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将在十月份热闹登场的「亚太传统艺术论坛」。(图为活动海报)(国立艺术学院展演艺术中心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传统与再生/展望亚太艺术新纪元/导论

区域对话与角色认同

「亚太传统艺术论坛」的基本构想

我不要我家的四壁完全被墙封住,也不要我的窗户被堵死,我要世界各地的文化风在我家尽可能地自由地吹,但是我拒绝让任何人把我的脚吹走。

──甘地

我不要我家的四壁完全被墙封住,也不要我的窗户被堵死,我要世界各地的文化风在我家尽可能地自由地吹,但是我拒绝让任何人把我的脚吹走。

──甘地

亚洲太平洋各民族分布在辽阔的亚洲大陆与浩瀚的海洋岛屿,各有其立国传统与文化精神,也孕育各自的美学体系、信仰礼俗与生活方式。艺术发韧于生活经验,也散布日常生活之中,在社群组织、仪式行为、民众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反映最基本的人文价値与对天地自然的关照。在聚落(部落)祭典或民众的生命礼仪(rite of passage)中,艺术展演乃渡过每个关口(crisis)的主要仪式,也是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展现个人才艺最重要的表征。相对于中国、印度、中亚的古老国度,有些亚太民族生活于高山或海洋之中,遗世独立,但并不意味处于封闭的「原始」状态,在其民族文化史上,艺术文化仍然随著生活而存在,并与周围的不同族群互动与交流,许多举世熟知的亚太艺术正是不同时空,融合不同族群文化的产物。

认同的回归

近世东西文明的交会与撞击,西方强权挟其船坚炮利纵横天下,绵密的商业网络与宗教信仰随之而至。亚太各民族抛盔弃甲束手无策,不仅在政治上、经济深受桎梏,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也大受影响,各民族的际遇虽有不同,但沦为殖民地却是多数亚太国家的共同命运。面对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反应,结果也不尽相同。在「现代化」大纛下,愈是追求进步的国家,传统文化愈被视为阻碍进步的因素,除了底层社会尙能保存部分文化传统,菁英阶级莫不以「西化」为标竿。能如日本以西方霸权之道,还治其人,甚至成为东方新霸权的例子百不得其一。

二十世纪以降,随著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潮流,亚太国家皆有一段民族自觉与文化反省的过程,也先后从殖民地挣脱而出,但是离「现代化」国家仍有一段遥远的路程。而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变迁日新月异,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也依然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不论戏剧、美术、音乐、舞蹈,亚太社会所谓艺术也者,其实是以西方艺术传统为标准所化约的艺术概念与沟通语言。

晚近的知识经济与全球化趋势,绝大部分的亚太国家有被西方资本主义同化的倾向。有些国家因而谋思应付之道,希望在西方的价値体系之外,开创属于亚太国家的自我道路,新加坡、马来西亚执政者所标榜的「亚洲的价値」(Asia Va1ues)即为明显的例子。但是如何在人类普同的文化价値,如人权、民主,经济发展、行政效率的基础上追求属于亚洲主体的价値观,而非作为抗拒改革的借口,仍有极大的讨论空间。而在艺术文化领域,亚太传统的生活空间与仪式行为是孕育艺术文化的根源,但随著资讯网路的发达与都市化的趋势,亚太民族的传统聚落(部落)所扮演的文化保存与传播功能逐渐消失,文化在现代商业机制中,也明显商品化,艺术展演偏重形式与包装,失去了仪式功能与节日意义,而以一般艺术标准来检验其形式与内容,自然容易忽略深层的文化内涵,为了吸引观光客(或观众),甚至流于异国情调与怀旧的心理。

重新认识亚太文化经验

台湾,做为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移植区,不论农耕礼仪、典章制度,台湾社会所表现的汉文化传统较诸中土毫不稍逊。又由于地处中国大陆、南洋、东南亚之间,在新世纪的亚太华人文化网路中,台湾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除了深厚的汉文化传统,台湾乃世界南岛语族的起源地之一,具备海洋文化的开放性格,与东南亚及南太平洋民族有一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而在近代历史轴线上,台湾历经荷、西、日本的统治,接受不同时空的东西洋殖民文化,也显露岛屿的多元文化性格。这种文化特质不但展现在自然景观上,也具体反映在民众性格与生活文化层面。

