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中舞蹈班与昆士兰舞蹈系学生合演前排练。(周素玲 摄)
座谈会 座谈会

记述一段活舞蹈史

舞蹈先驱蔡瑞月与李彩娥高峰会

对台湾早期舞蹈界贡献良多的蔡瑞月女士,旅居澳洲多年。左中舞蹈班于七月前往QUT与该校学生联合演出,也邀请有「蜻蜓祖母」之称的李彩娥女士同行,在布里斯本与蔡瑞月女士举办一场「历史的对谈」。

对台湾早期舞蹈界贡献良多的蔡瑞月女士,旅居澳洲多年。左中舞蹈班于七月前往QUT与该校学生联合演出,也邀请有「蜻蜓祖母」之称的李彩娥女士同行,在布里斯本与蔡瑞月女士举办一场「历史的对谈」。

这场发生在昆士兰工技大学舞蹈系(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on-logy Academy of The Arts-Dance,简称QUT)(注1)的台湾舞蹈史座谈会,其缘由可以追溯到四年前。一九九三年七月日本东京国际舞蹈节,左营高中舞蹈班与QUT舞蹈系学生同台演出,经由此次的认识开始了日后左中舞蹈班与QUT舞蹈系的合作关系。QUT舞蹈系师生一行十七人于去年六月到台湾,与左中舞蹈班于左营、高雄、凤山共同演出。而今年七月则由左中舞蹈班一行二十人前往该校拜访并演出。

而直接促成这场座谈会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一篇QUT舞蹈系硏究所艺术硕士雷大鹏的毕业论文《飞腾的火凤凰》,文中敍述的即是他的母亲─台湾早期的舞蹈先驱蔡瑞月女士。恰巧今年左中舞蹈班高一学生洪康捷,他的祖母也是台湾第一代的舞蹈家─李彩娥女士。

为此因缘,我与QUT舞踏系主任苏珊.史翠特兴奋谈及舞蹈历史及开拓者对舞蹈发展之重要性与影响性,同时肯定其对年轻舞者有重要的教育价値。既然左中舞蹈班将于七月前往QUT与其该校学生联合演出,便邀请李彩娥女士一同前往,与蔡瑞月女士举办一场「历史的对谈」。这项活动不仅可做为历史之纪录,也希望能让澳洲人士了解台湾舞蹈先驱奋斗的历程与台湾舞蹈之发展。

双方首肯后就订定对谈方向与内容,经细节讨论后即分头进行。座谈在李彩娥女士与洪康捷共同演出她的新作《观世音》后开始。(注2)

树立个人独立原创的风格

可否请蔡瑞月女士谈谈如何成为一名舞者,谁影响了妳?

蔡瑞月(以下简称蔡):我从小就喜欢舞蹈,两位哥哥教我日本童谣,我就把这些转化编成舞蹈,父亲精于南管与猴拳,母亲常以淸脆嘹亮的嗓子吟唱圣歌,我就是在这种艺术环境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长大的。日据时代的中小学体育课程虽有舞蹈课,但我被分到弓箭部,这项训练对我日后的舞蹈有很大的帮助。赴日时在石井漠(Ishii Baku)舞踊体育学校硏习(注3),并加入他的舞团到各地及海外巡演。李彩娥就是与我在石井舞校的同期同学。我舞作中大块挥洒的手法也受石井漠舞作的影响。

音乐家山田耕作(Yamada Kohsa-ku)与石井漠合作倡导「舞踊诗运动」(结合舞踊与音乐发展成的一种剧场艺术),强调由身体的韵律中酝酿出诗意的舞蹈,这一点也影响了我的创作方向。例如在回台船的甲板,以创作舞的形式编跳蔡培火的《咱爱咱的台湾》以及现代舞诠释雷石楡的诗《假如我是一只海燕》。

我也在小林宗作的工作室参与Eur-hythmics(雷大鹏译为良质律动)的课程,这是一种音感训练,借由身体韵律的动作来培养学生对音感、音质、音色与音域敏感性的提升,也适用于舞者、韵律教师、戏剧演员、歌唱家。我迅速领悟律动的特性与技巧,并引发日后创作台湾现代舞如《建设舞》及具中国边塞风味的《苗女弄杯》。

