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最搭调的当然是悠转曼妙的水磨腔昆剧了。在江浙一带,无论是大城市如上海,小乡镇如周庄,昆剧都是适情适景的观光戏主调。像上海有让人体会多样传统演出的「豫园戏苑」、也有古色古香的三山会馆;而古镇如周庄与乌镇,则是让游客悠游体会戏曲与生活的融合闲情;以园林著称于世的苏州,也结合同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昆曲,唱著一出出彷如天上人间的飨宴。
封闭的中国大陆,在上世纪的八○年代,门户开放之初,对境外人士实施的是剧场的包场服务,这项冲破阶级的优惠措施,尔后转型成为五光十色的节庆活动,例如各种文艺汇演的京剧节、昆剧节、旅游节乃至于桃李杯舞蹈比赛,以及观光景点的专场演出——这缕缕条条文化的风景线拉近了观光客与本地人的距离。
昆曲兴盛的时期,文人争相谱曲作词,那是明朝的大众娱乐,不过几百年的风流,转眼云散,锣鼓喧天的京剧取代了它的位置。二○○一年,昆剧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与此同时,苏州园林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两者一起迎来了春风拂面的机会。因缘际会下,吴文化色彩浓郁的昆剧首度被延请到苏州园林中传唱,它阴柔曼妙的水磨腔,婉转清逸的笛声,流动在林园太湖石瘦、漏、透、秀的建筑里,这可是属于中式环境剧场的最佳写照。
兰心大戏院向传统戏曲靠近
提起上海,有人以为除了三○年代的雪月风情,并没有什么民族特色可看。恰恰相反,除了洋味十足的洋房洋地名,上海更是展示传统民俗的后花园,著名的「豫园」商城,是著名的小商品市集,就是观光客和老百姓都爱去凑热闹的地方,可算是海派生活艺术的万花筒,一般习称为「城隍庙」。豫园中有明代兴建的传统古戏台,新春元宵时有传统戏曲的推出,借以慰劳各国驻华使节代表。
从今年起,豫园商城内又多设了座茶馆型的新戏台:「豫园戏苑」,让人逛街购物兼看戏休闲,这对当地的中老年或是戏曲爱好者,是莫大福音。因为演出多安排在周休二日,如果不克前来,电台也将作实况转播。日场多是乐器演奏,晚间则是专场演出,五花八门的内容,包括杂技、舞蹈、戏法、绝活、京剧等,这可看出本地戏曲的流行趣味和京式风格形成了鲜明对照。北京有闻名遐迩的「老舍茶馆」,专营京腔的戏曲与京味小吃,这座「豫园戏苑」则俨然就是当今中国南方地区文化风景的代言人。
在二十世纪的三○年代,要例举江浙沪地区现代化的镜框式舞台,首推上海的「兰心大戏院」。它的外貌结构仿照美式风格,整体却离不开义大利文艺复兴的时代特征,容纳的观众席次大约接近今天台北的「新舞台」,比较适合中型音乐及话剧的展演。最初上演的剧码多是西式内容,直到对日抗战爆发,兰心大戏院才改走本土路线,容纳了京剧与话剧的声影。虽然一九四五年,阔别舞台十年的京剧大师梅兰芳选择兰心戏院作为复出之作《刺虎》的首演地,之后,该戏院的经营方向仍然与传统戏曲渐行渐远。近年来,开始出现苏州评弹的专场,想要追寻老上海的绵绵旧情,兰心的气氛可以让人如愿。笔者曾和「哈评弹族」一同赶过星期天的大早直奔「兰心」听戏,那真是蛮奇妙的经验,许多城市已经失去这种魅力了。
《琵琶行》在三山会馆昙花一现
在上海硕果仅存的古戏台,除了豫园,完整保留的大概只剩下「三山会馆」了。通常一栋传统建筑物能不能被保留下来,其艺术性极难主导成败,政治的呼声才是造就它现实价值的关键所在。三山会馆是沪上唯一的晚清福建会馆建筑,虽然有极高的艺术性(福建风格的妈祖神像)及历史意义(闽南客商集资兴建的),但必须贴上「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遗址」的注记后,才能符合执政者的正确性。至于上海昆剧团新编昆剧《琵琶行》的首演,会置于三山会馆,并于旅游节期间推演,不能说是一次偶然的组合。
