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罗沙洛本身散发出音乐即是生活的特质,经过他身旁的人一定会忍不住地再看他一眼或停留一会, 从中观察,你会发现,他无时不歌,且跟著旋律跨步,更有趣的是,他会邀你一起哼哼唱唱、或随著音乐摇摆,或使用现场任何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来点节奏,音乐仿佛就是他的灵魂。
巴西民族风
奈.罗沙洛(Ney Rosauro)在音乐会中身穿蓝色上衣,不知是巧合或情有独钟于出生之地──里约热内卢天空的颜色(巴西国旗中天体之色),在罗沙洛步入舞台中央之际,彷若带来一抹巴西云彩。
当晚曲目中,《黄金之岛》选自《美洲印地安那即景》第二号〈多重打击乐〉,主要是根据南美洲印地安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所写成,使用铁琴及金属乐器来演奏,除了增加音色的色彩之外,在与主声部对话时亦扮演旋律的角色,乐曲建构于三大对比──森巴、非洲音乐、哀歌──之上,这些对比皆代表著疯狂追求神奇黄金之岛的奇遇与梦境。而在台湾首演的《巴西神话》则是最具民族性的代表乐曲,罗沙洛取材自当地的神话故事,由于对故事角色特性掌握得宜,藉著无形的音乐具体描绘出人鱼歌唱、怪兽形象、无头人马奔驰与鸟儿飞翔等影像,配合演出者的肢体动作与脸部表情,彷若以音乐诉说一段故事,于是乎脑海中浮现故事人物影像,开始自导自演一出戏码,深刻地留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样的音乐素材与风格,无疑是更是能直接与观众沟通并将自己的情感传达出去的交谈方式。
《铁琴协奏曲》原本是为铁琴独奏与小型交响乐团而谱的曲子,整个作品含括三个乐章,由过门连结第二及第三乐章,让两乐章间无中断,第一及第三乐章的音乐,结合了拉丁及墨西哥音乐的乐风,为巴西东北部的民族音乐常用的形式之一。《弗瑞德跳著弗瑞波舞》中的弗瑞波是一种源自于巴西东北部嘉年华音乐;传统上,这种狂烈的舞蹈音乐是人们在街上,用铜管及打击乐器所弹奏而成,配合著帕索(passo)的舞步,这种舞步强而有力,充满活力却不失优雅。罗沙洛将这首写于一九九二年的作品献给迈阿密大学的弗瑞德.维克史卓姆,并定名为《弗瑞德跳著弗瑞波舞》,就像是写给老友亲切、充满感情却又幽默的一封信般,令人感动与雀跃。
由罗沙洛所谱写的《铁琴协奏曲》、《弗瑞德跳著弗瑞波舞》为两首音乐线条分明、旋律性极强的乐曲,其容易亲近的特质颇受大众喜爱,就如同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般通俗易懂又不失其艺术性,而这便要追溯至奈.罗沙洛本身的音乐学习过程了。罗沙洛尚未接触打击乐前,生命中对他最重要的乐器是吉他,而吉他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或多或少影响到罗沙洛在作曲上的风格;此外,罗沙洛本身就是一位很容易亲近的人,他本身散发出音乐即是生活的特质,经过他身旁的人一定会忍不住地再看他一眼或停留一会,从中观察,你会发现,他无时不歌,无时不跟著音乐的旋律跨步,更有趣的是,他会邀你一起哼哼唱唱,或随著音乐摇摆,或使用现场任何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来点节奏,音乐仿佛就是他的灵魂,与其说他是位音乐生活大师,倒不如直接说他本身就是音乐来得恰当些!
