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园舞坊曾多次在文建会安排下,至法国巴文中心巡回演出。(刘振祥 摄 梨园舞坊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文化外交/官方出击

台湾外交,递张「文化」名片吧!

新世纪来临前的文化外交准备

经济外交再也不是台湾进军国际的万灵药,政府必须担任「文化出征」先锋与后盾,将独特创新的台湾艺术推上国际舞台,把台湾文化的名号打得震天价响。

经济外交再也不是台湾进军国际的万灵药,政府必须担任「文化出征」先锋与后盾,将独特创新的台湾艺术推上国际舞台,把台湾文化的名号打得震天价响。

今年六月,文建会耗资一千三百万,十个表演团体、近百位展演者由主委林澄枝领军,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美国西雅图,在当地市立文化中心剧院办起「台湾艺术节」。明年七月,法国知名的亚维侬艺术节,将在文建会两年来的努力下,邀请台湾艺术家在「亚洲主题」中呈显台湾文化风貌。这是近十年来,政府进行文化外交,所采取较具体、主动且兼具艺术性的两项活动。

展演维持两星期的西雅图「台湾艺术节」,票房前冷淸后活络,尽管行前因筹办时间匆促,邀集展演团队过程受外界质疑;但是,艺术节外在形式已达到文化出击的目的。就文化外交而言,它至少在意义上跨出了一大步,这一步隐含著艺术展演团体多年来闷著头干所累积的经验与成就,另一方面,它也表征国家文化政策和外交方向应思考新的面向。

模糊的文化外交形象

一九七〇年代以后,国家处境艰难,外交靠钱推动。相较于文化,经济向来是台湾人进军国际的万灵药,「撒钱」争取友谊,避免国际孤立,官与民都相信它的魅力。然而,八〇年代中期以后,海峡彼岸的中共经济改革开放了,受大陆市场的吸引,过去台湾的友邦一个个转了舵。因应外交处境的艰难,当局想出新词,于是,当前外交以「经济为骨干,文化打前锋」。从国建六年到十二项建设,自「国际性演艺团队扶植计划」到「国际文化交流计划」,政府借此对民众宣示文化外交的决心。

不过,计划是一回事,实际执行牵涉面广大且复杂。文化既是生活通俗,又是专业精致;它既是概念抽象,却也落实具体。因此,经常沾点边的做,做了不著边际的案子也有,缺乏整体概念与中长期计划,民众一头雾水,又落了个「撒钱」的形象。直至今日,文化外交总难免存有「金钱外交」的影子,也因此引来不同的批评。文化投资的效益,虽然并非短期内可以具体评估。不过,政府应拿出淸楚而具体的计划与目标,同时让人能够看出因应跨世纪的远景。

落实台湾文化面貌

文建会主委林澄枝就认为,外交应以文化为主轴,推介台湾的文化面貌是国际交流的首要工作。她说,外交在政治受到中共孤立而寸步难行之际,文化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助益。她认为,国际场合中,「台湾」两字很难公开露面,和政治活动比较起来,文化并不敏感,文化外交不刻意政治化,却意外成为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艺术是比较具体的文化活动,西雅图「台湾艺术节」便是一例。

多年来,台湾艺术表演团体出国巡演,除了少部分团体,如云门舞集、当代传奇剧场等,曾在知名的剧院或艺术节展演外,其他所谓的「出国巡演」,不是在华侨集中的亚裔移民区,就是在纽文、巴文这类文建会在海外的小剧场。尽管有机会在当地展演场所演出,也多半仅在次要剧院或者参与较小型的艺术节,离跃上国际舞台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事实上,艺术想要登上国际舞台不单凭创作者作品的「艺术性」,除了艺术家或表演团体本身具备一套复杂的专业经纪系统与国际人际网路之外,还是一场兼具独特且主体性强的美学观及政治的角力。

广泛交流国际艺术资讯

美学观展现自舞台,艺术作品本身之余,剧场技术也是重要课题。中正文化中心主任李炎表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不应忽略剧场和艺术行政人才培训,两厅院目前参与的三个国际艺术组织,其中一个是由墨尔本维多利亚艺术中心发起的亚太表演艺术合作会议(AAPPAC),希望透过此一组织,在创作以外也培养剧场人员。今年九月,李炎计划参加此组织在汉城举行的年会,届时会产生具体的交流方案。加入国际艺术文化组织确实是进军国际舞台的途径之一,除了两厅院之外,国内部分表演团体也主动参与,像云门舞集为国际表演艺术协会(ISPA)会员,经由这样的组织,表演艺术团队可以获得表演资讯、世界各艺术节资料,同时认识国际艺术经纪公司,增加国际舞台登台机会,无非也开拓出国际市场新通路。

在今年举行的「第二届文化会议」中,促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也是与会人士热烈讨论的议题。碍于政治问题,想跻身联合国相关组织并不容易,不过民间属性强的单位却是国人可以努力的方向,文建会应加强国际资讯收集工作,利用现有资源为民众整理出国际文化组织的资料,提供文化工作者参考。李炎认为,现在是资讯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应该透过网际网路来进行,资讯的传播会更迅速。