白居易幽怨的长诗出现在古戏台上,此等雅韵似乎以昆剧最为适合,主演者不刻意突出主题,只是搬演人生的几个阶段,几个情态,梁谷音所饰演的倩娘,从五陵少年争缠头的荳蔻少女,演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落魄老妪,集结了闺门旦、贴旦、老旦等行当的表演程式,塑造了唐代妇女的另一深刻形象。本剧的组合为《节妇吟》名编剧王仁杰、名导演黄蜀芹,加上名角梁谷音和滑稽戏的王汝刚,在著名的古戏台,《琵琶行》回归到五百年前昆曲的庭院式、厅堂化的演出形式,不论台下是否听得懂昆曲,相信悠情美意均足以让观者目炫神迷。这样绝佳的搭配,可惜仅仅作为主演者(梁谷音)的封箱之作,未能在三山会馆持续地推动,同时,也基于导演的精心巧意全系乎古戏台,一旦离开该地独具的氛围与观光客的疏淡后,这出戏也只能留在琵琶声响的没落中了。
古镇古韵古戏台
许多观光客都对上海的新兴观光区域「新天地」留下了惊叹的印象,深觉老上海石库门的风韵,宛若眼前;细看这个中共第一次大会会址,「政」字招牌显然更是它被赋予深切存在的理由。「透明思考」是一家供应台式加州混合菜肴的餐厅,昆剧和琉璃装饰,虽然质性不同,却在这里紧紧地被包装在一方舞台,「让中国的美丽对全世界说话」,正是经营者——台湾艺术工作者张毅和杨惠珊经营琉璃事业的愿景,巧妙地移植到昆剧上,琉璃摇曳的光影、幽暗迷离的演出,与一般的看戏经验大不同,谁能说戏曲演出不能搭上西洋情韵?
距离上海车程不到二小时的古镇群,散落在一片又一片的水乡泽国中,一九九三年最早被推向世人的著名水乡是「周庄」,「周庄旅游节」也是最早被推出的概念,「游周庄古镇,赏昆曲艺术」是一句震天价响的宣传口号:旅游公司出资与苏州昆剧院团合作,剧院提供每日三出折子戏的搬演。位于双桥之畔的古戏台,是按照园林名家陈从周的设计建造的,据《贞丰志》记载,自元代起周庄就有戏曲八景,逢赶集与庙会的当口,那是台上岸上水上一块演出,如今的戏台虽不临水,坐在台侧看戏,演员的吴语音韵,耳旁的里巷杂谈,颇还有鲁迅《社戏》一文中的那种悠情闲适。
题作「玉茗堂」的戏楼,正对古戏台,可天天看《思凡》、《拷红》、《游园》等名剧搬演,免费欣赏的举措吸引了众多周边地区的昆曲迷。苏昆的演员王芳曾有感而发地说:「周庄不愧是吴文化的瑰宝,人美、景美加上昆曲美,三和之美才是真美!」不论是观光业挽救了昆曲的命运,还是昆曲成就周庄的发展,没有演出便没有生机,百戏之祖的昆曲艺术走向周庄,周庄的双桥建筑走向世界,这也许是戏曲文艺再一次腾升的契机。
另一个晚开发却保留原始色调的水乡是乌镇。乌镇在一九九九年由同济大学规划分为东西两大廊,即是雨中行走,也能看到古色古香的黑瓦粉墙的江南水乡建筑。镇上仍有居民生活,假日的午后,广场前的老戏台,多有巡演的戏班,演出的剧目写在小黑板上,高高地悬挂于布幕前,观众手提菜篮、怀抱婴孩,也有的捧著小吃,看来颇有滋味。笔者到访那天演的是越剧《盘夫索夫》,抬头见浓粧艳容的生旦,卖力紧凑地对唱,看得台下如痴如狂,混在镇民中的观戏震撼,远比任何的豪华音响来的深刻,那是真人真性情的真心告白,仿佛是替自己演出未完的人生续集。
难以复制改制的经典
当同属吴文化的经典代表又罗列世界两大遗产的昆剧遇上苏州园林时,会产生怎样的冲击呢?苏州的「留园」请来江苏省昆剧院的演出,借以创造苏州园林文化的新品牌。「网师园」一场流水席般的堂会,从《跳加官》、《访鼠‧测字》到《游园》一路移步换景看戏,天上人间也不过如此飨宴。「忠王府」室内道地的古戏台,演来按戏文的旧制,折与折的切换,没有幕闭暗灯,而是「捡场」来搬道具,当随著丝竹声声而走近园林时,犹如莺啼的曲牌文词,真是应了诗(戏文)中有画(园林),画中有诗了的美叹,电影《游园惊梦》力图重现丰华正茂的昆曲艳容,想要添姿增彩,反而只是徒劳梦想。经典所以珍贵,在于复制难、改制更难,想要对经典文化展开救亡图存的行动,「园中戏,戏中园」只是一个观光卖点,起点必然要架构在本地文化的现状上,即是园林与昆曲的携手合演,到底对苏州产生何种互动?当地的生存状态会有怎样的变异?还是独独发展观光业需要的那份异地情调?
