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金
-
特别企画 Feature
难以捉摸 超越时代
充满了稚气的想像、不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法国作曲家萨替的音乐,令人相当难以捉摸。身处于社会急遽变动,艺术潮流此起彼伏的时代,为了走出法国音乐的因循、守旧,并摆脱以日尔曼音乐的影响,萨替与同侪如德布西、拉威尔努力创新,而他的创意似乎更成了后世「偶发艺术」、「低限音乐」的先声
-
特别企画 Feature
在抽象色块与线条中 与音乐同行
荀贝格有如梵谷般画了许多自画像,但画风更远离写实、更抽象;而孟克画作中常有的那种令人不安的言外之意,及难以言喻的荒诞、诡异、嘲讽,经常被荀贝格表达得更充分。荀贝格的绘画创作大多完成于一九○八至一九一四年间,这正好也是他的音乐创作从「后浪漫时期」过渡到「无调性时期」的时候。如此的巧合,是否与「盖斯特尔事件」有关,而激发荀贝格以异乎寻常的激进方式创作,藉之抒发内心的抑郁?
-
演出评论 Review
演出平实顺畅 美中看见不足
所有歌者中,能够唤起我充分感动的,是饰唱阿弗雷多父亲捷尔蒙的国内男中音巫白玉玺。他的歌唱除了共鸣充分,韵律感甚佳,还能层层进逼地去营造具有张力的戏剧性。难得的是,上述男、女主角歌唱上一些不足的地方,都成了巫白玉玺的优点:他出色、生动的独唱、重唱,或许让听众们惊觉:原来威尔第苦心经营的父亲角色,不只不是配角,而是三位主角之一!
-
纪念大师 In Memoriam
好的作品永远是明天的事情
在马水龙老师抽象式的实验中,有的强调笔法,有的著重于色彩,有的专注于结构上的经营,有的表达抽象的感性。其中有几幅是以草书或泼墨式的狂笔挥洒,若隐若现地画出「龙」字的形态。这些以龙字为出发点的抽象画,不只令笔者联想到老师的琵琶独奏曲《水龙吟》,也联想到老师的画如其人,乐如其人不论是人格、音乐、绘画,马老师总是豪迈奔放、自由潇洒!
-
企画特辑 Special
Que sera, sera...——婚姻变奏曲
多层次对位效果的巧妙经营,再加上一些倒叙的处理,使得剧情摆脱流水帐式的平铺直叙,而让「看似无味且重复的日常生活片段」显得活灵活现,气韵生动。笔者不晓得此剧的导演是刻意地去强调剧中「音乐性」,或是敏锐地、自然而然地在剧中流露出这种音乐倾向,无论如何,此剧由于它的音乐性,使得它层次丰富、生动鲜明,而不只是一群戏剧系学生们的共同习作而已。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青涩年代」的笑傲
身兼作曲家与诗人的戴洪轩,逝世迄今廿年,透过三部文集的重新编辑、集结而成的《狂人之血》,我们可以认识这位宏观的、全方位的艺术家,他写诗为文的一杆利笔,总是能一针见血地一再道出惊人之语,这在以前国内音乐刚起步的「青涩年代」固然独树一帜,即使到了数十年后的今日,这些诗文仍不见一丝老化的皱纹。
-
谈画说乐
「狂热年代」与「新客观主义」
「一战」之后松弛的气氛中,欧洲各主要城市几乎都成了狂欢作乐的大型歌厅与舞场。源于美国的爵士乐,如何在一战前后被传入欧洲?巴黎「狂热年代」的作曲家们如何受到它的影响,谱成了许多独特的音乐?在维也纳没落之后,柏林如何取代它,成为日尔曼最重要的艺术都会?柏林盛行「新客观主义」思潮之际,爵士乐如何被「新客观化」?
-
谈画说乐
二战之间的复苏
康丁斯基在「包浩斯设计学院」任教时期的画作,与包浩斯的精神相呼应,强调简约、单纯、明了,与战前表现主义式的「抒情抽象」形成明显的对比。此时期的画作经常由种种几何图形组构而成,因而被称为「几何抽象」(geometrical abstract)时期。此时期又是正好与荀贝格的「十二音」时期(1923-1933)叠合,在此时期荀贝格与魏本的音乐,将音乐抽象式的排列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
-
谈画说乐
二战之间的复苏
在这段从战前过渡到战后的沸沸扬扬时期,画家、建筑师科比意提出「新精神」的口号,正符合时代的需求。科比意在他所创办的《新精神》杂志上宣称:「此后的艺术创作应以明晰的概念为基础。」在强调明晰、简洁、单纯的「新精神」主导下,形成了一种「新古典」的倾向,使得战后「狂热年代」的艺术与战前「美好年代」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
谈画说乐
从写实到写意
台北市立美术馆的「莫内花园」特展,展出法国玛摩丹美术馆典藏的莫内晚期卅余幅杰作。这些以花园、池塘、睡莲为主题的巨幅画作,如何在笔法、用色、风格各方面显得超凡脱俗,而有异于莫内先前印象主义式的风景画?德布西的音乐为何与莫内晚期的绘画较相似,而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印象派音乐」?
