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挑战不可能的事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在南北地域文化泾渭分明的环境下,选择了《正红旗下》这样的「京味话剧」来制作,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想向各界证明上海制作话剧的实力。而在剧团必须自谋生路的大环境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改革如演员俱乐部的成立与制作人制的施行等,都使其呈现不同于其他城市演艺团体的活力与竞争力。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正红旗下》
11月13~16日台北国家戏剧院
中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艺术中心)在二○○○年推出的话剧大戏《正红旗下》是上海近年来几个重要作品之一。此剧的原始制作人为目前艺术中心的总经理杨绍林,他谈到《正》剧初始制作起源于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于是之,希望著名剧作家李龙云能将老舍生前未完成小说《正红旗下》改编为舞台剧。《正红旗下》描绘的是一九○○年左右发生于北京的历史,同时身为满人正红旗子弟的老舍,借此呈现家族当时的人与事。于是之当时希望此戏采用跨越时空方式,即融入家史、国史、民族史,以及老舍作为现代人出现于剧中的方式,呈现进行跨越时空对话的一种结构。
地域藩篱的挑战
《正》剧以北京为背景,属典型「京味」话剧,按理应由北京人艺表演,但因种种原因,北京人艺无法演出,所以当时作者找到了杨绍林担任制作,由艺术中心演出,并决定此戏为其新建话剧大厦于二○○○年落成时的开幕大戏。当时决定上演此戏确实也存在一些挑战,因为中国各地域间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上海和北京一南一北,不仅语言差异大,风土人情也全然不同。上海是经济重镇,受西方影响较深,对外来文化和新事物包容力较强;北京则为文化重镇,对传统相当坚持,在某些传统艺术方面也被视为正统。以北京人艺来说,一般认为只有它能生产出正宗京味话剧,其他地方或剧团若想排演京味话剧会被认为不到位,因此当时许多人认为《正》剧不适合上海来做。
对于这样的问题,杨绍林表示他喜欢挑战不可能的事情,也认为既然北京人艺可以演出北京人眼中的上海人(如北京人艺的《阮玲玉》),上海为什么不能演出上海人眼中的北京人?同时他认为老舍及其作品应是属于整个民族,而不是专属于某个地域的文化历史。他举例指出,《正》剧所呈现的那段历史就像堵在中国人心上的一堵墙。从老舍呈现当时人物生活的关系和状态,可看到那些人都在空谈、混日子,大家只想往自己兜里多藏些东西,从未想为社会民族做些什么,如此怎能不衰败?这就不难理解八国联军为什么能打进北京;也就是说,这种表现内容是属于整个民族的感受,而不是地域性的个性表现。
其实艺术中心的决定《正》剧为大厦落成大戏,此举除了是对自己的挑战之外,向各界证明上海制作话剧实力的用意也可想而知,最后演出票房长红和随之而来各界的邀演,也都说明了这个尝试是正确的选择。
经营改革与转型
事实上,从另一角度来观察,艺术中心大胆制作《正》剧可视为该中心近年努力改革的表现和结果。现在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于一九九五年合并而成,此二团是一九五○年和一九五六年分别由夏衍、黄佐临和熊佛西成立。随著中国大陆政府完全承担剧团生计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过去,取而代之是剧团必须大量负担自己生计的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旧的院团体制必须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其中面临的问题就是人才流失。杨绍林表示,这里不像香港、台湾等地从事舞台剧与影视的人员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领域,中国话剧人才其实占了影视领域的半壁江山;由于影视收入远高于话剧,人才管理上若不改革,人才流失很快就导致话剧无法发展,因此两个团决定合并共同解决问题。
合并后,杨绍林做了两个主要改革;第一是成立演员俱乐部,允许演员自由流动。但在演员报酬上,如演员选择演出影视,即由影视方面来负担;若演话剧就由话剧单位支付,艺术中心不须负担演员固定薪资,如此节省不少管理成本。目前俱乐部约有一百廿至卅位演员。杨绍林表示,由于没有管理成本压力,还预计让俱乐部增加更多演员,将来还可透过演出人才劳务输出,在人才上做有效经营,最后还可慢慢把俱乐部过渡到行业工会组织模式。其实如果艺术中心此一构想在将来能建立良善的规范和游戏规则,对上海戏剧演出市场发展相当有利。
第二是成立制作人制,亦即将剧目选择、制作与资金回收等责任分担于几位制作人身上。过去话剧院团传统模式多由领导──通常是院长决定剧目,也由院长承担艺术、行政、财务等方面责任。艺术中心开始制作人制后,每位制作人可提出自己想制作的剧目,经艺术中心同意,可全权负责统筹剧目的进行;但必须负担投资和成本回收的责任。杨绍林提到,这个改革的好处能在艺术取向上打破垄断,使艺术中心成为多种艺术风格并存的环境。
此一举动在上海戏剧环境里,其实是实际和正确的决定,不像北京并存著不同院团,观众可看到不同话剧风格作品。艺术中心是上海唯一话剧制作中心,如果剧目选择掌握于一人审美趣味,怎能满足偌大城市?甚至只能吸引特定观众,限制了话剧市场的成长;但若有多元剧目就能拓展话剧观众和市场,最后赢家除了是上海观众,自然也是艺术中心。
此外据笔者观察,艺术中心工作人员较为年轻化,被赋予的发展空间也相当大,如近来上海相当受欢迎的年轻编剧喻荣军,既非科班出身过去也没有戏剧经验,但艺术中心大胆地连续上演其剧作,同时他还担任该中心节目和市场部经理。而且杨绍林目前还网罗了来自香港和澳洲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才不论在教育程度、外语能力、开放度和对市场敏锐度都相当优秀。这种年轻化倾向,不仅使艺术中心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也在现代化管理的推动较为容易,同时也有助于上海艺术中心与国际接轨的能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未来在中国话剧的发展和地位,相当值得期待。
文字|林伟瑜 美国夏威夷大学戏剧舞蹈系博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