这是人们想重塑江南天然样的气质时,主事者不能抹淡的阴影。
文字|李翠芝 旅沪戏曲文字工作者
热热闹闹来看「打」
大步跃进的北京观光戏
在北京的观光戏中,京剧占有主导地位,其他曲艺、杂技、舞蹈等演出形式为辅助。在观光戏的京剧演出中,多数剧目为武戏,大量的游客、尤其是西方观光游客之于京剧,存在著语言文化的隔阂,所以大多的演出形式都以「打」为主。
吴莘(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研究所研究生)
北京演出市场近几年发展快速,各大剧场慢慢地都由附属院团转变为独立经营,走向了市场化经营的方式。自一九九○年北京成立了第一家专门经营观光戏的演出剧场——梨园剧场;时至今日,十三年间相继成立了二十多家主营观光戏业务的剧场,尤以近几年最盛。这一方面是由于北京的旅游事业不断地发展,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观光客来京旅游,为了满足游客了解北京文化的需求,「观光戏」形式的表演大增。另一方面,北京市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各种商务活动的蓬勃,也相对催化了观光戏的需求,这两大因素,促使今天「观光戏」占有了北京演出市场的大部头。
最大宗的京剧以「打」为主
据二○○二年《北京青年报》的报导,北京一年有三千多场的演出,如此推算,每日便有八场以上的演出。在这十三年中,观光戏队伍随著北京市旅游事业的发展不断地壮大,为北京市的民俗文化宣传、发扬,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演出市场中有著自己特殊的性质「观光戏」,至今仍属于新型产业,其发展处于初探时期,尚未完善。
在北京的观光戏中,京剧占有主导地位,其他曲艺、杂技、舞蹈等演出形式为辅助。京剧不仅是国粹,也是中国戏剧艺术最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以及最具中国演出文化特征的一种演出形式。据笔者实地的调查,在观光戏的京剧演出中,多数剧目为武戏,如《三岔口》、《大闹天宫》、《闹龙宫》、《白蛇传》等,中间偶尔插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文戏,如《女起解》、《锁麟囊》、《四郎探母》、《西厢记》、《文昭关》等。大量的游客、尤其是西方观光游客之于京剧,存在著语言、文化的隔阂,京剧的唱段语义难以理解,所以大多的演出形式都以「打」为主。文化差异决定了观光戏的演出内容,「动态的」表演形式因此成为观光戏的一大特点。
先前天桥一带,就是撂地耍把式的地方,除了「人文地理」的沿袭,近几年中国的杂技表演多次在世界比赛中获得大奖,更加重了杂技在「观光戏」中的分量。北京有一些剧场专门演出杂技,其中以表演武术为主的剧场,主要演出少林功夫,而有著浓郁京味和深沈文蕴的广德楼、老舍茶馆等地,则是专门演出曲艺节目的场所 。
北京观光戏剧场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清代已有的老戏园、老会馆、重修后改造而成。这种戏园的特点是:拥有著一种古风古韵,使观众亲历旧时的环境,以一种中国古老的观演方式,去体味出老茶园、老戏楼的观赏感受;在这种剧场中观赏演出,能更深刻地体会老北京市民的娱乐生活,品尝老北京的文化。如北京市前门大街大栅栏的中和剧院,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无数京剧名家都曾在此献艺,是京戏剧院中名副其实的「老字号」。而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的湖广会馆,京剧名伶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也曾在此登台演唱。
第二种是镜框式舞台,这是一九四九年后建立、改革开放后重修或翻修的一批新型剧场的主要形式。这种剧场大都有机械舞台和优良的灯光系统、音响设备。这种剧场的特点在于良好的观赏条件,可以使观众的视觉、听觉得到更完美的享受。第三种则是专门根据演出内容的需要建立的表演场所,此以北京国贸商圈的大铁塔梦幻剧场为代表,主要表演欧、美自三○年代以来的优秀歌舞精选,这里是驻华客商社交、娱乐的最佳场所之一。
近年来,随著中国在亚洲乃至全球地位的提高,突出中国民族特色的歌舞受到观光客的欢迎,以表演中国歌舞为主的场所也不断涌现;如「北京之夜」。北京之夜是以「大中华」命名的晚宴式的剧场,其呈现的,是融中国传统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杂技、服饰、京戏及少数民族风情等艺术形式的表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