积极得宜的文化出口

文化艺术自古便是外交利器,这样的概念法国执行的最澈底,它甚至借由文化和观光的结合,每年赚取大量外汇,增加国家荷包。向来被世界称为「经济强国的日本,政府与企业界合作,对其本国艺术文化输出就尽了相当的力量。再往南观看,这几年努力争脱英国殖民体质的澳洲,艺术发展成为澳洲人寻求主体文化认同的过程,在新世纪来临前,他们希望借由文化跳脱已往孤立于太平洋一岛的处境,拉近与亚洲各国的距离,澳洲文化曁传播部甚至表示,政府更不惜耗资以「出口」的方式行销文化艺术。因此,澳洲政府耗费预算设摊,透过近似商展的做法「卖」艺术。国策顾问吴静吉也指出,政府输出文化艺术使正式的外交上有突破的可能。他记得中美断交以前,美国政府就大力支持其艺术家或表演团体赴海外展演,如玛莎.葛兰姆舞团来台湾表演。透过文化事件争取国际友谊,另一方面,也让外界见识其文化成就。

台湾政府五年来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相当重要的经济资助角色,中央每年编列国际文化交流相关的预算超过四亿元,再加上文建会在纽约及巴黎的两个文化中心,各编三到四千万经费,原则上,两个海外文化中心与文建会的「国际性演艺团队扶植计划」配合,每年定期邀请国内演艺团队赴海外演出,台湾文化进军国际不是没有本钱。

化被动扶植为主动行销

但作为政府推动文化交流主力的文建会,十几年来的做法始终保守,面对国际艺术节主办单位来台接洽,文建会通常站在「扶植」的立场,推荐几个扶植团队,让主办单位和团体自行洽谈,文建会仅提供经费,一直到前任主委郑淑敏才有所突破。她大力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事务,文化外交化被动邀请为主动出击,包括原舞者、梨园舞坊等表演团体陆续进军欧洲;文建会十五周年会庆,又举行「文化新丝路」活动,向国外驻华代表及邀访贵宾促销台湾表演艺术团体。文建会今年更在法国巴黎颁发首届「中法文化奖」,在在显示在文化外交上的具体成果,而这样的积极做法在林澄枝手里更为主动而且广面思考。

接任主委一职年余的她认为,进军国际需要与外交部密集连络,突破过去各打各的仗的瓶颈。从台湾艺术节进驻美国的经验,她发觉政府国外文化推广多年来的努力仍让人感到一片空白。她认为,政府驻外单位横向的连系有助于文化外交网的建设,运用外交人员早已打下的基础,以及外交经验共同促成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各种机会。此外,各地方重要艺术节都可以成为我国推展文化艺术外交的集散地,以艺术节主办地为主轴,向外成放射状布线,如此一来,文化艺术行销管道自然较为畅通。

本土性转型与创作的再思

不过,通路有著落,接著是艺术产品的问题。四月间,法国亚维侬艺术节执行长达西耶(B. D'ARCIER)来台为明年的「亚洲艺术主题」选节目,这个向来偏好当代且创新作品的艺术节却选了些掌中剧团等传统属性强的节目代表台湾艺术,让许多现代艺术创作者咋舌。根据达西耶的说法,他选择的节目呼应主题,对当地观众而言,也很东方味。东方味是个模糊的意象,西方人经常弄不淸楚日本和中国的差异,更遑论海峡两岸文化艺术的异同。于是,带有「土味」的都能代表东方。

其实亚维侬艺术节以节目深具艺术水准和品质闻名,它经常开发当代创作来吸引观众。参观过的艺文人士不讳言指出,以表演的幕后技术而言,国内表演团体能胜任者不多;再就创作水准来看,国内艺术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达西耶只看中传统,不挑当代艺术作品,也隐约显示国内现代艺术创作发展仍値得再思考。

台湾艺术如何能纳入国际版图?争取世界观众。「立足国际」的意义,不仅止于提升政经效益,它的背后更代表外界对台湾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香港主权回归中共后,就显得格外重要,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取代国家认同。「什么是真正的本土?」现任中国电视公司董事长的郑淑敏认为,只要是台湾观点表现就是「本土」。她说,文化并非死的东西,要使其本身产生质变与量变,才能够活化,基本上,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审美观。她认为,文化不容许有意识型态;意识型态问题,恐怕得经由国际文化交流而获得厘淸。谈文化、谈艺术,自己闷著头干是一回事,要跟别人交手后,自我文化的主体性自然呈显出来。

她说,文化是国防的延伸。以美国为例,透过消费娱乐让他人接受其文化及美学价値观。「文化即国力」的概念让世界任何强势文化可以极尽「同化」之能事。因此,文化进行国际外交的观念应改变,从交流转为传播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文化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也为自己提供一个特色的美学价値和生活方式再思考的机会。

