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上海崑劇團

相關文章 27 篇
  • 上崑全本《牡丹亭》舞台呈現流光溢彩的多媒體設計,引發熱烈討論。
    上海

    上崑以全本《牡丹亭》迎接解封後的春天

    近半年受到疫情政策所限,許多演出不得不推遲,作為滬上演出標竿的上海大劇院,先是重磅推出新編崑曲《重逢牡丹亭》,以倒敘雙夢的意象解構經典;接著政策全面開禁之際,上海崑劇團全力打造獻演了湯顯祖全本55齣《牡丹亭》,兩天3場長達8小時、上中下3本的接力演出,在上海大劇院掀起了觀演熱潮。上崑此時推動龐大的演出陣容,既顯現上座率和售票的限制逐漸鬆解,更意味明春的演出市場有望回溫,相較於其他臨時喊卡的劇團而言,全本版的公開彩排與順利上演,無疑是幸運且極具指標意義。 1999年上崑縮編35齣經典版的導演郭小男,此番再度執導,打出了「極致的回歸」美學理念,媒體和觀眾讚賞是傳承40年建團氣象、溯源經典崑曲之心、呈現精緻華麗之相貌。而嶄新的旋轉舞台,表演區域的四分割設置,不暗場、不使用二道幕,演員替代道具檢場人,轉場時自然過渡到下一場景無疑考驗場景調度與演出節奏的掌控,依循原作原汁原味使用集唐詩,更是首度現身也頗具古韻情調。 至於舞台上多媒體投影和小橋扶欄,甚至對於著名曲牌,不同程度的濃縮精減,尤其〈驚夢〉一齣中,流光溢彩的多媒體設計和滿台生輝的大花神嶄新造型,整個舞台的極致唯美和花團錦簇,引發了首演後種種對東方古典美學和現代視覺表達的熱烈討論,同時因為報紙、電視和網媒的宣發助力,有關上崑和全本《牡丹亭》獻演的熱議,竟然一夜間便達到數十萬人次的閱讀討論流量。相信如能維持熱度,借力在日後的演出裡,再度展現明代市井風情各個階層長篇史貌,上崑的非物質形象的藝術傳承,想必會走得更豐美圓滿。

    文字|李翠芝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邯鄲記》
    即將上場 Preview 上海崑劇團《臨川四夢》與經典專場

    國寶名角師徒相攜 如夢似幻百年一遇

    行當齊備、人才濟濟的上海崑劇團,將在開年之際帶來該團近年來的最重量級製作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四大經典《牡丹亭》、《紫釵記》、《南柯夢》與《邯鄲記》一次盡出。由上崑五班三代上至古稀之年的國寶級藝術家,下至平均廿三歲的「崑五班」攜手登台,傳承了前輩技藝的青年演員擔綱「四夢」,平均七十五歲的國寶級演員頒演經典折子,如夢似幻的卡司與演出,豈容錯過?

    文字|林立雄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紅樓別夢》中〈別夢〉一場讓寶玉(右)出家後回家,和前妻寶釵(左)作了禪味非凡的交流。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崑新編《紅樓別夢》 翻轉視角說寶釵

    上海崑劇團於八月初演出新編劇《紅樓別夢》,首度在音樂廳演出崑劇,由甫獲梅花獎的旦角沈昳麗主演,跳開寶黛之戀,以現代女性觀點,續寫紅樓薛寶釵,以薛嫁入賈府為開端,如何看待自我被安排的命運、如何接納棄別出離紅塵的夫婿