击乐新秀──阿莫列斯打击乐团
阿莫列斯打击乐团三人分别以橘、黄、蓝三种色彩亮丽却给人温暖色调的上衣,就如同现代大师米罗画中色彩,带给观众热情浪漫的西班牙风情。
阿莫列斯打击乐团是个十分年轻的团体,团名“Amores”取自约翰.凯吉(John Cage)的同名作品,“Amores”原意为「爱」,可见团员们的浪漫深情。在此次的音乐会中,阿莫列斯打击乐团带来了罗夫.瓦林《波动》一曲,运用了「法拉克托思函数」的数学公式,产生一种规律性的音乐线条与图形,此曲的现代感十分浓厚,而此曲的作曲者所要表达的即是「唯有超乎自然的力量才能拯救欧洲这个号称将社会及文化次序建立在所谓丛林法律的政治体系」,就如同乐曲在第三部分通过无数细微的数目,在越来越无法预测的规律下所组成的音乐线条,经过一个极度重复的「口袋」(注),在最后杂乱的小节中爆发出来。有别于《波动》的强烈节奏性,《瓮》流泄著阿拉伯音乐的色彩,瓮原本是古西班牙盛水的器皿,由于声音特别,现由许多乐器制造商将其特色开发成乐器,乐曲中搭配了秘鲁的陶笛,随处可见的花盆容器,从生活中取材的概念与乐团曾合作共事的现代音乐大师约翰.凯吉相互对应,加上使用了花瓶,演奏时如同庇里牛斯山山谷回音般,发思古之幽情。
美、欧、亚世界三洲打击乐交会
此场音乐会中最具挑战性的,理当是世界三洲的音乐交流了!来自巴西的奈.罗沙洛、西班牙阿莫列斯打击乐团与台湾朱宗庆打击乐团首次联合演出,演奏《铁琴协奏曲》与《弗瑞德跳著弗瑞波舞》,在排练的过程中,与其说是文化交流,不如说是由罗沙洛来指导大家来得贴切些。说起罗沙洛与阿莫列斯打击乐团两者的渊源,可以说是难分难舍,双方在第一次见面便一拍「击」合,可能是渊源于两国的历史文化,双方在音乐的风格上十分相近,只是彼此因为区域的差异在语法上有些许的差异;而罗沙洛与朱宗庆打击乐团结缘于一九九一年的费城打击乐年会,多年来有著密切的联系,然联合演出却是十年来头一遭,所有朱宗庆打击乐团团员对于这次能请到罗沙洛来台演出,都兴奋莫名。
出生于巴西,曾赴德、美学习音乐,现为迈阿密大学打击乐系主任的罗沙洛,精通西、葡、德、英四国语言,成为这场音乐会所有演奏者中沟通的桥梁,活泼有趣的罗沙洛甚至一时间忘了阿莫列斯团员是西班牙人拼命跟对方说英文,而对著朱宗庆打击乐团的团员说著西班牙语呢!
播散击乐的种子
罗沙洛这次来台除了带给台湾地区观众他的作品外,也针对台湾打击乐学生举办了两场大师的讲座课程。生长于资讯不发达、资源不丰富的巴西,罗沙洛来到台湾,看到台湾的环境如此多元与富足,在大师班的课程中,谆谆告诫学子们要好好运用资源与创造更好的音乐,因为在他学习当时,全巴西有多少件五个八度的木琴一只手就数得出来了。
罗沙洛第一次听到木琴的演奏是在他十八岁那年,木琴圆润而充满情感的声音便深深扣住罗沙洛的心,真正开始学习木琴已经是二十五岁之龄了。由于巴西地广人稀,必须花上十八个钟头才能到老师家学习木琴,因此只能一个月上一次课,若不是真的喜爱这音乐,过程之艰苦相信许多人早已放弃了,罗沙洛却整整学习了三年。罗沙洛也以轻松的语调说著自己作曲的历程,由于巴西的资讯不够发达,所以乐谱是难以取得的资源,但自己本身却十分喜爱演奏木琴,所以乾脆自己写曲子,在这样的过程中,亦提升了自己的演奏技巧。
在大师讲座中,罗沙洛让学子深刻体认到持棒的艺术与个人所要突破的持棒法,并且厘清了一般人对巴西与拉丁音乐等同的观念:拉丁音乐最显著的特点是热情奔放的感觉,而巴西音乐则充满阳光气息与浪漫色彩;拉丁音乐以四拍为一单位,巴西音乐是以两拍为一单位,并且重拍落在后面的音符。
轻松的气氛与步调一直蔓延在整个访台的行程中,罗沙洛的脸上始终洋溢著阳光般的笑容,踩著一贯的节奏,不疾不徐地定位乐器、指导排练、沟通事情、教育学子,在他身上,看不到丝毫慌急之色,就如同他音乐所散发出的气定神闲。
注:
「口袋」指一个循环的反复。即等到每一个声部都进入到这个无限的循环反复之后,再一起进入下一个段落。
文字|黄堃俨 击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