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夏伯在整个引退的历程中,一再重复著这句口号:「钢琴已死,音乐万岁!」这句有如「达达主义」某些颠覆性宣言的口号,道出了他对一向被视为纯洁神圣,却充满冷酷无情的钢琴音乐体制的抗议;他引爆钢琴、焚烧演奏服、退出公开演奏活动,象征著唯有摧毁、逃离这个体制,音乐才能摆脱残酷、俗气、腐化,而得到再生。
法国钢琴家狄夏柏(Francois-Rene Duchable,1952~)早在五年前的一九九八年,已对媒体公开宣布有意退出乐坛的打算。由于当时他正处于四十六岁的巅峰期,大家都认为他只是在开玩笑,随便说说而已。不料他却逐渐缩减公开演出的场数,直到今年前半,狄夏伯在法国各地的好几个偏僻小镇、小村进行一趟告别巡回演奏,最后于七月三十一日在普罗旺斯地区的马佐格村(Mazaugues)弹完最后一场,当众宣称他从此脱离钢琴独奏家的生涯。
在逐渐「淡出」乐坛之际,他演出了三场惊人的「行动剧」:七月二十八日,在阿尔卑斯山区的梅尔康度湖上方引爆了一架由直升机上推下的钢琴、七月三十一日那场普罗旺斯告别演奏会之后,他当众脱下演奏礼服,放把火将它烧毁、八月二十九日,他在安锡湖畔自己住家附近的小镇塔罗瓦(Talloires)再度引爆一架废弃的钢琴。
承袭鲁宾斯坦袖扣的钢琴大师
这些惊世骇俗的举动,如果是出自一般的音乐家,人们可能会以为那只是为了吸引媒体注意力的作秀行为,而见怪不怪。然而令整个法国音乐界感到迷惑的是,这些不可思议的举动,居然出自一位他们公认最杰出、最正直的钢琴家。钢琴大师亚瑟‧鲁宾斯坦在晚年将演奏时配带的三组袖扣,分别赠予三位当时刚出道的青年钢琴家:齐玛曼(Kristian Zimerman)、巴伦波因以及狄夏伯。获赠土耳其绿宝石袖扣的狄夏伯,其名声却不若另两位那么显赫,只因他较不热中于名利,不愿接受音乐商业体制的摆布,不愿当「空中飞人」奔波四方,接太多的音乐会。被视为法国钢琴界的翘楚,狄夏伯弹奏的萧邦、李斯特、圣桑、拉威尔以及其他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固然广受赞誉,然而他却是法国钢琴中,极少数也能够将日尔曼钢琴曲目弹得出神入化的一位,其中又以对贝多芬与布拉姆斯的诠释最为著名。狄夏伯的演奏从不滥情、媚俗,显得相当冷静、明晰、细腻、严谨,这些特性为他赢得「廉直钢琴家」的美称。
一九七○年代,狄夏伯在鲁宾斯坦的庇护下崛起,当时他的录音主要由EMI发行;八○年代,他得到与卡拉扬合作的机会,并为Erato录制二十五张唱片而达到声望的顶点;九○年代以后,他再回到EMI,由于正直、冲动的个性,经常与各地的音乐机构处不来,甚至不时得罪人,使得演出、录音的机会大为减少,终导致一九九八年的决定停止公开演奏活动。(注1)
「钢琴已死,音乐万岁!」
狄夏伯的引退以及相关的活动,最近激起法国传媒普遍的报导与关注。他在接受《世界报》访问时指出:「过去多年来,我的演奏活动表面上看来进行地相当顺利,事实上,身为钢琴家,我却忍受著整个体制所带给我的无限痛苦,这是个相当残忍的事实」。他在整个引退的历程中,一再重复著这句口号:「钢琴已死,音乐万岁!」这句有如「达达主义」某些颠覆性宣言的口号,道出了他对一向被视为纯洁神圣,却充满冷酷无情的钢琴音乐体制的抗议;他引爆钢琴、焚烧演奏服、退出公开演奏活动,象征著唯有摧毁、逃离这个体制,音乐才能摆脱残酷、俗气、腐化,而得到再生。
在他所亲身体验的多项钢琴界弊病中,狄夏伯首先指出的是「钢琴学习上的虐待狂」。他观察到许多资赋优异的音乐儿童就像他自己一般,他们的童年都被家长或老师「偷」走了,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愈来愈艰难、没完没了的技巧练习中,一次又一次地被送去参加比赛。他回忆起十六岁参加比利时伊莉莎白皇后钢琴比赛,在进入准决赛之后,得知未能参加决赛时,居然感到如释重负般的庆幸。狄夏伯认为,即使在脱离比赛阶段、进入乐坛之后,这些「赛马」个个争取著惊人的表现,练习的负担与压力不只未减轻,反而加重了。
以木筏上的钢琴独奏会抵制扭曲的演奏生态