    文字|李翠芝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演出評論 Review

    古典的創新

    上海崑劇團十月底的幾場演出,得到觀衆一再的起立鼓掌致敬,形成傳統演出難得一見的景象;國樂大師陸春齡和閔惠芬精采的演奏,又掀起大陸藝人訪台的高潮。雲南來的歌舞團則有兩極的評價,可參看韓國鐄的專欄、王墨林整理的對談、及羅曼菲「舞蹈空間」的評論。 當代傳奇、明華園和優劇場不約而同演繹歷史人物,加以新詮新編。從内容到表演手法,都頗具實驗性。兩齣莎劇的現代版,提出了重演古典劇的新嘗試。司徒芝萍評《溫夫人的扇子》,則探討舞台服裝道具的運用對整體演出的影響。 經過長期嚴格排練的《布蘭詩歌》,呈現出舞蹈、交響樂和合唱的整體成績,也爲演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鏡。 歡迎提供誠懇的評論和反響。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上海崑劇團演出〈扈家莊〉。
    近期演出

    「上海崑劇團」來台公演

    自一九七八年建團以來,上海崑劇團在大陸各地及國際間的演出,均廣受好評,公認爲中國大陸一流的戲劇團體。 「上海崑劇團」的團員,均受過崑劇界傳字輩老師的悉心傳授和指點,藝術造諧深厚,演出經驗豐富,此番來台演出者計有七十一人,其精彩可待。 「上崑」在台巡迴公演,劇目有《長生殿》、《鍾馗嫁妹》、《掃松》等十數齣劇碼。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 集崑劇、京劇菁英於一家的上海崑劇團。
    即將上場

    上海崑劇團

    成立於1978年的上海崑劇團以演出傳統折子戲聞名,該團集崑劇大班與京劇大班的菁英學員,在崑劇界、京劇界、表演藝術界各家大師的傳授指點下,有著深厚的藝術功底,行當齊全,陣容堅強。上崑現有一級演員九人,其中七人曾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三人榮獲首屆上海「白玉蘭」獎。該團在中國大陸及歐、美、亞洲均受到熱烈的歡迎,被公認爲中國大陸最高水平的戲劇團體。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期 / 1994年11月號
  • 寶玉寶釵成婚,黛玉受創瀕危。
    企畫特輯 Special 中國崑曲界總動員

    全景式《紅樓夢》 戲說大觀園的繁華起落

    集結了中國重要的崑劇團體、演員與製作團隊,第一部全本崑劇《紅樓夢》於去年十月首演,二月份即到台灣與本地崑迷分享。崑劇《紅樓夢》分上下兩本,以賈寶玉入世和出世為主線,王熙鳳的個人命運為副線,兩線並行來展現賈家的興衰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許斌 攝)
    藝號人物 People 傳統戲曲導演

    李小平 自尋出路的遲到青春期

    從科班學花臉的京劇明日之星到無法上台轉入幕後當「管事」,從完全浸潤京劇圈子到接觸現代劇場、回頭灌注戲曲新創生命,李小平的人生跌宕,更勝戲劇。他說話時,不平焦燥的神情,像是個青春反叛期的小男生,「前陣子我高一的兒子開始反叛期了,我才想到,我好像根本沒有青春反叛過。」李小平的青春期晚了點,他的戲既是創意,也是反叛,這一路從懷疑、抗拒到重生更是一個自我追尋的過程。

    文字|李岳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上崑2000訪台演出《占花魁》,岳美緹與張靜嫻主演。(許斌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兩岸崑聲啼不盡 清曲已過萬重山

    自一九九二年首度蒞台演出,上海崑劇團廿年間多次造訪,掀起台灣崑劇熱迄今不歇。當年崑劇在中國瀕臨式微,卻在台灣找回觀眾的支持,也重振劇種的信心,並重新在中國發光發熱上海崑劇團訪台的廿周年,標誌了這個古老劇種在當代重生與傳承的傳奇。

