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次演出的正、反面评价可以得知,台湾学院戏剧创作的自由、创新与多元化,让北京观众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而大陆学院戏剧的评论则针对文本要旨处理、演员基本功等纵向深入要求的问题,给了最多意见。台湾创作展现的多元广度,相对于大陆观众纵向深入的思考,可说是此次两岸学院戏剧交流中所出现的立即差异。
今年九月中旬,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以下简称北艺大)以戏剧学院学期制作《一官风波》,参与由中央戏剧学院(以下简称中戏)所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戏剧邀请展的活动。这次北艺大的北京之行,可说是两岸戏剧院校首度的演出交流。多数北京观众都表示这次北艺大的演出,带给他们许多创新的刺激,其中也有观众感到不适应,但多表示归因于自身观戏经验的受限。该戏设计创新、表现大胆,可说是北京观众与中戏师生对《一官风波》的正面总评。
编导邱坤良以时空模糊的艺术手法,表现十七世纪东亚海域的海权争战,以尼古拉一官(郑芝龙)为故事主轴,描述海洋文化孕育下的人物群相及其处境;舞台装置设计、角色造型服饰,均兼具该世纪的海域风貌与当今网络世代之现代感。邱坤良表示,以今日的眼光来看,四百年前的这一群人其实相当具有国际观;他希望藉著创作,为已被定型的郑氏父子(郑芝龙、郑成功),赋予新的观点。剧场的呈现样式古今交融,空间运用自由活泼,则源自他个人童年的观戏经验(他以民间目莲戏的表现方式为例)。当被问及是否想借此表现对台湾今日位置的观察时,他笑著表示答案并非如此明确,倒不如说是想表现东、西文化和势力冲击下的今日世界,他对观众个人经验反映的意见保持开放的态度;并希望此次的制作经验,能让参与的学生以另一种思考角度来认识这段历史,进而成为其集体记忆,补充当代教育剧场的内涵,使其成为台湾剧场多元发展的可能之一。
大胆营造戏剧氛围
《一官风波》无论在导、表创作呈现与剧场设计的「新颖」,都令北京观众与中戏师生留下强烈的第一印象。在北京中戏演出时,整个演出空间与观众席全筑在原先的舞台空间中,如同在中戏剧场的镜框舞台上重新盖了一座剧场,而原有的剧场观众席全弃而不用。入场时,观众必须经过幽暗迂回的走道,方能抵达观演关系极为亲密的演出场地,多数观众甚至得行经表演区才能坐上观众席;导演充分利用表演空间来调度演员,演员表演时在观众席间的通道穿梭进出。中戏舞台美术系资深教师邢大伦认为,舞台设计对该空间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让他对这熟悉的场地产生了新鲜感,并且经由剧中历史感与现代前卫融合的人物造型,感受到了导演的意图;他还表示过去大陆也曾进行这样的尝试,但从未如此大胆。
中戏表演系教授张仁里则认为,模糊时空的表现方式,可以让创作者抛开历史题材的沉重包袱,专注于故事情节的经营,回到角色间人与人纯然的相互观照,并得以与观众热情对话;此外,演员的表演因而松弛、自在,情感能够自由抒发,也让观众享受当代的表演节奏。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田本相表示,《一官风波》企图营造的历史气势、辅以舞台调度和设计效果的烘托,呈现了一种历史真实感的幻觉,他同样肯定作品所建立的整体剧场氛围。
欠缺成熟的语言技巧
