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从元朝开始就有「数来宝」的表演,最早的数来宝是用牛掀板骨──也就是牛肩胛骨──为配器;今天的大陆农村还盛行数来宝,但是没有用牛骨表演的了,使用牛骨来表演数来宝的人,只剩下孟新一位。
孟新是快板大师高凤山的亲传弟子,也是海峡两岸硕果仅存的牛骨数来宝艺人。他的表演生动逗趣,也擅于创作;代表作《数唱北京城》、《马头琴的传说》曾获牡丹奖、文艺作品优秀奖等多项荣誉。自一九五九年起学习快板书(注1)的孟新,因为在高宝山病榻前无微不至的照顾,而获传这独门的数来宝技艺──牛骨数来宝。
罕见的牛骨配器数唱千古
据说,最早的数来宝是用牛掀板骨──也就是牛肩胛骨──为配器,是古代蒙古族人战胜之后用以和乐抒情的乐器之一。后因成吉思汗建国,许多官兵转业流入民间,这项表演逐渐与汉族农民在农余时表演顺口溜、俚语结合,成了牛骨数来宝。孟新表示,这两块牛骨所加上的铜铃铛与红绸子等装饰,是为了纪念元末明初两位解救过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牛骨数来宝艺人。朱元璋钦赐左右两片牛骨所悬挂著七颗与六颗金色铜铃,代表皇帝授意两位艺人能走遍明朝管辖的十三省分,以「数来宝」的表演感时论政。后来这项乐器渐渐变化,稍后成了「撒拉基」(萨拉基),一手是两片长竹片,另一手是一片长竹片,竹片上安著铃铛。到了近代,乐器变成了今日习见的竹板,行话叫「节子」、「七块板」(注2);今天的大陆农村还盛行数来宝,但是没有用牛骨表演的了,使用牛骨来表演数来宝的人,只剩下孟新一位。
数来宝具有「撂地演出」的特性,在地上划个圈,在里面表演,大家围著看,在故事进行的段落之间停一下,讨点赏钱,一直到一九四九年以前都是这样子演出。这时的数来宝发展出了相对固定的段子,像是〈双锁山〉、〈杨志卖刀〉与〈诸葛亮押宝〉等,也发展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可依演唱者而分成三派:高凤山一派讲究脆、快而不乱;王凤山一派讲究慢而不断;李润杰一派讲究结合说书,朝说唱并重的方向尝试。
台北曲艺团团长郭志杰表示,孟新的牛骨数来宝表演与一般数来宝表演不同,像这次孟新的演出,便会增加其他艺人与主角孟新的吹捧逗笑,抖弄的「包袱」特别多;由于孟新出身大专院校,因此孟新创作的段子,也深具知识性。孟新的代表作《数唱北京城》便是孟新自己研读许多历史典籍、稗官野史与人物传奇编写出来的。由于「七块板」的数来宝表演蓬勃发展,不但是一手把玩乐器,还能靠右手表演角色个性,表现力丰富,使得牛骨数来宝一度失传。孟新表示,为了改良与创新,他特别强调了「牛骨数来宝」表演中载歌载舞的特性,并且发挥自己善于「归纳总结」的思考能力,以老百姓爱听的语言,编写有趣的段子,即使《数唱北京城》的表演已有六、七年历史,至今仍相当受到世界各地华人的喜爱与共鸣。
注:
1.「数来宝」的表演之中,单说一个完整故事的叫做「快板书」,也就是台北曲艺团的「竹板快书」。
2.上述的实物,在北京前门大栅栏广德楼戏园里面的北京曲艺博物馆都有展示。
特约采访|李元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