从十五世纪西方海上霸权东来,台湾社会在大时代潮流与国内外政治环境影响下,不但政治主权受人宰制,本国文化也依附在外国强势文化之后。即使战后五十多年来,台湾汲汲营营地努力建立一个现代社会,而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仍「一以贯之」地以西方文明为尙,文化菁英熟知欧美趋势,也不断引介西方潮流,对西方世界景仰孺慕。相反地,对近在咫尺的亚太各国最不了解,也最为隔阂,不但鄙视亚太各国的落后,对其文化传统更充满傲慢与偏见。

相较于亚太各国,台湾反而最缺乏主体性,源自传统的展演艺术与现代人的价値观、生活方式明显疏离,艺术魅力也明显不足;当代艺术界虽有巴黎、纽约的影子,但站在「先进」国家流行的末端,又何以代表台湾的文化视野?当二十年来台湾在「经济奇迹」之余,致力于文化生态的形塑,有关文化主体性的建立,无可避免的,仍是重要指标之一。这方面某些亚太「落后」国家的文化经验値得台湾反省,例如印度与印尼(峇里岛)同样是饱受外力侵凌的「落后」国家,何以他们的文化传统能一直居于大众文化主流价値,而且不妨害其「现代化」,在当代西方艺术思潮中,保留传统的印度与峇里岛艺术何以能比台湾的「展演艺术」受到更高评价?

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亚太各国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地理与文化因素,愈见显著,台湾更应融入亚太文化体系之中,与其它国家相互交流、对话,清楚自己的地缘关系与文化角色。事实上,相对于东亚各国,台湾推动区域性国际活动,有其客观的优势,在亚太文化中可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也只有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与互动中,才能发掘台湾社会的多元、地域属性与深层文化特质。

要达到前述目标,亚太国家必须敞开心胸,相互学习、加强合作,真正的认识自我,从欧美中心主义解放出来,将认同对象转化到亚洲与第三世界,才能在平等互惠的原则上超越自我的限制,开拓出更具活力的未来。此次在台湾举办的「亚太传统艺术论坛」并非意味著亚太文化以台湾为中心,其他地区为辅助,而是以台湾有限的人力资源来推动亚太地区传统艺术领域的互动与交流,在多元共荣的基础上,开创长远的互动与合作关系。

四大议题方向

在二〇〇〇年世纪交替的仪式意涵中,「亚太传统艺术论坛」只是台湾文化界的一个开始,目的在从艺术文化的不同面貌探讨亚太──包括台湾──的主体性,以及各国对传统艺术的起源、变迁、发展与保存的经验,可能的议题颇为广泛,归纳起来,有四个讨论方向:

1. 仪式与空间

亚太民族的传统艺术伴随个人、家族、社群的祭祀仪式而展开,艺术呈现常为仪式的一部分。艺术的形式、内容与仪式之间关系密切,影响艺术的呈现与发展。与祭仪相关的神圣空间(寺庙、道场)提供艺术最大的展演空间,甚至成为艺术的主要内容,透过建筑、设计美学与仪式过程展现深厚的文化力量。这种艺术慨念不仅反映在神圣空间,也影响世俗的建筑设计,亚太传统仪式、空间与艺术关系的探索有助于了解亚太民族的美学、空间观念与文化本质。

2. 美学体系(包括色彩造形、声音节奏、空间艺术等)

不同文化的美学价値观乃属相对性,而非绝对性,但人类文明史却常以强势文化的美学观作为衡量其他文化优劣的标准,也是许多民族丧失文化自信心的缘故。从亚太国家的文化传统与美学观念,探讨有别于西方的视觉艺术、表演艺术风格与形式,以及艺术创作的内在力量(或灵力),对于亚太文化主体的建立,毋宁十分重要,不但可以宽阔的胸怀面对传统艺术,也可做为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指标。

3. 交流与变迁

亚太各国文化在近世之前即有交流,并形成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南岛文化、中亚文化的文化圈,各具风貌,互有影响。而在西方强权压迫与现代化过程中,面临政治、社会、宗教、艺术与文化变迁,亚太各国面对不同的问题各有不同的调适之道与发展经验,其中不乏可供相互参考、反省的例证。

4. 新世纪展望

即使面临全球化的趋势,亚太国家在新世纪必然不会缺席,透过亚太文化的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观点探索艺术之普同性与差异性,而这些「普同」与「差异」经由对人类文化「内在」的检验、印证,或许能对新世纪的文化带来启示。在资讯、交通便捷、天涯比邻的现代社会,如何在开放、观光的潮流中掌握艺术本质,亦为亚太文化发展一个严肃的课题。

