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市场派」大师不同的是这些大师的理念,大都倾向勤习重于演出。(台湾国际音乐艺术发展协会 提供)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古典音乐进驻风城

侧记一九九九台湾国际音乐节

第三届「一九九九台湾国际音乐节」已于七月十五日落幕。今年的授课老师阵容坚强,他们除了指导参加音乐营数百位学员的演奏课程之外,也在连续十二场的密集演出中一一登场,呈现新竹所举行的各音乐会中少见的盛况。

第三届「一九九九台湾国际音乐节」已于七月十五日落幕。今年的授课老师阵容坚强,他们除了指导参加音乐营数百位学员的演奏课程之外,也在连续十二场的密集演出中一一登场,呈现新竹所举行的各音乐会中少见的盛况。

今年在新竹展开为期十二天的「一九九九台湾国际音乐节」以「科技、音乐、新竹风」为题,在科技重镇新竹掀起一阵古典音乐旋风,闹热滚滚。

这次音乐节,邀请到近二十位来自美、俄、德、法等地资深教授及知名音乐家,除了在一连展开十二场的音乐会上担纲演出外,并指导参加音乐营数百位学员的演奏课程。

此次课程开放参观,笔者穿梭其中数日,觉得教授们大多颇认真上课,只是学员程度参差不齐,要在短短十二天期许远来的教授们让人人都有丰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通常也是一般参加音乐营会发生的问题,再加上大多台湾学子只揣测少发问、吝于观察却埋头就做的习性,多多少少可惜了这番师资。

夏夜星空乐音高潮叠起

不过对新竹人而言,十二场音乐会自是重头戏。除了俄罗斯小提琴家维多.皮凯森(Victor Pikaizen)、钢琴家拿赛德金(A.Nasedkin)、勒沃夫(B.Lvov)、帝耶夫(A.Diev)、陈宏宽、长号家贝格(M.Becquet)、低音大提琴家巴迪拉(O.Badila)等举办数场独奏会之外,华裔小提琴家曾耿元并与罗斯托波维奇门生:大提琴家威连寇赫(D.d. Williencourt)及钢琴家斯路斯基(B. Slutsky)合作演出一场钢琴三重奏,音乐节的最后,诸位大师并结合了国内优秀音乐家,举办了铜管合奏音乐会及协奏曲之夜等大型演出。

新竹地区的爱乐者,早在音乐节开幕前就已频频询问,深怕错过了一场场音乐飨宴。可惜的是,几场钢琴独奏并不如观众预期中的精采,尤其是其中这位据了解在上届音乐节风评不错的钢琴家帝耶夫,颇让大家失望。除了在上课时不甚认真的情况,早在学员间传开外,演奏会开出整场皆是小品的曲目,也略嫌敷衍。他演奏深度不足,但每每出场敬礼时,却总是伫立良久享受观众不得不拍的掌声,似乎是小觑了台湾观众的水准,也吃定了台湾观众的老实。这样的大牌作风,著实糟蹋了主办单位的用心。

「钢琴三重奏之夜」将音乐节推上了第一个高潮:三位音乐家的水准、迅速培养起来的默契,以及对音乐的热情、自信,将舒伯特的钢琴三重奏降B大调之作品当中(注),带有突破古典乐派之浪漫渴望──抒情、热忱、宽广,表现得颇为传神。而另一组德弗乍克f小调Op.65三重奏作品,在他们的合作下,阴郁的情愫散布在空气中,令听众为之动容。

较为美中不足的是,大提琴固定不稳,在演出过程中,发生几次提琴下滑之惊险镜头,多少打断了听众的兴致。另外,新竹师院的演奏会场并不大,三百余位音乐营学员一落座,空位便所剩无几,热情涌入的观众塞满了走道阶梯,尤其终场时,献花的听众必须手脚并用才得以穿越人群上台的景象,著实贻笑大方。

或有鉴于此,或因公共安全法,在音乐节最具盛名之大师─俄罗斯小提琴家皮凯森的巴赫无伴奏演出时,主办单位限制了入场人数,使得多数提前排队等候的听众,只能守在场外的大电视前,聆赏现场同步转播。皮凯森的巴赫:风格分明、精致细腻、琴人合一,成功的营造了一个漂亮的巴洛克殿堂,唯场外音响甚差,蚊虫肆虐,让人难以久坐只得落荒而逃。这样的小厅、人数的限制、及状况不佳的音响效果,真可惜了大师们的演出,也委屈了诸多风闻而来的热情听众们,当然亦辜负了各主办及协办单位推广古典音乐的美意,所幸之后几场大型的协奏、合奏音乐会皆能移到较宽敞的新竹县立文化中心举行。

宜古宜今的铜管飨宴

铜管协奏音乐会应是十二个夜晚high到最高点的音乐会,此次音乐节请的铜管师资阵容极为坚强,天才小号手、巴黎歌剧乐团独奏奥毕耶(Eric Aubier)、法国国立里昻音乐院和德国科隆音乐院长号教授贝格(Michel Bec-quet)以及佛罗伦斯Fiesole音乐学院低音号教授罗杰.波波(Roger Bobo),都是目前世界首屈一指的铜管演奏家,他们与国内诸多铜管好手一起设计的一场宜古宜今的音乐飨宴──无论是古典或现代的音乐均演奏得十分精采,或由于学铜管的人多半较喜乐、大方、开朗,因此营造出来之热络气氛让观众们极开心,终场时掌声、安可声不绝于耳,这是在风城所举行的各音乐会中少见的盛况。

纵观音乐节流程,除偶有遗憾外,大致说来还是不错的,也确实在盛暑之中提供了风城诸多爱乐者学习及赏乐之好机会,期盼类似的活动能够多多进驻风城,落实「科技、音乐、新竹风」的结合。

注:

据闻,这首作品是于贝多芬过世当年所作,并与贝多芬最后一组的钢琴三重奏同为降B大调。

 

文字|刘乃荣 音乐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