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来临的几个月中,透过学术研讨会与相互邀演,两岸的小剧场(实验戏剧)将有机会密切交流、「互探虚实」。大陆近期表演艺术环境的偏向市场化,使北京邀演单位期待台湾小剧场的演出带来多元的风貌;香港的表演工作者则嗅出未来两岸三地合作的发展生机;那台湾剧场工作者又如何看待这样的未来呢?
跨界与对话──两岸小剧场学术研讨会
11月1~2日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广州话剧团.97实验剧坊《押解》
11月7~9日
北艺大展演艺术中心戏剧厅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无常.女吊》
11月12~16日
北艺大荒山剧场
台湾小剧场联演──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等
2003年12月2日~2004年1月11日
北京北兵马司剧场
近日股票市场的飙涨看扬,大量外资涌入亚洲,等候中国大陆人民币的升值,各行各业期待景气回升之际,大陆所谓「先锋戏剧」的表演生态,正遭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前一阵子香港基本法第廿三条的通过与否,引发特首董建华的政治危机,五十万人走上街头,带动了香港剧场界的题材讨论。相形之下,台湾小剧场界产生了什么样的位移现象与化学变化?
纯粹为了两岸交流
除了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于本月初举办「两岸小剧场学术研讨会」,邀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及广州话剧团与九七实验剧坊来台演出作品《无常.女吊》与《押解》外,北京北兵马司剧场也率先邀请台湾四个知名演出团体──外表坊时验团符宏征作品《早安夜车》、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动作──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金枝演社王荣裕的《可爱冤雠人》与亲爱的剧团单承矩作品《收信快乐》──于十二月二日至二○○四年元月在北京举行大规模联演。
过去曾经获得上海戏剧学院邀请、尔后又被拒绝赴沪演出《群蝶》的金枝演社,这一次为了寻求出团补助、千辛万苦到大陆北京表演,背后的动机纯粹是为了「交流」;团长游蕙芬笑笑说,无非是为了「探看对手功力」。台湾剧场界对对岸的剧场生态相当陌生,游蕙芬希望能去北京看个清楚,并没有预设进一步彼此合作的计划。北兵马司剧场艺术总监袁鸿表示,他个人一直以来对台湾剧场的印象是「深具活力与创新,并能融合中国文化传统又有现代意义」,这次的邀请便期许为北京消费时代影响下的戏剧环境,带来一些多元化的演出气息。
消费时代主宰北京戏剧生态
袁鸿表示,自北京申奥成功之后,艺文活动相当活络,到处可见大型商业性表演,反而少见中小型的创意演出;对于台湾剧场的认识,一般剧场观众的印象也只限于表演工作坊的赖声川与云门舞集的林怀民而已。由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北京所谓的前卫、先锋戏剧创作,不仅在空间认识上与台湾的不同,却更强调市场诉求;除了政府所属院团与艺术院校的表演如北京人艺小剧场,份属民间的北兵马司剧场成了北京唯一积极推动中小型戏剧表演的企画中心。袁鸿认为,如今民间的前卫剧运尚未形成气候,绝大多数的实验戏剧创作者还得倚赖票房维生,可想而知,北兵马司剧场此番的邀演,也面临了经费筹措的困难。正因如此,袁鸿希望藉著这次台湾剧场团体赴京,增加北京观众接触实验戏剧的机会。
即将来台于北艺大主办的学术研讨会中发表《消费时代的戏剧》论文的前北京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林克欢,针对两岸三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即提出市场竞争冲击剧场艺术创作的隐忧。他为文指出在今年八月的SARS疫情过后,北京演艺市场迅速反弹,一时之间大型商业演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媒体与商业经纪公司主宰表演艺术消费市场,许多表演艺术创作纷纷向时尚与流行靠拢,他更沈痛指出「在消费时代,戏剧无可挽回地走向通俗、媚俗、庸俗……。」北京的戏剧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小剧场表演几乎是「硬碰硬的肉搏战」;据了解,连堪称「实力雄厚」的日本小剧场团体「少年王者馆」(曾于一九九七年左右来台参加小亚细亚展演,于台北皇冠小剧场演出《剧终》),都在北京遭逢票房打击。也难怪此番台湾四个小剧场团体前往北京「一战」,大概都抱著「姑且来看看」的随缘心态。
两岸三地各有异同
香港艺术中心总干事茹国烈表示,如今要在大陆创作所谓先锋实验戏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香港地区的戏剧创作,近年虽因政治气候剧变,一连串创作题材猛打起「政治性的喷嚏」,基本生态并无受到太多影响;茹国烈强调,那是因为香港政府对艺文界的补助并无明显短缩,而香港对民间艺文表演的补助一向远高于台湾,遑论对岸。相较之下,近年来大陆表演艺术环境急速往市场趋势靠拢,然而除了公营戏剧单位,民间戏剧工作者得完全倚赖票房维生,不像台湾、香港能获得政府补助。
茹国烈指出,在大陆各地有意从事戏剧创作的人,可能只有三个选择:一是投靠国家单位,在票房营利的前提下,创作「正确、适当」的戏剧作品;二是自营制作公司或工作室,例如孟京辉、牟森与林兆华等知名先锋戏剧时期的戏剧导演,利用明显的市场操作,试图创作实验性的表演。三则完全不售票,抱持娱乐亲朋好友的目的,只开放五、六十名观众于小空间里表演,即是所谓的「地下演出」。他认为第二类的戏剧制作型态最为活跃,而产生实验性作品的可能较高,最能展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其运作方式与台湾的「创作社」剧团相当类似。
从「市场层面」思考交流
大陆经济环境的改变,正逐渐影响著两岸三地剧场界的「对话」方式。茹国烈认为,两岸三地电影、音乐界几乎早在经济商业因素操作下「统一」,长期以来,戏剧界总是以「文化交流」的名义对话,也以「文化交流」的逻辑运作制作模式,反而不断遭到政治操作阻挠。如今大陆经济起飞,剧场界似乎可以尝试从「产业」和「市场诉求」的层面「交流」,让两岸三地的剧场发展更形方便。
茹国烈表示,政治环境的变化让香港人(剧坛)对政治开始敏感,大陆经济门户开放,让他嗅到了一个新的发展生机;在市场层面的诉求下,两岸三地势必逐渐出现大型合作演出,届时,香港剧场界在两岸三地的交流之间,又会有「天时地利人合」之便。大陆戏剧界忧患艺术创作良心荡然无存,香港戏剧界看准三地发展优势,台湾剧场界(尤其小剧场界)对未来有著什么样的思考呢?
(本刊编辑 傅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