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玉杰回顾自己的表演,强调自己的唱腔和节奏都是遵从优良传统;并吸收了西洋方法,追求力度与厚度,声音更见圆润,也更容易为新生代的观众所接受。
京韵大鼓起于河北农村,初名「怯大鼓」与「木板大鼓」;因为在本世纪初传入城市,第一个城市是当时人口中的「天津卫」,所以叫做「卫调」;接著进入北京,说唱艺术家刘宝全、白云鹏、张筱轩分别吸收了清音子弟书、皮黄、梆子、民间小调的音乐成分,又将咬字中的方言发音改成北京化的字音,因得此名。
表演精湛胜出两岸
种玉杰是青年一代刘宝全刘派京韵大鼓艺术的佼佼者,师承良小楼、孙书筠,是当代「刘派」京韵大鼓最优秀的传人。他的唱腔高亢醇厚,声音圆润,表情丰富,演来洒脱自然,气质儒雅大方,为二〇〇〇年大陆曲艺界最高荣誉「牡丹奖」金奖得主,并于千禧年获得「中国文联」授与「全国百名优秀青年艺术家」称号;他在台湾发行的C D《中国曲艺家大观─虎帐谈兵》也荣获第十二届「金曲奖最佳戏曲曲艺专辑奖」。
种玉杰谈吐客气而诚恳,谈到了一九四九年以后京韵大鼓艺术的变化:大陆官方对于民间表演艺术高度重视,认为富有宣传、教育的功能,因此以提倡「传统段子、新编历史段子、反映现实生活」等三管齐下的政策,并以「反映现实」的新段子为政策重点,希望结合政策与运动,歌颂生活中的感人事迹,这一项政策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七〇年代末,限制演唱传统唱段的政策开始松动,扼抑已久的传统段子大受欢迎,几乎垄断所有曲艺演出的节目,直到今天。
发声结合中西技巧
大趋势如此,京韵大鼓自不例外,但是大陆官方鼓励创作的机制仍然存在,文艺机关定期举行「汇演」,鼓励并刺激从业人员进行创作,而且一九五〇、六〇年代的创作所累积的经验、技巧,仍然提供了一个再出发的可能基础。以新编历史段子〈虎帐谈兵〉为例,这是八九年北京市曲艺团创演的段子,剧本创作是周保平,由弦师孟祥征和种玉杰编腔,一推出的评价就很高,荣获「中国文联」的二等奖,这个段子也是在台湾推出专辑的主打段子,金曲奖可不是白拿的。
种玉杰毫不忌讳地回顾自己的表演,强调自己的唱腔和节奏都是遵从优良传统。値得一提的是发声;老刘派的发声方式是以真假声结合的方式为主,种玉杰则吸收了西洋方法,追求力度与厚度,声音更见圆润,也更容易为新生代的观众所接受。在创新方面,对内心情感的诠释、人物关系的发展与故事的整体布局上,种玉杰自己都有意识地重新认真思考、再度设计。在念白上,种玉杰的处理异于传统,巧妙地结合了传统韵白和朗诵,形成一种半朗诵半韵白的新风格。这类手法的尝试,在透过新观点去诠释历史人物的立场,尤其拥有特别的意义,毕竟当代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已非传统曲艺的技术所能涵盖了。种玉杰对艺术与生命的相关性,有著深刻的反省,提出「做艺先做人」的想法,并以包容性的生命观照,追求艺术更大气、更有深度的境界。
特约采访|李元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