    文字|紀慧玲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約瑟夫‧阿雷希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星群》降臨,經典出擊─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 世界最知名的音樂團體之一──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又來到台灣了!這個在音樂歷史上寫下開創性一頁的樂團,發展至今,跟當代音樂已經密不可分。也許台灣聽眾還記得在「台北國際打擊樂節」中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短暫的精采演出,這次他們不但帶來該團歷年來最受歡迎的曲目,更將演出當代音樂中的奇人作曲家賽納奇斯(Xenakis)的著名之作:《星群》Pleiades。賽納奇斯在一九七九年寫下這首日後成為打擊樂音樂中的經典之作,世人卻鮮少聽到完整的整套作品。再度登陸台灣,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將呈現完整的《星群》,愛樂者當不可錯過這個極難得的曲目。(林芳宜) 難得聽見的銅管現代音樂─阿雷希與簡文彬/NSO 約瑟夫‧阿雷希又來了!這位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長號首席,再度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曲目:葛隆大(GRONDAHL)的《長號協奏曲》、克雷斯東(CRESTON)的《長號幻想曲》。屬於長號的管弦音樂會已屬稀少,而這兩首現代作品,更是相當難得聽到現場演出的曲目,聽傲視全球的紐約愛樂銅管音色演奏極難一見的音樂,當是愛樂者一大享受。而下半場將由簡文彬指揮NSO演蕭斯塔可維奇的第五號交響曲《革命》。這也是國內樂團極少勇於嘗試的一首交響曲,然而戲劇張力大與音色層次豐富的音樂,向來是簡文彬所擅長的方向,也是NSO較擅於表現的一個音樂種類。且讓我們看看,NSO將如何解讀充滿矛盾充滿力量的蕭斯塔可維奇。(林芳宜) 【舞蹈】 帶著童心玩跨界─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夢》與《童樂會》 春假及兒童節齊來到,正是表演團體搶佔親子市場的好時機。即將於四月中旬打頭陣的是舞蹈空間舞團《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五月初接著有影舞集表演印象團的《@夢》,壓軸的則是雲門舞集2團的《童樂會》。 其實,以上節目所設定的觀眾群,只有《童樂會》鎖定在三歲到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不過,小朋友總要有爺奶爸媽或老師帶進劇場,所以也可說是親子同樂);《史》開宗明義宣告「親子舞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圖為上崑岳美緹(右,飾劉蒜)和梁谷音(飾烏飛霞)合演的《漁家樂‧藏舟》。
    戲曲

    音樂為骨,撐起崑劇一片天

    對崑劇而言,情節交代並非不重要,但只以最簡潔的方式點出原委,人物當下的感受、內心轉折才是著墨的所在;對白精練,曲子才是劇的主體,情境變換與人物的思緒,多半都在唱段中呈現。又因曲子有套式的「限制」,劇作者須在動筆之前,就將貫串全折的各支曲牌佈局妥當,而不是先寫唸白交代完情節,然後才在需要的地方,任意抽用一兩個曲牌,填入與唸白內容幾近重複的唱段。故可以說,崑劇擁有最經深思熟慮的音樂結構。

    文字|楊汗如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 蔡正仁(右)他所飾演的每一個角色,都能將不同的人物性格與劇中處境表現得熨貼而自然。
    絶活亮相

    官生翹楚蔡正仁

    飾演官生必先得有副好嗓子,這點蔡正仁可謂得天獨厚;他每天早晚二功,像爬樓梯一樣,一個單音,一個單音地練,扎實功底就在這枯燥乏味的過程中日進練就。

    文字|韓昌雲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上海崑劇團的三大名角:旦角梁谷音、老生計鎮華、崑丑劉異龍將把他們珍貴的「最後一次」,獻給台灣崑曲觀眾。
    戲曲

    上崑三名角 獻演「絕版」戲

    在戲曲學者洪惟助的力邀之下,上海崑劇團的三大名角,旦角梁谷音、老生計鎮華、崑丑劉異龍將搬演〈借茶〉、〈活捉〉等拿手「絕版」折子戲,把他們珍貴的「最後一次」,獻給台灣崑曲觀眾。

    文字|廖俊逞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 上海另一座完整保留的古戲臺─三山會館
    專輯(二)

