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不得已,他不随便让旋律滥情。普雷特涅夫在弹琴时就像一个指挥家,超越了技巧的极限,同时掌握音响的时空,而充分表达他对乐曲的理念。
普雷特涅夫钢琴独奏会
5月30日
国家音乐厅
五月三十日,台北的天空下著毛毛细雨,而在国家音乐厅中,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的钢琴独奏会却引起满场观众的震撼。讽刺的是大约四年前,我同样在这里,聆听大师的演奏,观众却不到十分之一,难道普雷特涅夫一夕之间从平凡变成天才吗?不是的,台北的观众是被动的,要等到所有的媒体都说他是一位大师时,他们才有兴趣,反之亦然。
普雷特涅夫的成功在哪里?当然,出身于音乐家庭,从小获得名师指导的他,是位技巧高超的钢琴家,曾获柴可夫斯基比赛的金牌奖,成为一个成功的钢琴家是必然的。但是促成他的音乐的独特是在于他的个性,他的特质,再加上他的作曲与指挥的经验与天份,使得他的钢琴音乐融汇贯通,充分掌握乐曲的最深内涵,再加以创造力而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艺术境界。
贝多芬的吿别拉赫玛尼诺夫的变奏
当晚演出第一首作品是贝多芬《吿别》奏鸣曲(作品81a),从他开始以不寻常的触键,近乎冷酷地弹出三个吿别主题的和弦时,便很淸楚他将要诠释出一种全新的风貌。果然如此,他似乎在他脑海中存在一个交响化的奏鸣曲而重新赋予每个声部与乐段新的存在价値,结构淸晰,音色变化多端,而贝多芬所题示的三个乐章标题:吿别、别离、与重逢的意境亦能充分表现出来。
第二首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柯赖里主题变奏曲(作品42)。拉赫玛尼诺夫用柯赖里(Corelli)的小提琴奏鸣曲主题写了二十段个性不同的变奏,技巧相当艰难。这首曲子由于普雷特涅夫与作曲者同属俄国人,诠释起来更是如鱼得水淋漓尽致;他化解了技巧的艰难,使每一段成为一种惊奇。拉赫玛尼诺夫的写作以单纯四声部主题开始逐一进入复杂的音符和节奏的变化,整曲充满变化和高潮,而普雷特涅夫的演奏在高潮中仍能听到原始单纯的主题结构。其中第十三段与第十四段变奏间的间奏,音乐由d小调转到降D大调的转折过程里,普雷特涅夫创造了最佳的音响效果,使得转调过程得到了最佳的引导。最后一段变奏结束前,左手出现持续三小节的重复八度主音D,普雷特涅夫用最大的重力落下的原理使钢琴发出震撼的音响,当琴音逐渐消失时,出现整曲的尾奏(Coda),凄美的俄式旋律让人感动万分难以忘怀,对于时空的掌握,普雷特涅夫展现惊人的魅力。
美不足以形容他的音乐
下半场曲目属于较炫技的。首先是孟德尔颂的三首小品,随想的轮旋曲E大调(作品14),如歌的行板与激动的急板,及诙谐曲与随想曲升f小调,这三首曲子展现了内敛、抒情及高潮时的奔放。之后的两首李斯特乐曲:但丁幻想曲与魔鬼圆舞曲,这两首又让钢琴音响发挥极致。其中但丁奏鸣曲第二主题的浑厚歌唱旋律在他的理性中显得特别感性,而魔鬼圆舞曲的技巧与绚烂让人永志难忘。
在观众热情鼓掌下,普雷特涅夫安可了两首曲子,柴可夫斯基的夜曲与莫司科夫斯基(Moszkovski)的练习曲。夜曲的细致声部表现与浪漫歌唱性展现出整晚最浪漫的音乐歌声。而莫司科夫斯基的练习曲快速精巧的琴音显得晶莹剔透,更让人赞叹。
一般说音乐很美,大多是指它的旋律具歌唱性,以此推论,美不能形容普雷特涅夫的音乐,因为他的音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除非不得已,他不随便让旋律滥情。他在弹琴时就像一个指挥家,超越了技巧的极限,同时掌握音响的时空,而充分表达他对乐曲的理念。他的诠释不管你爱不爱,都会觉得他的音乐很伟大而让人感到心悦诚服。
文字|蔡采秀 东吴大学音乐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