有趣的是,除了正面评价,《一官风波》所引发的讨论也反映了两岸学院间戏剧观点的差异。邢大伦除了肯定舞台设计的创意,同时觉得整出戏似乎有娱乐商业化的倾向;虽然视觉感强烈,但无法清晰有力地表达创作的内在意图。同时,他于演后座谈会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根本问题:该如何就新的戏剧尝试与学院教学之间,建立应有的平衡目标?综合与会人士的发言和笔者所做的观众访问,将主要的评价意见归纳如下:一、剧本散文化的结构具浓厚的文学性,但铺陈过多不够集中,观众无法轻易了解全局。二、对演员热情饱满的表现表示肯定,但其能量高度多半一致,尤其欠缺语言与台词的表现技巧,致使观众接收不易。三、上半场显得沉闷,主要角色的处境无法得到观众共鸣;但下半场的戏引人入胜,主要角色面对爱情、亲情的表现可视为全剧的重心。
田本相针对上述意见有更进一步的分析。他表示上半场的呈现著重在独具匠心的场面调度,加上文本的先天之憾,淹没了主要角色。至于此剧语言台词的处理,田本相认为编剧与演员两方面均有所缺失,因此,北京观众主要透过肢体的强化表达来感受人物情感。他强调语言、台词的表达有其传统性与哲学性,尤其不能忽略语言在舞台剧表演中的必要性。他印象中一直认为部分台湾演员表演质地良好,是否因为台湾戏剧表演专业未能独立分科、也还没有职业化的话剧(舞台剧)团体来带动表演水准,进而影响台湾演员能力的提升与延续?尽管在考量这些意见之前,必须考虑两岸间文化与政策的差别,并且北艺大戏剧系主任钟明德曾在座谈中发言,以当代时空中去历史化、历史失忆与无深度感的失语症等现象,和与会人士交换意见,但我们似乎仍能从这些评价意见中,找出未来调整的蛛丝马迹。
欲言又止的焦虑与茫然
这次《一官风波》在北京中戏的演出可说是一票难求,原定两场晚场的演出即时加演两场午场,但仍有许多观众向隅。从此次演出的正、反面评价可以得知,台湾学院戏剧创作的自由、创新与多元化,让北京观众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而大陆学院戏剧的评论则针对文本要旨处理、演员基本功等纵向深入要求的问题,给了最多意见。台湾创作展现的多元广度,相对于大陆观众纵向深入的思考,可说是此次两岸学院戏剧交流中所出现的立即差异,而差异的存在,则提供了互补参考的可能。
田本相还指出,《一官风波》的创作思路反映出创作者的焦虑与茫然,这或许是观者个人对台湾现今局势的延伸联想。导演以「尼古拉的选择──《一官风波》的演出构想」为题,作为节目单中创作构思的说明;的确,「选择」实属不易!再看剧中尼古拉一官,他所处之局势的确充满诸多诱惑与为难,情境交织下的种种选择,使他得步步为营;人在选择中不免有所茫然、甚至因茫然而焦虑。说明文提及:「戏剧情节与角色人物的历史影像,目的不在还原历史,也不是要提供观众『知古鉴今』的想像空间,确切地说,应该就是面对现实社会的直接反射。」作者就其身处的现实社会环境下,因而反射激发出《一官风波》的创作,这样是否也能算是种关怀?一种以艺术创造出发、充满人性并有高度价值的社会关怀!试想,这样的关怀若是采取直接且有力的表述,相信如此的艺术作品,必能有深沉丰富的感人力量。然而,创作者托言的「现实社会」,背后反映的究竟是什么?
导演邱坤良并不以台湾现状视为解读本剧的唯一答案,而这样的创作立场,是否就是田本相观察中所谈到的「欲言又止的茫然」?面对国际化的剧烈、面对两岸未来发展,台湾各面向的自我定位,至今仍是热烈的议题。在热烈论述之余,到底在何种程度的基础共识下,台湾的自我定位方能有一定的依循?这个问题仍旧需要时间摸索,而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人人都有各自的问答与选择,茫然、焦虑亦随选择而生……不论身为民众或艺术创作者,实在无法回避其中所产生的影响。虽说艺术创作重于个人情感经验抒发、成长积累,并非一定要与社会责任思考并肩而行,但如果能在这次北艺大的北京之行后,再深思一次上述问题,将会使此行的收获再添一笔。
文字|朱宏章 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