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室内,走向群众,是新团体的音乐推广趋势。(许斌 摄)
十年演艺 十年演艺/音乐篇

新观念、新作法的音乐十年路

一九八七是台湾音乐界整体生态起变化的一年。在国人期待下,耗资七十四亿台币兴建、拥有一流设备的国家音乐厅及戏剧院落成启用,大量国际级艺术家、团体相继来台演出;新一代音乐家在学成回国后,一改以往单打独斗的演出方式,纷纷组团,以各种不同的演出型式加入音乐战场,并以新观念、新作法来推动、经营乐团,为音乐环境注入一股新力。

一九八七是台湾音乐界整体生态起变化的一年。在国人期待下,耗资七十四亿台币兴建、拥有一流设备的国家音乐厅及戏剧院落成启用,大量国际级艺术家、团体相继来台演出;新一代音乐家在学成回国后,一改以往单打独斗的演出方式,纷纷组团,以各种不同的演出型式加入音乐战场,并以新观念、新作法来推动、经营乐团,为音乐环境注入一股新力。

在经济上,八〇年代的台湾已展现出令国际世界不容忽视的经济能量;政治上的解严使得社会普遍呈现盎然生机及对新知的强大渴求;在音乐环境上,在国人期待下、耗资七十四亿台币兴建、拥有一流设备的国家音乐厅及戏剧院落成启用,大量国际级艺术家、团体相继来台演出;新一代音乐家在学成回国后,一改以往单打独斗的演出方式,纷纷组团,以各种不同的演出型式加入音乐战场,并以新观念、新作法来推动、经营乐团,为音乐环境注入一股新力。

新团体、新作风

这批新成立的音乐团体中,民间的有维也纳回来的朱宗庆、连雅文所组的「朱宗庆打击乐团」、「台北打击乐团」、法国回来的小提琴家苏显达组的「新古典弦乐四重奏」及小号家叶树涵的「叶树涵铜管五重奏」,加上早二年由医师赖文福推动成立的「台北爱乐室内及管弦乐团」,及在音乐家杜黑主导下,将原属业余性质的「台北爱乐合唱团」成立「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积极介入音乐推展。在公家团体方面,由教育部主导,为配合国家音乐厅及戏剧院落成,而将当时分属师范大学、国立艺术学院,及国立艺专音乐系的实验乐团合并,更名为「联合实验管弦乐团」,而同属教育部辖下的联合实验合唱团亦于同年正式成立,是继原来三个公家乐团──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后的音乐生力军。

面对十年前音乐市场的单一发展,这批生力军的加入开始将台湾音乐发展带向分众时代,而两厅院落成,引进大量国际级表演的压力以及小型室内演出场地阙如,民众对分众音乐的陌生等问题,也迫使这些年轻团体去思考、开发不同的演出、经营发展模式。历经十年的摸索、实验,当年的开路先锋团体均已开花结果,成为目前国内乐坛中具领导性的音乐指标。

音乐型式分众化

新型式的推出面对的是全然陌生的聪众群,如何去开开,吸引新的聪众便成了这些新团体的首要功课。

对朱宗庆和连雅文而言,将当时仍鲜为人知的打击乐推展开来是最大目的,为此,朱宗庆还给自己订了十五年打击乐发展计划,第一个五年是个人的,以教学、开演奏会,及全省巡回硏讨为主,第二个五年则是团体的计划,计划组团来实际推动;第三阶段则是专业的。但三年半后的一场音乐会,由于观众反应热烈,让朱宗庆提前达成组团目标。相对于朱宗庆的地毯式的基层推广方式,连雅文采行的是另一种型式,借由任职于刚成立的联合实验管弦乐团余暇,集结当时国内其他击乐好手合组乐团,举办音乐会,增加打击乐的曝光机会。

除了「维也纳帮」的打击乐一击奏效外,同自法国回来的叶树涵与苏显达也组成了铜管及弦乐重奏团。为了走出以往音乐会是小众聚会、行家品味的印象,这些当时乐界的「新人类」不再只满足于恳亲会式的音乐会,行销企划整团作战,长远规划团体的成长策略,因此如何号召听众,便成为当务之急。

「二套节目制」于焉诞生。从推广初期选择大量通俗、流行曲目作为节目内容,「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让大家看到高水准的演出。」而这个策略确实成功地将这几类音乐推广开来。在民众逐渐接受此类音乐后再加入一、二首较严肃的曲子,以渐进方式带领听众。朱宗庆打击乐团则以「让台下观众加入演出」亲身体会打击乐的滋味拉近距离。然而在推广之余,各团亦每年固定演出较严肃、具挑战性的音乐会,以开发不同领域的观众。

演出地点机动化

在演出内容多元化的同时,演出地点机动化趋势亦应运而生。在国内小型演出场地普遍不足且不标准,唯一标准的小型场地只有国家音乐厅内的演奏厅的情况,「场地机动化」便成了新的尝试。叶树涵铜管五重奏的创团音乐会,便是在位于敦化北路中国信托大楼前广场举行,此后这种音乐会型式便广泛地被运用,从音乐厅到银行大厅、企业大楼广场、公园,以及里民活动中心、庙口,都可以是演出场地。在机动性场地演出固然在音乐性上可能有所不足,但其深具的亲和力确实达到推广音乐的目的。