从理解到对话

由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主办、国立艺术学院承办的「亚太传统艺术论坛」,邀请亚太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学者与本国相关艺术家、学者共聚一堂。内容包括学术论文研讨、艺术工作坊(workshop)的示范与对话,以及亚太重要演出团体的艺术呈现,从二〇〇〇年的十月四日起在台北关渡举行两周,跨国性的艺术创作对话(木雕、能剧、面具艺术)则早在九月初即展开。希望能针对议题,促成台湾/亚太、理论/创作、艺术家/学者、传统艺人/当代艺术创作者、海洋文化/大陆文化、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等六个层面的对话。而在活动规划上,期待达到二个原则:

1. 亚太原生艺术风格的理解

亚太各国的艺术展演多配合生活情境与仪式行为,不但反映民族的文化根柢,也是艺术生命最动人的部分。「亚太传统艺术论坛」所展现的亚太艺术难免因情境、时空转变之故,抽离原有环境而成为艺术样本。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我们除要求与会代表能提供更多的田野影像记录,展现其原生地的真实风貌之外,一群跨国的艺术家也在「传统艺术再生」的观念下,根据与会亚太国家的美学传统(包括颜色、造型、节奏、声音与空间观念),把它们的舞台体系、时空观念转换成环境设计与空间装置,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对亚太艺术的内容、形式、与仪式意涵有较深层的思考空间。

2. 从生活中与艺术对话

出现在「亚太传统艺术论坛」的亚太艺术家、学者来自日、韩、菲、越、泰、土耳其、伊朗、哈萨克、吐瓦、蒙古、柬埔寨、中国、西藏、台湾等国家(地区),济济多士,但因语言障碍与时间限制,难以畅所欲言。为了增加彼此交流的机会,艺术展演的场地与场景规画十分重要。主要展演区、工作坊与研讨会场在关渡国立艺术学院近四十公顷校园的国际会议厅、舞蹈厅、戏剧厅、露天剧场,以及临时搭建的开放舞台,共同建构成一个大舞台。宿舍区紧邻硏讨会场与工作坊,点与点之间利用空间设计与装置相互衔接,希望与会代表、艺术家在十多天之中能更自由地生活、观摩、研讨。

为了加强与台湾社会大众的互动,「亚太传统艺术论坛」经由关渡大舞台的周边动线(如捷运系统),延伸到周围大台北的某些地点(如台北车站、国家剧院、新舞台),让一般民众也有了解、欣赏、参与亚太艺术的管道。

让风自由地吹…

以亚太为思考中心,凸显它的地缘关系与文化意义并不代表亚太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对立或隔绝。事实上西方历经几个世纪的高度文明,其文学、艺术界人士也曾深自反省,进而对亚太文化及其他「原始」地区怀抱探索与了解的态度。以音乐为例,欧洲各国近代的民族音乐运动,纷纷把触角指向东方,追寻音乐根源。十九世纪末德布西的曲风颇受印尼甘美朗音乐影响,即为一例。十九世纪末的印象派画家在文艺复兴以降的透视、写实风格之外,也转而从东方艺术寻求灵感。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〇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更对以理性为主流的西方传统大加批判,反而学习「落后」国家(亚、非、墨西哥)的美学观念与展现方式。再从戏剧来看,影响西方现代剧场极深的阿铎(或译亚陶),其剧场观念便明显受到巴里岛艺术与中国京剧的影响。时至今日,东西文化之间不论在文学、美术、戏剧、音乐各方面早已形成交流与对话的机制。

然而,东西文明毕竟背景不同,生活态度互异,亚太国家一如西方各国,也各有艺术传统。使用西方的艺术风格,并不一定能作为亚太传统艺术现代化的保证;换言之,所谓艺术的现代化并不意味著完全摒弃传统的艺术形式与内容,或随意地结合不同的艺术成分就能创造「现代」的意涵。

甘地曾说:「我不要我家的四壁完全被墙封住,也不要我的窗户被堵死,我要世界各地的文化风在我家尽可能地自由地吹,但是我拒绝让任何人把我的脚吹走。」

这一席话对当代台湾以及亚太国家仍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所谓「西化」、「现代化」未必能主导亚太文化,唯有认清本身的文化特质,尤其是城市、鄕村的差距与相对的文化地位,才能使台湾,乃至亚太各国在新世纪的文化方向更为明确。

 

文字|邱坤良  国立艺术学院校长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