后来加入日本石井绿(Ishii Midori)舞团,经历另一种现代境域。石井绿的舞风严谨,平时训练紧凑,且有很严格的芭蕾锻炼。这种斯巴达式的精神延续是支持我在台湾开拓革新舞蹈的最大支柱。石井绿强调音乐与动作的关连,且偏好纯舞蹈的线条。除了现代舞外,石井绿对芭蕾、西班牙舞及南洋舞都有深湛的硏究,也影响了我的创作。

先天上对舞蹈的神往、日积月累的扎实基础及丰富的舞台经验,这三大动力激起我的信心与抱负回到台湾故土。在传承石井漠「求变革新」的精神及石井绿「实事求是」的态度外,我认为一个完美的舞蹈艺术家,应走出温暖的羽翼与象牙塔去迎接各种挑战,以树立个人独立原创的艺术风格,且以这种精神去勉励后代的舞者。

四处搜寻、汲汲钻硏

是否可请李彩娥女士谈谈:一开始学的是现代舞,回到台湾做的却大多是民族舞,并积极参与民族舞蹈比赛,是否可以谈这中间的转变?与当时对政府的政治认同有关?

李彩娥(以下简称李):回到台湾后继续石井漠相传的创作舞并授课。当时「反共抗俄,保卫大台湾」、「保密防谍」、「支援前线金、马运动」、「增产报国」这些主题环绕著整个台湾,所以早期的舞蹈,均以这些主题编作。随著环境的变迁,配合政府复兴中华民族文化运动、推动民族舞蹈寻根,才开始硏究「民族舞蹈」。

两位前辈皆在日本受教育,而回到台湾做的却是「中国」的东西,如何取材?

蔡:在日本学的舞蹈是以现代创作舞为经、芭蕾舞为纬,返台后在台南创办舞蹈硏究所宗旨就在推动台湾多元性的舞蹈,即现代舞、芭蕾舞、台湾本土及中国的舞蹈。一九四七年欧阳于倩的「新中国剧团」及不久后的康巴尔罕的新疆歌舞团来台演出,其动作、身段都成了日后我编中国舞的灵感泉源。

六〇年代初期,民族舞蹈推行委员会介绍蒙古人及新疆人来舞蹈社示范基本动作,留下一些有限的概念。另外如梅兰芳老师齐如山、文学家魏子云介绍大鹏剧团总编苏盛轼教导戏曲身段及水袖、彩带、马鞭、枪、剑等动作,再融合我个人的美学及创作经验发展中国舞蹈。另外,故宫博物院也是我找寻灵感的地方,阅读书籍画册也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李:由于资讯的缺乏,加上对民族舞蹈的认识有限,必须到图书馆阅读及收集相关资料,硏究民间故事、历史英雄人物传记,了解中华文化的背景与精华。也拜师歌仔戏班学习身段、武功、各种兵器,更仔细观察「讲古人」的各种肢体动作,加入自己的创作构想,编排各类型的民族舞蹈。

启发式教学传递舞蹈真谛

可不可以谈谈以何种方式培养下一代舞者?

蔡:我非常强调严格的训练,并同时以幽默的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影射」、「比喩」的方法使学生将动作做正确。例如教学生笔直朝对角线方向转圈时,要学生想像身上前后各绑了一块木板。

我的学生大都跟了我很长的时间,从幼稚园至留学为止,最久的是十七年,对学习这么长时间的学生,我需要准备很多的教材。中国舞中的武舞直且刚、而文舞则较圆柔,更需身体的韵味,且大都利用道具,例如:刀、枪、剑等(以下配合动作,以水袖示范大刀花的分解动作)。中国舞之路线强调曲线,像走S形的曲线,不像芭蕾抬头挺胸,而是将一肩膀往前含胸,形成阴阳面,中国舞强调女性之柔美与韵味,水袖动作需与袖子合而为一,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不可变为累赘。

李:除了接受芭蕾、现代、国舞的基本训练,平常最主要就是必须灌输习舞的同学如何在动作中将技巧表现融入感觉,这样学习起来较有灵性、有生命,才能提起同学们的兴趣,更能专注的硏究、诠释舞蹈的表达与真谛。

跳舞是不能守在教室闭门造车的,我时常让学员们有表演的机会,增加经验才会进步,同时也让学员们了解舞台行政工作。一座山、一池水、任何一件事物都是创作的泉源,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绪,引领他们走入舞蹈的另一个空间。同时经常举办硏习营,请专家学者为同学充电。

由南向北、日月轮转

在当时,台湾的舞蹈发展是否有区域之分?或以某地为重心?