-
谈画说乐
视觉与听觉艺术的汇流
康定斯基与荀贝格都主张,绘画创作应向往著音乐般的纯粹、高超境界,绘画应是一种视觉的音乐。以下是荀贝格的说法:「眼睛总是专注于具体的事物,因此耳朵应是比眼睛更高级的。假若画作能透过音乐般的节奏、音乐效果来表达内在的理念、内在的意境,则又另当别论,在此状况下,绘画不再只是眼睛所见之物的复制品。」
-
特别企画 Feature
尼采的黑暗 酒神的狂放
霍夫曼斯塔与史特劳斯的《艾蕾克特拉》不再以尤利比提斯为典范,转而推崇当时甚少受到注意的索福克里斯,摆明了发扬尼采所谓的酒神精神,同时也压抑了日神精神。霍夫曼斯塔在进行此剧的剧本创作时,并不局限于索福克里斯原著,而是将原著中野蛮、狂放的精神充分渲染开来,使之具有酒神祭仪般的原始精神古希腊悲剧源自酒神的祭仪。
-
谈画说乐
骄阳抚爱下的芬芳国度
在马内彩绘西班牙的一八六○年代,巴黎尚未产生重要的西班牙风格音乐创作,必须等到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比才的《卡门》相继问世之后,情况才有明显的改变。拉罗与比才都未到过西班牙,他们只能根据在巴黎听到或看到的,相当有限的西班牙音乐与乐谱进行创作;他们并不在意民俗音乐的考证与重建,而是在创作中憧憬著伊比利半岛独特的精神,表达出一种「地中海式」的明亮、多彩、绚丽的热情。
-
谈画说乐
高更 从音乐中研创绘画之美
高更比德布西大十多岁,两人虽于一八九○年代曾在马拉美家中的象征派聚会中曾碰面,稍后由于高更的「出走」南太平洋,使得两位大师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不可能,但两人在「世纪末」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研创出来的绘画与音乐格调,无疑是相当类似的。在这两位大师所处的时代,并不是绘画影响音乐创作,而是音乐影响绘画创作;无论是塞尚、高更、秀拉的画作,或是马拉美的诗,都向往、憧憬著一种难以言喻、神秘而抽象的音乐性。
-
谈画说乐
「月光小丑」的多重样貌
义大利传统「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十八世纪初法国画家华托(A. Watteau)笔下的一位感伤人物皮耶洛(Pierrot),为何激起世纪末多位艺术家的兴趣,完成了一连串大异其趣的杰作?
-
谈画说乐
巴黎的美丽与维也纳的哀愁
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也就是所谓的「世纪末」,巴黎的音乐与美术创作如何反映出繁华的「美好年代」(Belle poque)?在那同时,维也纳为何显得比较动荡不安?该城的艺术家们如何表现出一种「末世」般的焦虑与徬徨?
-
谈画说乐
未来的憧憬
就像贝多芬对十九世纪浪漫风格音乐所造成的全面性影响一般,华格纳(1813-1883)的音乐创作与艺术哲学则普遍的影响到「世纪末」的思维,不论是音乐或美术,文学或戏剧。华格纳「未来音乐」、「整体艺术作品」的概念,不只导引维也纳与巴黎的音乐创作摆脱因循保守,而迈步向前开创新局,在一八八○年代左右,「华格纳风潮」(Wagnerism)形成之后,这两个艺术都会的美术创作也反映出这股潮流的波澜壮阔。「后华格纳时期」的音乐与美术,彼此能擦出怎么样的绚烂火花?
-
特别企画 Feature 法国
巴黎管弦新人新政 法广爱乐困境中求变
由国家文化机构支持的巴黎三大交响乐团,或许不像其他乐团般哭穷,但在不同的领导者带领下,却是各有一本经。刚刚换上新指挥耶尔维的巴黎管弦乐团,开展出稳健而大器的曲目,从古典到近代,从「北方」到「南方」,相当均匀;五月才来过台湾的法广爱乐,在郑明勋的带领下也是平稳中求变化,比起同公司的国家管弦乐团活泼许多。
-
谈画说乐
追忆逝水年华
在还没进入「世纪末」之前的十九世纪中叶,无论是音乐或美术的主流,都充满著「追忆」的精神,这个承平年代的大部分艺术家们,较少望向前方去进行大胆的创新实验,而是经常回顾著过去,反刍著传统的精髓──一个洋溢著怀旧伤逝(nostalgia)的时代。尽管这个眷恋过去的时代,将逐渐随著现代社会的兴起而解体、消逝;它可说是介于浪漫时期与「世纪末」之间的过渡时期。
-
艺@CD 台湾管弦乐的多重样貌
关于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乐典—珍藏当代台湾的声音」系列录音
编按:两厅院启动的「乐典国人创作、演出、录音发行计划」,是以「珍藏当代台湾的声音」为出发,将以三至五年间,推出近20张由国人作曲、国家交响乐团(NSO)录制的「乐典珍藏当代台湾的声音」系列CD。第一波将推出马水龙、潘皇龙与赖德和三位的录音,接下来将于明年第一季再推出卢炎与萧泰然。为让读者了解这几位作曲家的创作特色与乐曲,本刊特地转载由音乐学学者陈汉金为本系列录音所撰的介绍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