,曲乐更加丰富。加上大陆团频频登台,老戏迷连连沉醉在流派艺韵中,好不满足。光复之初及迁台初时的热络气氛,依稀再现。

从一九八七至九六这十年间,在禁制中解套的传统戏曲各剧种,再度肆放活力。传统演示者愈形精练,现代演示者更加多元精致,曲乐更加丰富。加上大陆团频频登台,老戏迷连连沉醉在流派艺韵中,好不满足。光复之初及迁台初时的热络气氛,依稀再现。

七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奇特的数字,有其诡异,有其变易。

一九九七开始,英政府退出香港,还「君」明珠,此与全球中国人有关。九七及九七之后正在将要发生,未可晓;但八七及八七之后,却有十年流金岁月堪以知往。

一九八七,大易之年:二解──一月中学生解发禁,七月解除戒严;二开──八月开放大陆探亲,十二月开放报禁;一停──十二月爱国奖券停止发售;一用──十月国家两厅院正式启用。

解禁解套,轮登剧场

对于表演艺术,特别是与传统文化密切有关的戏曲类,解严、两岸交流、两厅院启用,可以说三门开泰,是卸枷也是转捩,传统与传统的现代化面目如何,经过十年,镜花水月亦留迹痕可探。

有趣的是,深入民间生活与民俗信仰密不可分的野台表演,早在各种禁制中肆应生变,尺度拉开。日治时期歌仔戏发展出的胡撇仔戏,至今遗绪犹存;牛肉场、电子花车风光的时候,野台歌仔戏亦有淸凉秀揷播;布袋戏、皮影戏则加放电影。乘著大家乐明牌之风,民间演娱几乎光景盖世,演气、人气皆旺,忠诚戏迷迷角儿的狂度,不可思议──亲手烹调、亲手钉做亮片戏服,送到戏棚;角儿登台,赏金红包盖过布景,戏装一套换过一套,以对献戏服的戏迷有所交待;下了台,要品尝过这一提盒那一锅。解严、交流对野台生态不甚可及,但是爱国奖券停止发售,大家乐退烧,酬谢神事少了,演气急遽下跌。

两厅院启用初几年,陆续安排各项传统曲艺表演登台。久违了的靑衣祭酒顾正秋特为开幕演出重开金嗓,搬演《文姬归汉》,作为带艺渡台一代京剧风华的表率;而本土科班养成的复兴国剧团则推出文武并呈的《白蛇传》,由第一届复字班的赵复芬,叶复润、曹复永担纲演出。代表歌仔戏首度登上国家剧院的是明华园演出《蓬莱大仙》。次年八八年,陆续有地方性戏曲表演:赖碧霞客家歌谣演唱、豫剧《王魁负桂英》、南管戏《陈三五娘》、川剧《春草闯堂》。除了豫剧为常态性表演之外,川剧已少演,南管戏差不多是看不到了,由今来看,此次由李祥石指导、吴素霞担纲的演出,可谓惊鸿一瞥。八九年,又有东华皮影戏、新福轩傀儡戏、小西园布袋戏、及由国内京剧人士所作湖南花鼓戏的表演。而在民间野台日演北管夜演歌仔已成惯例的时候,专业北管戏班缩减到仅存唯一的新美园,结合享名「乱弹娇」的小旦潘玉娇,在剧院演出《南天门走雪》、〈黄金台〉,亦是难得一见或再见的北管顶尖(年龄、艺龄双鼎)表演。

对地方剧种点名测试式的登过剧院舞台之后,这座拥有现代化设备的舞台,对于传统表演及表演团体是否投入导「向」性的因子?回看这十年来戏曲类的表演,是传统与传统的现代化分枝并呈双雄的型态,传统性的演出愈形精致,而传统戏曲现代化的脚步则更形加速,跨距明显拉大了。这之中的酵素,无疑地更少不了解严、交流所带来的影响。

解严对传统戏曲表演团体而言,历来推陈出新的禁制如准演剧目,反共剧、剧本审查等,都解套了,不必费心弄巧安排具有「中心思想」的套装剧目,如过去曾将〈打金枝〉〈回荆洲〉〈大登殿〉〈陆文龙〉等戏串演成为「打回大陆」的一套演出,编演新戏也大可跳脱《少康中兴》、《秋瑾》等意识型态题材。与解严亦步亦趋的开放探亲,则使得两岸艺术交流光明化、频繁化,不需为学戏偷跑或偷带(音影)匣子,早已相中的戏出、名角,久已心摹的导演、编剧、曲家、乐师,都可以登门访洽;而在传统戏曲普遍势微的时刻,彼岸国家级戏曲团体亦把台湾当作表演市场,双方你来我往,要学要演都有机会。

大陆京剧团搧热观戏室温

而这十年来传统戏曲在台湾有市场吗?可以说:有,但非常态之有。于大陆剧种而言,「有」的是渡海来台的一代;于本土歌仔戏而言,「有」的是数十年死忠的电视歌仔戏所培养的观众。但是当早年由他们捧红的名角续渐退出舞台之后,当他们齿摇发苍再也无法带动后辈一同看戏的时候,戏台下的观众比戏台上的演员少的演出,也不少见。歌仔戏有幸的是当年在野台、在广播、在电视打下观众基础的演员,如今仍粉墨屹立,进到现代剧场表演,仍是观众缘常红的不倒翁。