除此之外,巡回演出更是推广新型态音乐不可少的,从台北到全省各鄕镇、离岛,从艺文殿堂到全省各县市文化中心、中小学、庙口、甚至大马路上,均是他们的表演舞台,以亲近、平易的演出型式,将音乐散播开来。一九八八年,朱宗庆更策划了一系列「校园音乐新鲜人」活动,给合各类音乐团体,首次将音乐演出带入校园,叶树涵更创下利用各中小学周会时间,以解说式音乐会方式推广铜管音乐。而文建会所主办的各种音乐下鄕活动及各企业的巡回活动亦是借以推广音乐的时机。

扎根台湾、国际交流并行

在经营本土市场之后,音乐团体也开始向外交流,朱宗庆打击乐团由初期有人请就去,到今日自己风风光光地主办国际打击乐节,并成立基金会、制定出教学、演出、硏究三大方向,更在九四年成立「传统打击乐中心」将传统的中国打击乐进行系统整理、硏究及保存,并著手出版第一本中国打击乐图鉴专书。而叶树涵铜管五重奏继去年到美国、日本、大陆演出后,今年将触角延伸到澳门、菲律宾、印尼、美国、加拿大等地。同时,结合商业市场的跨界音乐录音出版更是古典乐团经营的另一种尝试,朱宗庆打击乐团先后便录制了十余张CD,由入门、进阶、到严肃作有系统的出版,并计划将所有该团演出过的国人作品录音保存,叶树涵铜管五重奏所录制的三张CD亦将流行与古典加以结合。

在演出国人作品上,朱宗庆打击乐团自创团开始便以委托创作方式,有系统的演出国人作品,十年来累积了相当可观的击乐曲目(具附表),台北打击乐团亦在九四年开始聘请作曲家温隆信为音乐总监,以拓展国人作品演出空间,新古典弦乐四重奏亦陆续演出过马水龙、赖德和、钱南章、萧泰然、洪千惠、彭靖等人作品。铜管乐方面,叶树涵表示,由于铜管特性不易掌握,这方面好的国人作品几乎没有,但大陆作曲家鲍元恺在去年听过该团演出后,已为他们写作一首铜管作品,可望在今年发表。

纷扰不断的公家乐团

音乐环境因民间团体有计划的经营,使得这十年有了相较于以往急速的改变,而同样已十年的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即联合实验管弦乐团)也在其中扮演一个关键性角色。

一九八六年初,当时任职于新加坡交响乐团的小号家叶树涵回台湾开演奏会,当时教育部司长兼国家音乐厅及戏剧院筹备处处长周作民将叶树涵找去,希望借由叶树涵在国外交响乐团的经验,协助拟定将当时成员分属师大、国立艺术学院、国立艺专的实验乐团配合国立中正文化中心落成,改制为联合实验乐团,并进驻两厅院。为了让乐团有别于现有公家乐团的制度,并能够吸引网罗旅外优秀音乐学子,叶树涵参考新加坡管弦乐团及香港交响乐团的组织架构,草拟一份计划,同年三月开始初步规画,八月正式成立,叶树涵亦于十月返国加入乐团。十月三十日,在国父纪念馆举行创团首演,曲目包括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拉威尔《波丽露》,及史特拉汶斯基《火鸟》组曲等国人较少听到的作品。音乐会结束,观众喝采不断,台湾有了一个极具潜力的乐团出现。

此后一年内,乐团一共演出十场,场场爆满。八七年乐团正式迁入两厅院,此后演出以两厅院为根据地,有机会多次与世界级音乐家合作,如卡瑞拉斯、芙蕾妮、多明哥等人,展现了国内音乐水准。但在软、硬体均属一流的情况下,乐团的十年发展在定位走向及人事制度方面风波连连。比起民间团体在经费不足下却能朝多元经营发展,找出自己的音乐风格,累积培养听众,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十年下来,争议声却渐渐掩盖过当年成立时各界的采声。

调整步伐,再造新局

无论是新团新作风抑或是整体环境的因势利导,台湾音乐环境近十年的发展在民间、公家的各自推动下呈现出蓬勃生气,将台湾音乐发展带向多元发展,在十年的摸索、碰撞后,这些团体大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受到观众的肯定,促使小型音乐团体纷纷成立,投入分众音乐市场,甚而与商业结合,形成另种机制。但,不可讳言地,日益增加的演出团体暴露出标准演出场地的匮乏,大量音乐人口的成长仍不足以支撑职业团体,除朱宗庆打击乐团为专业团体外,其余均为半业余乐团,显示出深层音乐人口仍待开发。而占尽天时地利的公家乐团发展则更令人遗憾。因此,面对下个十年,如何调整脚步,在既有基础上寻找新的基点,是値得也必须深思的。

(本刊编辑 钱丽安)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