    城鄉有戲自芬芳

    江南水鄉,最搭調的當然是悠轉曼妙的水磨腔崑劇了。在江浙一帶,無論是大城市如上海,小鄉鎮如周莊,崑劇都是適情適景的觀光戲主調。像上海有讓人體會多樣傳統演出的「豫園戲苑」、也有古色古香的三山會館;而古鎮如周莊與烏鎮,則是讓遊客悠遊體會戲曲與生活的融合閒情;以園林著稱於世的蘇州,也結合同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崑曲,唱著一齣齣彷如天上人間的饗宴。

    文字|李翠芝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 武旦武生兼擅的谷好好(下),是青年演員中第一個被評為一級演員的。圖為她與江志雄演出的〈擋馬〉。
    戲曲 國寶藝人岳美緹領軍 新生代名角上陣

    上海崑劇團 傳統創新一把罩

    位處文化匯流重地的上海崑劇團,對創新實驗包容度特別大,經常排出新戲,而且風格各異,這次由國寶級藝術家岳美緹領軍來台,一連五天除搬演新編大戲《司馬相如》外,也演經典折子戲,同時展現現代與傳統的審美面向。

    文字|廖俊逞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上海

    現代小品,傳達濃濃「崑」味

    這段青年男女追求個性解放與自由戀愛的過程,通過戲曲樣式得到再現與昇華,原小說中非具象的人物關係,借用崑劇的舞台手段,也得到具象的塑造,魯迅對悲劇的定義「把美好的事物撕毀給人看」,在崑劇裡得到了準確的詮釋和演繹。

    文字|李翠芝、楊汗如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牡丹亭》的舞台重現了古代戲曲演出環境。
    回想與回響 Echo

    傳奇出土,異域還魂

    紐約版《牡丹亭》不是你我想像的含蓄、虛擬、靠唱唸做表撑持起來的中國戲曲美學形式。它走的是寫實路線,把劇本提及的所有內容盡可能地具象化,它邀請觀衆直接進入四百年前中國人生活的一段時空。紐約版《牡丹亭》很難用特定的形式框限或解釋。或許它更接近舞台劇,或許它是戲曲與電影的混合體,更或許它還原了四百年前演出形式也說不定。

    文字|紀慧玲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五十五齣全本《牡丹亭》由上崑第三代靑年演員擔綱主演。
    回想與回響 Echo

    世紀末的公案──《牡丹亭》

    由上海崑劇團和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等聯合製作的全本五十五齣《牡丹亭》,在中國大陸演出後,不得「通關」赴美。關於這件公案,是一場權力對藝術的挑戰,結果如何雖無法斷定,劇團、媒體、跨國製作等在事件中的立場、是非,卻可以讓我們追索此─「公案」的來龍去脈。

    文字|李之君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 上崑排出的武戲每場都打得熱鬧,圖爲譽爲武旦皇后的王芝泉領軍演出〈雷峰塔.盜庫銀〉。
    戲曲

    仙氣下凡,雅俗共賞 觀賞上海崑劇團訪台演出

    崑劇的題材雖然都屬歷史古裝戲,與現代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上崑」的演出,仍然能夠提供十足的娛樂與藝術感受。

    文字|鄭培凱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潘金蓮》以計鎭華飾武松,不合其戲路和氣質。
    戲曲

    梳理蕪和菁 從上崑演出看崑劇整本戲的改編

    愈能借重折子戲的,就愈能保存崑劇的特色,使人看到崑劇的精華所在;完全沒有折子戲依據的,離崑劇的風格就遠了。這裡說的「借重」,不但借重其文學劇本,更重要的是表演上、舞台美學上的承傳。

    文字|古兆申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北京

    沉浸式戲劇在主旋律的另一端召喚疫後人心

  • 戲劇

    走進一場噩夢,再一起甦醒

  • 看戲不忘電影

    以真實人生舞動的《舞魂》

  • 戲劇

    走出彩樓.打開鏡框

    布袋戲在劇場的舞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