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市文化局在赤嵌楼推出「夜间音乐沙龙」,使古迹与社区的结合。(台南市文化局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文化首都攻防战/台湾都会档案综观

建造一座台湾都会的文化长城

以文化想像包装产业行销的台湾都会文化策略

当我们抬起头、环顾台湾四周,也许我们会突然惊觉,原来台北和其他县市的距离,也是如此遥远。各个地方县市除了需要达成主观的文化建设目标,还得解决可能有的政治阻力、法令限制和先天环境与发展条件的困境;其文化发展的走向,也和主事者的背景、主观愿望和县市长的支持与否,息息相关。

当我们抬起头、环顾台湾四周,也许我们会突然惊觉,原来台北和其他县市的距离,也是如此遥远。各个地方县市除了需要达成主观的文化建设目标,还得解决可能有的政治阻力、法令限制和先天环境与发展条件的困境;其文化发展的走向,也和主事者的背景、主观愿望和县市长的支持与否,息息相关。

在网络经济的连结和自由贸易的影响下,任何都会几乎都避免不了兼顾「国际性」与「本土性」的文化考量。今年七、八月间由台北市发起举办的「亚太文化之都」──包括论坛与文化博览会等活动,企图为台湾都市与国际都会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曝光于国际媒体镁光灯下的平台。但可惜的是,首先因为长期以来文化资源不均与近日政治立场异动的因素,造成少数县市抵制参与这项活动,使得这项都会与都会间平等交流的美事,留下了无解的缺憾;再者,由于其他县市无法提供对等的活动支援与经费,找不到接替的主办县市,以致无法得知下一届的「亚太文化之都」活动是否能够延续。

台湾都会间的文化发展差异

其实,台湾每个县市都会不仅都有朝向国际化迈进的共识,也有为保存本土化传统而做的努力;然而,在一次次所谓的国际性活动中,如「亚太文化之都」的「文化博览会」,究竟留下了什么样的国际性交流与影响?同时,继去年十月由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主办的「亚太传统艺术论坛」,为台湾实践「亚太文化观点」立下具体先例后,深具开创性眼光的「亚太文化合作会议」,若能进一步实践亚太国际都会之间的具体交流与合作,当然更能为台湾文化内涵与行销,开发出一个更具潜力的视野。可是这样的一个文化蓝图,究竟能获得多少政治承诺?仅有东亚一地,就有语言与文化藩篱有待克服,更遑论中亚、东南亚,甚至华人世界间所可能有的隔阂和经济水准的差别;与欧美各国间的交流相较,短期内台湾各县市的文化局或文化高层,真的能在台北市文化局勾勒的愿景下,拉近与亚太各国间的距离吗?当我们抬起头、环顾台湾四周,也许我们会突然惊觉,原来台北和其他县市的距离,也是如此遥远。我们一旦设身处地为以下几个县市文化执行单位考量,更不难发现各个地方县市除了需要达成主观的文化建设目标,还得解决可能有的政治阻力、法令限制和先天环境与发展条件的困境;而各县市文化发展的走向,也和主事者的背景、主观愿望和县市长的支持与否,息息相关。

宜兰县/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

截至目前为止,宜兰县最具成果的文化活动和艺术活动就是「宜兰国际童玩艺术节」。自一九九六年第一届至二〇〇一年第五届(其中一九九八年因为全国肠病毒肆虐而停办),累计入园参观人数已突破二百万人次,尤其今(二〇〇一年)年的参观人数,为历届之冠,受邀参与演出的国家遍及五大洲、二十六国和四十四个团队,参观人潮更带动了宜兰县旅游、餐飮、运输、休憩与农特产等观光相关产业的活络及商机。以往文化活动给人的印象是「消耗性的」、「浪费预算的」,但以「宜兰国际童玩艺术节」的举办为例,不但县政府没有编列预算投入该项活动,其门票收入扣除支出后尙有约五千余万元的盈余,树立了文化活动也能「自给自足、永续经营」的典范。

在以「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基础下,宜兰也将此一概念运用于其他文化事务的推动,前者如兰阳博物馆的兴建规画,兰阳博物馆家族的整合、包装、行销以及设治纪念林园、旧宜兰监狱门厅、宜兰美术馆、员山日据时期旧机堡与二结旧谷仓……等历史建筑物的保存与活用。后者如已举办两届的宜兰绿色博览会、三星葱蒜节、苏澳冷泉嘉年华会与壮围哈密瓜节……等。除了一般性的文化推广、资产保存等文化事务外,传统表演艺术「歌仔戏」是宜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并成立全国唯一的公立歌仔戏剧团「兰阳歌仔戏剧团」,例行于每周三晚上七点半在宜兰演艺厅公演。