蔡:四〇年代中叶台湾舞蹈荒原上,舞蹈由南而北拓荒,由文化古都台南移转到大都会台北,台北遂成为舞蹈的麦加。换句话说五〇年代之后,台北成为钟灵毓秀之地,国内舞蹈家纷纷移居台北;雷大鹏舞蹈剧场与云门舞集等团体反而在七〇年代到中南部下鄕巡演,为当地沉寂的表演艺术注入提神剂。

之后由于经济起飞、科技进步,逐渐融销台湾艺术区域之间的城郭。从早期开始,王莲子、李彩娥、李惠美、黄湘芳、廖末喜等舞蹈家在南部,张雅玲、辜雅琴、郭惠良、陈绵绵、陈智惠、曾素珍、朱丽姬等在中部,周惠丹在苗栗,默默耕耘地推动了习舞的风气。

李:北部舞蹈资讯比较丰富,学习舞蹈的同学也比较竞争,有冲击就有进步。当时中南部教学、教材的改进显得缓慢,一切都得向台北追进。

对目前台湾的舞蹈有什么看法?(因蔡瑞月自认已出国多年,故此题仅由李一人回答)

李:现在台湾小学、国中、高中舞蹈班聘请的老师都是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大大地提升了舞蹈的发展;全省舞蹈补习班满街林立,亦培育了很多舞蹈人才。大学、专科院校不计其数优秀的毕业生,使台湾的舞蹈人材散布在世界各地,呈现出一片充满朝气、活力的现象。虽然「舞满材患」,然而许多的艺术团体由于人力、财力的欠缺、经营不善,不能延续,这是舞蹈界的遗憾。

近年国家政府相关当局的辅导,促使舞蹈再度蓬勃发展,然而艺术归艺术、行政归行政,行政对编舞家仍是最大的难题。政府应该统筹规划成立各种类型的国家舞团,使编舞家能够安心硏究、创作,舞者有固定的保障,使舞蹈企业化迈向国际舞台。

编按:因篇幅有限,本文仅摘录部分对谈内容。

注:

1.澳洲昆士兰工技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位于澳洲布里斯本市,该艺术学院还包含戏剧、音乐、视觉艺术、通讯设计等系。现有八百位学生在该校攻读。舞蹈系现有一百位学生正学习并接受成为专业舞者、教师、编舞者或艺术行政人员之训练,有七位全职教师和二十五位兼职教师。

自一九八五年以来,超过百分之七十五的该校毕业生,进入高度竞争的舞蹈界工作,不仅进入了澳洲的职业舞团,也有进入世界各地的舞团中工作,如荷兰舞团、伦敦DV8舞团、瑞士罗勒芭蕾舞团、伦敦瑞柏舞团、及纽西兰皇家芭蕾舞团等。

2.当天座谈会向李彩娥、蔡瑞月女士所提出的问题,因时间有限,部分问题于会后由书面作答。

3.石井漠是日本现代舞的开拓者,舞踏先驱大野一雄跟韩国的崔承喜也是他的学生。有舞踊诗人之称的石井漠将现代舞称为「创作舞踊」,主张舞踊当有它的自主性而不附庸于音乐的伞下,很明显是受到德国表现主义舞蹈的开拓者玛丽.魏格曼(Mary Wigman)的影响。

 

文字|周素玲  左营高中舞蹈班组长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时间:86年7月31日下午2时至3时30分

地点:澳洲布里斯本昆士兰工技大学午活剧场

(Woodward Theater,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risbane, Australia)

主持人:苏珊.史翠特(Susan Street,昆士兰工技大学舞蹈系主任)

翻译、纪录整理:周素玲(左营高中舞蹈班组长)

参加人:蔡瑞月、李彩娥、雷大鹏先生(蔡瑞月之子)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