突破创作瓶颈跃登国际

吴静吉认为,解严十年后的今日,台湾文化外交有水到渠成之感。许多发展成熟的表演艺术团体营运或创作遇到瓶颈,像创作人才靑黄不接,迈向职业化团体的经济能力增进等,他们亟需经由国际发展来寻求自我突破。尽管如此,创作本身的艺术成就仍是必备的条件。他认为,台湾创作者应重视艺术独特和创新。避免与大陆、新加坡、香港等华人创作重叠,所以想立足于国际,「要争服东亚得先争服欧美,打遍欧美,自然回流。」

文化外交不同于国内文化推展,在国内受欢迎的节目,到了国外情况不一定相同,因为观众欣赏取向差异,考量点便不同。在吴静吉眼里,台湾目前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最大优势为现代艺术,以传统艺术出发转型成功者,或以现代艺术为基础,吸收传统精华所获得的灵感再创新。他认为,过去在大中华的成见下,不少艺术外交做了白工,让中共占便宜。但是,台湾近年来创作空间开放,表演艺术团体和大陆团队同台时,有较多空间发挥,凸显自身文化特色。

以今年美术界参与威尼斯双年展为例,官方版(台北市立美术馆主办)与民间版(国巨企业支持)的版本明显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前者仍旧停留在打台湾旗帜的老法;后者则以行销艺术的观念,把台湾艺术家推向国际艺坛,结果,民间版艺术家未来邀展的约不断,增加更多国际亮相机会。林澄枝在实地考察今年亚维侬艺术节后认为,参与国际性文化活动不应只是参加展演,更重要的在于艺术实质交流、观摩,以及深度而广面地达到国际行销的效果,让世界各国了解台湾。她说,以往国家耗费庞大预算支持许多艺术家或团队参与国际文化活动,但多半无法呈现较全面性的成果。国际文化交流的层面需要再提升,她计划把握九八年亚维侬艺术节的时机,透过艺术街道的布置、静态文化展、艺术摊位、民艺游街等活动,把台湾文化的名号在法国亚维侬「里里外外」都打响起来。

点线面形成文化传播网

在新世纪来临前,台湾的确需要为跨世纪作准备,点状或打游击式的文化外交会逐渐消逝,国际文化交流的观念和做法应有所突破,林澄枝对此有较宏观的看法。她认为,台湾文化要让外界认识,行销是最佳手法。在整体文化外交过程中,需要培养专业艺术经纪人才,同时要建立海外行销站,结合各地区重要艺术节,推介台湾艺术,让外界了解台湾文化现貌。吴静吉也认为,密集参与国际知名艺术节是宣示国人艺术成就的管道之一,透过国家主题的呈现,再串连艺术节主办地周边的国家形成表演路线,可促成海外文化传播网。他认为,除了受邀参与艺术节外,艺术节外围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市场。

去年,他以法国文化部贵宾身分受邀考察亚维侬艺术节,他观察到OFF亚维侬艺术节展演票房也活络,不失为一个文化进军国际舞台的好地点。他建议政府可以在当地租赁一私人剧场,自行组团前往表演,搭著亚维侬艺术节便车,「销售」台湾艺术,运用有效的资源呈显台湾文化特色。从另一角度来看,国际合作是文化外交的捷径之一,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与本地创作者合作,并把作品推向国际舞台是可行性极高的方式。他以多年参加国际公开社交场合的经验指出,在外交遭遇困境时,有事件才容易做外交,而文化活动就是比较不会受排斥的事件。他认为,以艺术作为驻外人员建立国际人际网路的切入点,成效不差。

表演艺术团体多年来努力进军国际市场,如果说政府置身事外,并不公平。从出国经费赞助到花钱「买」下国际知名剧院档期,艺术本身的成就受到肯定虽然是外交的筹码,但真正登上国际舞台,则是政治运作的结果。

国家有心做,但做得还不够。外交观念改变是第一步,驻外人员应抛弃视文化活动为娱乐的本位想法,许多国际公开场合显示,只有文化事件,外交当局才露得了脸。其次是「官民合作」的外交模式,握有庞大预算的政府必须做为艺术文化向外拓展的先锋与后盾,结合民间(包括海外华人和国内表演团体)共同建构国际文化外交的新航向。

 

文字|王凌莉  新闻工作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政府补助国际文化交流相关经费一览表

单位名称

文建会

文化建设基金会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教育部

新闻局

外交部

陆委会

参考年度

八十七年度

八十七年度

八十六年度

八十七年度

八十七年度

八十五年度

八十七年度

经费(元)

二亿九千八百余万

二千三百余万

二千五百余万

七千三百余万

六百四十余万

九百余万

四百四十余万

目的

两岸及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文化交流

两岸及国际文化交流

两岸及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交流

国际文化交流

两岸文化交流

制表:王凌莉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