以居民向心力克服发展劣势

以宜兰现有的文化资源与台北市相比,宜兰县的文化预算拮据、表演场地不足,不像台北市除了国家级的国家剧院和音乐厅外,还有台北市社教馆等各式表演场地提供各表演团体做不同型态的演出。而宜兰除宜兰演艺厅、头城展演厅和罗东展演厅外,并无其他表演场地。此外,台北占首都之利,成为各式交通汇集之处,不论是举办或参访艺文活动,都是演出团队或是观众的第一考量;宜兰地处「后山」,先天环境不良,再加上北宜公路和滨海公路经常性的大塞车,阻碍了表演团队演出地点的选择和观众看演出的意愿。

若就软体方面相较,在台北能取得所有的艺文资讯,各类艺文协会组织大多成立于台北,相关的咨询也比较容易获得。台北有各大专院校艺术学院的学生,成为相关艺文活动的基本「客源」,再加上泰半的艺文活动集中于此,耳濡目染之下,也提高了观众的参与。不过,宜兰也有文化事务推动上的优势;例如宜兰人对所在地的向心力较强,在举办各类活动时,全体动员较容易,再加上办活动不假外力,较能确保活动品质,并且整体环境的规画及管理完善,与文化软、硬体设施搭配,相得益彰。正基于宜兰人对家鄕的热爱与忠诚,社区都能积极参与总体营造工作,更是投入于鄕土文化、传统民俗的保存与推广。由于每年七、八月间,都会举办国际童玩艺术节,未来已著手规划一座童玩艺术节专属的活动场地:「童玩公园」。

花莲县/结合观光产业以推广新花莲文化意识

曾于「亚太文化合作会议」代表台湾都会致词的花莲县文化局长黄涵颖,专任过七年的公职,转任花莲文化中心主任之后,担任局长至今。虽然原本对文学较有兴趣,但因为她自己是宜兰人,大学时待过台北,如今在花莲定居,所以她以三个城市的发展相比,提出她的文化政策观。台北深具国际都会色彩,文化多元;宜兰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居民彼此之间较为团结;花莲早期多为逃犯、移民等背景的居住地,又被惯称为「后山」,只要提高花莲人的文化自信心,便能建立花莲的文化特色;因此,花莲文化局以「住在这里的人」为族群诉求,提出了「新花莲文化意识」。

在台北,虽然钱多、人材多,但许多案子都委托所谓的专业人才来作,是否能真正落实目标,多少令人存疑;而花莲文化局几乎所有文化活动的执行都靠自己,可以慢慢累积实力。目前花莲文化局执行的业务非常广泛;例如所有基层、鄕镇艺术活动与地方艺术家的资料建挡,和各类文化节、国际音乐节,与唯一每两年固定举办一次的国际石雕艺术节。

寓教于乐、成果斐然

虽然有许多人质疑文化局为什么不选择原住民文化,基于花莲县内七十几位本土石雕艺术家的创作资产,黄涵颖自认已成功地打出「花莲国际石雕艺术节」的国际声誉。从一九九七、一九九九到二〇〇一年的今天,活动参赛人数以等倍成长,今年参赛者更增加到两百多人,竞选十二个得奖名额;几年下来已经成功地将多位地方艺术家推向世界舞台,而且活动举办期间,花莲县的观光人口成长了一倍又多三成,有效地结合了观光事业,使花莲成为如今的艺术观光城市。

不像宜兰能够单靠艺术节赚取经费,「花莲国际石雕艺术节」采取「以节养节」的作法,并将十一亿的收入回归民间,县政府则拥有每年的石雕作品。尽管门票收益不大,但「寓教于乐」成果斐然;由于有效地帮助了地方艺文风气的蓬勃发展,现在许多地方社团及行政单位都想办艺文活动,甚至包括林务局。

桃园县/政治角力下的多元文化背景

桃园是一个多元族群的地区,县内有来自闽南人、客家人,和民国三十八年以后来台的「新居民」,以及外籍人士(外劳);文化局长李清崧表示,这些居民的文化背景,或许可以成为桃园县发展的文化特色。

文化局在吕副总统担任县长任内,曾经办过由观光局主办的「民艺华会」,也邀请国外团体演出。然而桃园县议会一直对举办大型、国际的活动有意见,认为这类活动有政治目的,所以常在议会拒绝这类活动的提案与预算。由于县政府为民进党人士主政,而议会多为国民党议员所组成,因此常有法案为了政治因素遭到删除或杯葛。

