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锦耀编作的《琵琶行.其二》。(香港城市当代舞团 提供 陈德昌 摄)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新世纪备忘录

城市当代舞团「惊鸿六瞥」在香港

这六帖备忘录的意义不在每位创作者单独的艺术成就,而在于他们集体见证了香港现代舞所走过的路,及预告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这六帖备忘录的意义不在每位创作者单独的艺术成就,而在于他们集体见证了香港现代舞所走过的路,及预告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香港城市当代舞团(英文简称CCDC)创立于一九七九年,是香港历史最久、且最具代表性的现代舞团体。艺术总监及创始人曹诚渊当年从美国习舞返港,便与一群热爱舞蹈的年轻人,共同为香港的现代舞界开启了一道门。CCDC的创作风格不独钟特定一人,而是采较开放、多元的多人编舞传统,于是培养出台湾舞蹈观众也熟悉的黎海宁、彭锦耀、曹诚渊这几位香港第一代编舞家,及近年来作品或本人也曾出现在台湾舞台上的香港中生代编舞家梅卓燕与伍宇烈。

舞在九七四周年前夕

CCDC此次演出的「惊鸿六瞥」,正是邀请这五位目前在香港具代表性,且与CCDC合作较久的编舞家,共同为新世纪的中国现代舞下注脚(注1)。由于该团在香港回归时,便已经重新将自己定位为推广中国现代舞的使者,因此这次选在回归四周年(七月一日)前夕于香港大会堂的首演,又恰巧增添了另一层意义,或许舞团会希望借此机会提出华人现代舞的多种可能性。

开场的节目《备忘录》是由十四位团员各自编的一段独舞所发展出来的。在Karl Jenkins《蓝色波烈露》乐曲的陪伴,以及舞台从上而下的聚光灯衬托下,展现了这群来自中、港、台及东南亚等地区舞者的特色与功力。第二支作品是由目前在澳洲研读语言学的彭锦耀所编创,他曾在一九九二年为台湾的舞蹈空间舞团编作《琵琶行》,这次新创续篇《琵琶行.其二》。借由对传统琵琶曲乐《霸王卸甲》细微、巧妙的分解及诠释,彭锦耀以诙谐的手法将音乐「舞蹈化」。群舞展现机械式精准的舞步,同时又透过两位古装扮相的演员穿插出早期港式武侠片中侠女与采花贼的剧情,让拥有共同记忆的香港观众,看了甚至开怀大笑,点头称许创作者的原创性。

中场休息前的作品,则是黎海宁的《1997/2001》。这支小品取材于她一九九七年回归前夕所编的整场作品《革命京剧──九七封印》中的结尾,并加以改编成全新的爵士版。舞者也是挑选当年曾参与原作,如今仍留在舞团的六位资深舞者──包括两位来自台湾的前云门舞者吴易珊及张慈妤。黎海宁将当年演出的影像(陈德昌录制)投射在舞台的天幕;舞者们则看著自己当年画上京剧脸谱的面孔及惊慌失措的肢体,背对著观众而舞,凸显出两者强烈的对比。此次新版演出中的抒情音乐,是由女歌者卡门.麦克瑞(Carmen McRae)主唱的三首歌,分别为Get it straight、It's over now,及Still We dream(暂译为《搞清楚》、《结束了》、《继续梦下去》。)由于舞名及歌词的关系,难免令笔者联想到该作所可能影射编舞者对回归前后的心情写照──从九七年的徬徨无措,到二〇〇一年的无所谓或自在。虽然黎海宁在笔者的访谈中透露,她的出发点主要在实验舞者大部分时间背对观众表演的新尝试,但不可否认,某些观众所解读到的,或许也是艺术家另一层对社会变迁的诠释。

见证香港现代舞之路

下半场则推出伍宇烈与二位分别喜好摄影及钢琴的团员──陈宜今及黄狄文,所共同发展出来的双人舞《沉没的庙寺》,舞码名称取名自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布西的同名曲目。一开始由一名舞者手提摄影机,从观众席走上舞台,而台上则摆设一架钢琴,由另一名舞者展现著琴艺。两人从各自的领域,逐渐在台上产生交集与互动,在钢琴上发展出些富创意的舞姿及组合。但整体而言,似乎少了某种吸引力或高潮,或许是因为排练的时间不足,不过仍期许伍宇烈这位芭蕾底子扎实的后起之秀,有更好的成就。

接下来是由拥有中国舞背景的梅卓燕,为另一位来自台湾的女舞者蔡欣怡所编的独舞《花葬》。如同梅氏一九九七年在台北演出自编的《独步》是一支与道具(一把伞)的「双人舞」(注2),这次舞者在台上的「舞伴」则用了一卷奇长的鲜粉色布料。《花葬》的灵感源自香港服装设计师邓达智以折叠式布料所设计的服装(有些类似三宅一生)。梅卓燕发挥了中国舞中的卷、抖、扫等应用于水袖的技巧动作,以呼应中国古典文学中黛玉葬花的意象。娇小的蔡欣怡,不但没被舞台给吃掉,反而展现出了梅卓燕作品贯有的细致及哀愁,値得喝采。

压轴的作品,则是由目前身兼CCDC、北京现代舞团以及新成立的厦门歌舞剧院现代舞团三个艺术总监头衔的曹诚渊所编创(注3)。舞码的中文取名《异域》,英文则与他的音乐作品名称Al Nur相同。据曹诚渊表示,"Al Nur"源自《可兰经》,意指「光明」。舞作由一名女舞者(乔扬饰)探索由群舞所代表的另一族群或社会。整个感觉像是一出长篇叙述舞剧的开端,或许还能继续发展出更明确的主题。

这六支小品,有旧作新编,有新作的预告,更有仅是单独的侧写。《1997/2001》有的运用美国较娱乐性质的爵士舞,《异域》以西方现代舞蹈技巧出发,《琵琶行,其二》将中国传统音乐搭配上西方芭蕾与康宁汉技巧的舞步,或甚至像《花葬》以中国舞蹈对道具的掌握加到西方接触即兴的原理上,整体而言,丰富而多元。这六帖备忘录,其意义不在每位创作者单独的艺术成就,而在于他们集体见证了香港现代舞所走过的路,及预告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如此看来,或许本节目的英文名称更贴切地形容了这次策展者(舞团总经理邝为立)的企图心──「新世纪的六项备忘录」(Six Memo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注:

1.节目之所以取名为「六瞥」,是因为原订有六位编舞家的新作,可惜受邀请的编舞家潘少辉,因担任CCDC的教育及社区推广部主任,公务繁忙而退出,因而改由团员合力创作第六支舞。

2.参考笔者于发表于《表演艺术》杂志第五十七期〈既感伤又愉悦的一晚〉一文,评梅卓燕与古名伸双人舞展「她们在跳舞」。

3.曹诚渊目前身兼三团艺术总监之职,分别起于:CCDC,一九八九年;北京现代舞团,一九九九年;甫于去年新成立的厦门歌舞剧院现代舞团,二〇〇〇年。

 

文字|李亚婷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舞蹈博士研究生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