为了重新寻回「被偷」的童年以及被剥夺的正常生活,狄夏伯一直居住在故乡阿尔卑斯山区的一小村上,经常骑著脚踏车在山野、湖畔优游;他的急流勇退,并非真的不想再弹钢琴,而只是为了背弃他长年来承受的机械式的、冷酷无情的工作方式,期盼寻回音乐中的人性、愉悦与真诚。多年前,他将钢琴置于一木筏上,任它在安锡湖上漂流,举行了一场引人暇思的湖上独奏会。
狄夏伯所诟病的,是「音乐的商机机制化」。多少有才气的演奏者被纳入这个机制中,成了音乐商品的推销员,有名气的演奏家,在一年多达八十场以上的演奏会中,一再推出多样化的曲目。狄夏伯指出:「这种演出方式变成一种恶性循环,若将一年的八十场演出缩减成四十场,演奏者将对舞台、群众产生畏惧,手指也会变得不灵活,就像一个手术太少的外科医生失去了他的信心与灵巧性一般。」然而那么频紧的演出,只有较少数意志坚强、身体健康的人才能够应付,狄夏伯率直地指出:「齐玛曼是适应力最好的一位,至于阿格丽希,二十年来她面对著这个无情的机制,她感到慌乱失措,只能一再地到处重复演奏浦罗柯菲夫、拉威尔、贝多芬、舒曼的几首协奏曲,剩下的时间,也只能和几位朋友搅和在一起,随便玩玩室内乐,这种做法是不诚实的。」
现代吟游诗人,反制精致音乐贵族化
廉直的狄夏伯自认为不再能够承受如此的压力,于是选择了告别舞台、离开商业机制,从此不再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协奏曲,成为巡回乡间演出的一个「业余」演奏者。为了达成此目的,这位脚踏车的爱好者要求某位乐器制造商,为他造出一辆「钢琴脚踏车」,他经常骑著这架独特的乐器,随意停留在任何地方进行随兴的演奏。然而这位「街头卖艺者」或「现代的吟游诗人」的演奏并不收费或乞讨,他只能藉著先前录音的版税以及日内瓦音乐院兼课的收入生活,至于他在家中的授课是不收费的,只要有诚心到乡间向他讨教的,他在时间许可之下,一律因材施教。
免费教授钢琴课的狄夏伯(在台湾,最大牌的钢琴教师,其钟点费可达到一小时五、六千块),对精致音乐的贵族化一直耿耿于怀。根据统计,具有欣赏钢琴音乐习惯的人只占全法国人口的百分之一,从音乐舞台引退后的狄夏伯,脱离了那百分之一,而将他的钢琴脚踏车驶向另外百分之九十九之中。钢琴,对狄夏伯而言不再是舞台一高傲的乐器,而是与群众沟通的媒介,他隐姓埋名地在大街小巷、山边水涯、教堂前广场或监狱中演奏,每到一个地方,从不惊动市政单位,而只是事先向警察机关报备,以防造成别人的麻烦或有作秀之嫌。
除了这类随兴的演奏之外,狄夏伯也尝试透过其他管道来广泛传布钢琴音乐,例如他经常与知名演员亚伦‧卡勒(Alain Carre)合作,共同编制、演出结合音乐、朗诵、动作的简易短剧,例如《威尼斯之夜》叙述的是乔治桑与诗人缪塞的故事,配上萧邦的一些短曲。狄夏伯认为DVD是相当理想的传播音乐媒介,透过它,他能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现身说法,有效而普遍地介绍纲琴音乐,他最近推出的两张DVD,包含了贝多芬第一、三、五号三首钢琴协奏曲,以及他独特的音乐介绍(注2)。在积极投入音乐普及化的工作之际,狄夏伯强调:「这类工作应把握住迷人、吸引人,却不沦于庸俗的原则,否则精致音乐就与热门音乐或马戏团没有分别了」。
狄夏伯于五十一岁的引退,让他脱离了音乐厅与舞台,而去开发另一片广阔的天地,这个有如唐吉诃德追求不可能理想的举动,虽显得有些异想天开,却提醒大家:音乐可以被呈现地更自然、天真、更接近人性。因此,狄夏伯的引退与「反钢琴」行动,事实上是以退为进,尝试为老朽、僵化的钢琴音乐注入些许鲜活的气息。
文字|陈汉金 东吴大学音乐系副教授
注:
1.最近刚上市的四片一组CD,其中包含李斯特、萧邦、莫札特、贝多芬、舒曼的多首钢琴独奏曲,由Virgin Classics出版:5455722(1)-(4)。
2.贝多芬第一、三、五号钢琴协奏曲,狄夏伯钢琴,JohnNelson指挥巴黎合奏管弦乐团;Ambroisie 99403002、 994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