推广产业为主的地方文化节

对于地方文化的发展,除了计划以皮塘文化(灌漑台地)为未来的重点,文化局已以县本身的资源与特色为发展的重心,例如以桃园盛产的植物与作物,透过小型国际艺术节的举办,推广地方产业。今年因为全国文艺季停办,文化局自行规划了一系列的地方文化节;例如大溪、光复鄕水流洞以竹为主题的「水文灯文化节」,以及以木器为主、强调像小型家具、豆干等生活化呈现的「大溪文化节」等等。同时,针对社区的鸡塘、关帝君与大仙翁的祭祀,还有北管的传承,来营造农村特色,发展建村文化。

桃园地区一年约有三百多场表演,而表演艺术团体以外县市的团体为主,倾向选择平民性的推广、且不分年龄族群的演出。桃园县内也有表演团体的扶植计划,每年透过甄选选拔,而被选上的团体必须为县市居民义务演出廿三场。西乐表演在桃园较不热门,尤其是室内乐形式的节目,几乎都是免费,以教育推广为主要目的;此外,只要县内民众 参与县内文化活动,便可以在所谓的「文化护照」上盖章,参加抽奖。

新竹市/古今交错下的科技新都

建城一百二十七周年的新竹市,既是古城,也是一个文化科技城。新竹市文化局在前任局长璩美凤的任内,曾经提出「文化之都」的简报;内容之一是以新竹市的博物馆群为基础,将新竹市发展为博物馆城市。新竹市的公营与民营博物馆家总计有廿二间,市长蔡仁坚上任后,即希望将新竹市建造成一座博物馆市,将原有的古迹整建成各种博物馆,例如将原来的州厅前广场,改造为市民广场;将日据时代的有乐馆改为影像博物馆等等。现任局长曾焕鹏表示,早年的《难忘凤凰桥》就是在新竹拍摄,是当年相当卖座的电影;而朝向艺术创作规画的「竹堑玻璃艺术节」,也是新竹市重要的文化资产,因此也有玻璃博物馆的成立。.

简报中的第二部分在于公共艺术的设置,以「风」为创作的主题,以「风穿越城市」为构想,规划出「风动天空」的作品系列。其三为实践「在地向国际发声」的概念,以新竹文化为基础,举办国际性的研讨会与艺术节,甚至日后可以承办像「亚太文化之都」的活动,来宣示新竹是一个文化城市。

规划城市环境以推广区域特色

常民文化中的庙宇也是新竹重要的文化资产,如长和宫、城隍庙等等。新竹一开始是从海边的发展起,「竹堑」就是平埔道卡斯族语中「靠海」 的意思;当年的先民由新竹外城的道路──也就是竹堑地区上岸,如今的北大街就是当年文明的发展起点,也是昔日的首善之区,一直通到城隍庙,所以目前以修复当年的古路与街景为主要的文化建设方向。此外,除了修复古迹之外,建设整建广场区域──如东门城、州厅广场等,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开发不同特色的表演:例如州厅广场的现代舞表演,站前广场的摇滚乐与东门城的演唱会和街舞等等,也能让新竹市民了解新竹的发展。

定期举办各类节庆

停置十三年的新竹市演艺厅,在蔡仁坚上任后,经过一年修复,开始有表演艺术的演出,例如北管、子弟戏,也有引进大陆的戏曲表演;为了培养当地戏剧的表演潜力,文化局也举办传统戏剧的研习活动。早年新竹中学合唱团是省赛的常胜军,新竹市还拥有十二个市立演出团队,所以新竹也有很好的音乐传统。

以后为期一个月的十月城庆,即为新竹市主要的文化庆典活动;除了有游街、踩街等国外团队表演,更希望借此成为国际性的嘉年华会,配合经常性的元宵节灯节与端午龙舟竞赛等等。新竹市每年都举办重大的活动,例如两年举办一次的「竹堑玻璃艺术节」,与电影节交替举行,每五年为扩大举办一次。因为新竹市为科技城,所以锁定「数位电影」的展演;今年电影节四十部电影中,有九部是全球首映,其中包括日本知名导演北野武的作品《四海兄弟》。

台南市/融合古迹与新意的文化重镇

上任两年、原为台南成功大学美术史教授的台南市文化局局长萧琼瑞表示,台南市以台湾史研究和教改成就闻名,在台南市市长的定位下,台南市为一座具亲水性(近海、台南运河),兼为科技新城与学术重镇的文化首都。