大陆艺人及大陆团的来台湾表演,确曾搧热观戏室温。老戏迷在回温的是流派艺术的余馨。梅葆玖、杜近芳的梅派,王吟秋、李世济的程派,宋长荣的荀派,以及刘长瑜搏揉各派的和合之艺;老生冯志孝、李光、张学津、于奎智及可谓驻台表演的李宝春、言兴明等的演出,勾勒起余派、马派、杨派、言派的吉光片羽;张春华、寇春华、孙正扬、朱世慧等带出文、武丑行派艺的机巧;而就在九六年尾声,尙长荣、孟广禄、李欣、景荣庆等一时名净,更让人听饱了裘腔之流变,看过瘾了花脸美艺。对此地戏迷而言,这些大陆老中一代的流派传人的专擅戏码及表演艺术,虽多数不曾亲睹,但早就耳熟能详,台下和著台上拍点吟唱,还要从不十分淸楚但看了几十遍的盗版录影带来品论其增删。大陆艺人在台湾的剧场里得到天涯相知而热情的回应,都说台湾观众包容度强,不喝倒采。这台上台下的惺惜之氛,怕是要改写戏园、堂会的观戏情态。

大陆其它剧种团体不若京团之频繁来台,川剧挟变脸特技在台湾卖满座;越剧浙江小百花二度来台,票房一高二低,黄梅戏亦复相当;河北梆子当代独享伶名的裴艳玲,第一次来台演出盛名的《锺馗》造成轰动之后,继之在台湾推出首演希腊悲剧《伊底帕斯王》,却惨遭滑铁卢。不可忽略的昆剧表演,近些年来上昆(二次)、浙昆、苏昆都极为引人注目,但票房却远不及京剧,然而引起本地学界对昆曲、剧更盛于往的探深发微,更积极的投入保存纪录,校园内并有「爱昆会」成立,学员每趁假期自动自发过海拜师学艺(亦有「爱越会」复如是),可谓剧场表演的辐辏效应。

唯一回娘家登台的大陆歌仔戏是漳洲芗剧团,留台期间最常,也是唯一深入台湾民间表演的大陆戏曲团体。然而因 带来的戏码及表演方式沈旧,不十分合乎本地观众的品味而回应渺渺,但是,却对本地歌仔戏表演投下弥足珍贵的影响,表演团体及观众重又醒觉音乐在歌仔戏中的地位和份量。歌仔、歌仔,曾经老小传唱,在广播中遍颂的歌仔调,曾几何时被大量的口白和舞台效果和电视特写镜头淹盖。继漳洲芗之后,由本地学界隆重举办的「海峡两岸歌仔戏硏讨会」及两岸首度实验合作歌仔戏《李娃传》,都再度重申了歌仔戏音乐的重要性,及其经过现代乐理与配器和声的处理后,所传达出的悦耳动听。

传统戏曲现代导向

大陆戏曲表演登台缔造了活动型态的市场效应,对于本地戏曲界所要经营的永续市场,刺激不大,所幸这多年来一直有表演团体在接力耕耘,吸引靑年观众在戏曲剧场内扎根生繁,此与传统戏曲开展分枝,导向现代剧场艺术相与并进。雅音郭小庄的努力首开枝桠,在禁制中的有限改造,却强效的在当时靑年一代中为戏曲投射出新的地位和形象。国家剧院开幕之后,雅音于八九年起续登演新编京剧《红绫恨》《孔雀胆》《潇湘秋夜雨》《感天动地窦娥冤》及《归越情》之后,已淡出舞台。

八七年吴兴国领班的「当代传奇剧场」开团首作《欲望城国》,从选材从几乎全面性的非传统呈现,将现代导向的这一分枝撕腿似的大幅拉开,演出虽不免有小瑕可议,但再度刷新靑年观剧的眼识,布下好光景。其后当代续出《王子复仇记》《无限江山》都不脱曲剧性格,但是近几年《楼兰女》《奥瑞斯提亚》却是主客异位,令人质疑「当代」分道扬镳了。

复兴剧团钟传幸适时分翅接力,延续这还算短的分枝。接事团长四年,她左手在熟悉的传统中,右手试攀这传统的分枝,举步小心,在制作过几出大陆移植的新编京剧之后,开始大胆挑旨时代议题,导演制作《潘金莲》(原川剧),触碰现代文学鸿鹄,导演制作《阿Q正传》,主动往校园开讲,主动向校园开放预演,在过程中、在演出后受到专家学者、靑年观众的鼓励,勇敢朝向全方位本土制作、再向下扎根的努力。中秋节前后儿童戏曲《新嫦娥奔月》的演出,对剧团、对演出场地(复兴剧场及国军文艺中心)、对儿童观众而言,都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经验。

九五、九六年本地京剧界仿佛投入霹雳炮迭爆。九五年切断军方脐带,撤、并三军剧队而成立的国光剧团,这两年来推演频繁。团内演员济济,一个剧中人物常有二至三至四员轮扮;行政人力充足编制完整,无论自办推出的节目「冬令京补」、「京艳一夏」、「京秋戏赏」及社区剧场「文山喜戏节」,或与大陆团合作的联合公演,都不脱近年大陆团来台所作活动型态的演出模式。九六年当国光、复兴两团积极振「做」各自特色的时刻,两团两校合并之刍议,在各方意见纷云中,校园内惊传学长施暴,传统戏曲教育之沉疴浮出枱面,刍议快速演成决议,并责于九七年完成两团合并。

一九九七,大易之年,预谋「京」变。

(本刊编辑 胡惠祯)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