萧琼瑞认为,文化局作为市府内专责的行政单位,地方政治首长必须直接为文化政策负责,这是身为府内局的好处之一;不过台南市仍保有台南市艺术中心(原文化中心)作为独立运作的展演单位。至于法令条例的制订与研究,则由文化政策科负责,营造对艺文团体发展的友善环境,使艺文团体立案的手绩简便;另有台南市文化基金会,从事文化补助业务。由于台南市古迹数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今年的门票收入已有160%的成长,故而成立古迹维护科;因此文化不只是消耗性的投资,而要能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经济来源。此外文化发展科负责建立艺术家的档案资料库,并主管艺术村、公共艺术与传统艺术事务等。

增进精致与传统艺术的对话

以古迹(空间)、节庆(时间)与产业三者结合,复生传统产业(工艺、飮食等),配合台南三大节庆:三月迎妈祖、五月拼龙舟、七月做成年礼,与观光、教育等单位合作进行活动,使民俗节庆优质化,是台南市文化局当前的文史工作方向。同时,借由大型活动增进精致与传统艺术的对话;例如今年结合十五间港庙共同举办的「妈祖文化节」,广邀全国各地艺文团体共同展演,包括台南南声社、南声社出身的陈美娥的汉唐乐府、台南民族舞团「艺阵传奇」与八佾舞……等等。文化局还在赤嵌楼、孔庙、大南门城、安平古堡、陈德聚堂与德记洋行六处古迹推出「夜间音乐沙龙」,每周定期安排艺文团体展演。古迹与社区的结合,一方面为艺术家找到适宜的创作空间,一方面也将文化资产变成文化资财,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让政府与民间资源结合,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萧琼瑞表示,台北市具有国际都会化的特色,在媒体注意与资源分配上均占优势,但需注意是否落实跟传统之间的对话。各地文化单位举办串连性的文化活动,其实是创造互动的机会,可以相互指教,但不必交相指责。文化工作需要长期持续地深化经营,无须巧立名目,浪费不必要的资源;像宜兰也是历经三、四任县长的努力,才有如今的童玩节、亲水节等知名文化活动的成就与口碑。

高雄市/无头马车下的文化困境

据高雄市政府副秘书长姚文智表示,高雄市文化局的筹备是全国最早的,四年多前从吴敦义时代起便开始规划。由于当时民间艺文团体对相关组织法规的部分内容持反对立场,经过修订后,如今包括文化局在内的市政府组织编修条例却卡在市议会之中,碍于高雄市少数党执政的困境,目前无法有所突破;高雄市至今没有成立文化局,因而本刊访问期间,也找不到所谓的文化局长来进行访问。

由于业务督导的权责关系,姚文智目前对高雄市政推动文化业务方面,常常扮演负责联系、协调的角色;承办相关业务的单位主要为教育局(四科),另有文化中心管理处、美术馆、文化基金会(设有高雄文化奖及艺文活动补助)等直属教育局的单位。由于姚文智督导的业务范围还包括工务局,对于高雄市的文化施政,可以站在结合都市计划与文化空间发展的宏观角度考量。

以「文化流域」的构想建构蓝图

高雄市政主要的文化工作方向为整合大型艺文活动与文化休闲资源,以建设「文化流域」为蓝图,将爱河沿岸的景观整治,与附近美术、音乐、博物馆、电影图书馆、驳二艺术特区等重要文化设施结合,例如爱河观光船与文化旅游线的结合。相较于台北市在预算、民间工商赞助与人才方面的优势,高雄市文化发展的缺点在于展馆不足、艺文活动参与人口零散、缺乏地方文化深度与能量,而民间力量的参与仍有待开发。高雄市亟需深耕在地文化特色,未来目标希望为利用港湾都市与水岸都市空间,发展高雄的文化环境,展现高雄市移民社会、包容性强的特质。例如目前正在筹划的第一届国际货柜艺术节,便计划邀请视觉艺术家与表演艺术团体等参与展演,以每年或每两年的方式持续举办。

驳二艺术特区最近获得文建会艺术村补助计划的最高额补助(六百万),日前正式委外公开征选整建与经营团队,是未来闲置空间再利用的示范建设之一。谈到文化局长的人选,姚文智则以过来人的心情期待,担任高雄市文化局长,要有争取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并能协助艺文团体增强经营能力,齐力塑造高雄市的城市精神。

 

(本刊编辑陈品秀、安原良、赖惠娟采访,傅裕惠写稿整理)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