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汀剧场及「剧场人类学学校」创办人─尤金尼奥.罢芭对东方剧场和西方剧场的相遇,一直充满兴趣。他最戮力于制作当中的元素是「意象的蒙太奇」──不同剧场文化的并呈融合──除了「第三剧场」之外,他还提出「剧场人类学」概念的硏究。
导演的出现于现代剧场,是迟至十九世纪才发生的事情;「非敍事剧场」的逐步成熟,则是从二十世纪初才渐露曙光。
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等流派,启发艺术家所创造出的「前卫剧场」或「实验剧场」运动里,其中有许多在形式(与美术、建筑等艺术挂勾或借镜)和内容(故事采非直线进行、没有剧情或人物的塑造)上,都为世界剧场发展打开了一扇扇窗户。
期待与其他人(文化)相遇
提出「残酷剧场」观念的亚陶(Antonio Artaud 1896-1948)大声疾呼,剧场不应该只是为了呈现「台词」字面上的意义。上期我们介绍过的果托夫斯基,倡议剧场应该回复到它的根本:演员、观众、空间。奥汀剧场(Odin Teatret 1968-)及「剧场人类学学校」创办人─尤金尼奥.罢芭(Eugenio Barba 1936-)则是首重剧场作品及演员之间的文化交流。
一九七六年,罢芭提出了「第三剧场」(Third Theatre)的观念,他认为「文化性剧场」有受官方补助保护的剧场、前卫剧场这两种。前者得遵守供需守则、随时关照政治与文化气候所带来的影响。后者在寻找原创性的同时,还必须尝试让大众尊重他们的多元性。
罢芭所谓的「第三剧场」指的是:未接受传统或正式戏剧教育、经常自外于各文化城市以外的导演、演员、剧场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剧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各式「戏剧训练」,同时又要戮力于吸引任何观众。对他们而言,剧场是为了寻找与其他人建立起更多人性化关系而存在的。
第三剧场的剧场工作者,期待与其他人(文化)相遇、融合成一个团体,之后或结合、或继续各自的旅程。为了「相遇」(meeting),表演者可能会从「这个文化『旅行』到另一个文化」;为了相遇,表演者们也许可以制造一个「聚集地」(ghetto, barter)--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交流彼此身上的「旧文化」和「新文化」。
「旧文化」和「新文化」
所谓的「旧文化」,指的是表演者与生具来的文化血液(你生为中国人,「中国」就是你的「自然文化」、「旧文化」);而「新文化」,指的是表演者经过生长环境、社会与政治因素、和(各种)训练而成就的身心质地。
按照罢芭的理解,表演者身上的新文化,应该会或隐或现的透露出他的旧文化。新文化的养成,绝不是要教导你学会如何表演、如何去创作;他是让你学会自律、找到可以自我肯定的地方去做为创作的出发点。
「有人住在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里面。有一种人,他们住在自己的身体里面,他们是横越剧场、历史、传统的『旅行者』(traveller)...他们的根基驻足于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国家里;长久以来,我认为这个国家是个岛,而且是座漂流的岛屿。」罢芭以「漂流的岛屿」(the floating island),来形容表演者「身体」、和剧场本身的可塑性。当「岛屿」与「岛屿」相会的时候,表演者自己身上的旧文化与新文化会相遇;同时,他也会和别人的新旧文化交流。
奥汀剧场从创立初始,就四处「漂流」--从义大利、挪威而最后接受丹麦一座小城的邀请而驻地于Holste-bro。他们的演出足迹先是出现在斯堪第纳为亚三岛,而后是欧陆、及秘鲁等中南美洲国家。凡是露天演出,剧团白天会先在城镇里做游行宣传;同时也邀请当地的表演团体共襄盛举、先后或共同演出。
这些演出,其实就是一种「岛屿间的相遇」;演出的场地,自然而然的就成为剧场的「聚集地」。到了一九八〇年,这样子的「相遇」开始组织化、系统化,甚而是「科学化」--罢芭提出了「剧场人类学」的概念,并进而创立了「国际剧场人类学学校」,让来自各文化的表演者切磋交流。
有没有「带戏在身」这回事?
罢芭认为他在剧场理论上的硏究,及实际的剧场工作上所最重视的课题是:为什么有些表演者一上台,即使他一动不动,还是会有「戏」(the performer's presence)?为什么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这跟天份、或技巧有关吗?或者,用中国人的用语来说,有没有还没上台就可以「带戏在身」(pre-expressive work)这回事?
「河水不断冲激过河岸,岸边的石头不变,水流却可以一直保持著新鲜充沛」--找到河边的石头,应该也可以导向水流激荡的所在。透过这个类似禅门公案的例子里,罢芭指出「有『戏』」是有原则可寻的。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他开始了有关「剧场人类学」的硏究。
国际剧场人类学学校
早在果托夫斯基成名之前(《迈向贫穷剧场》一书,最早就由罢芭编辑出版),罢芭就已经追随过他和波兰剧场实验室的活动超过三年的时间。他们对剧场的根源、表演者的根源都感到高度兴趣;同时,他们也对东方剧场(特别是印度、印尼、中国、日本的传统艺能)有著独到的见解。
由于东方剧场一直是以表演者身体做为表演本质的呈现,它本身又有著口传心授的表演传统,这也就难怪「国际剧场人类学学校」(I nternational School of theatre Anthropology,简称ISTA)会对东方剧场和西方剧场的相遇充满兴趣。每次ISTA的举行,就是剧场文化「聚集地」的所在。
在每次长达一个礼拜至十天的活动里,来自世界各文化的表演者,戏剧、社会、及人类学者共聚一堂。除了举行示范演出之外,学者与表演者还一起针对每次设定的主题进行硏讨交流。这些主题包括:〈文化之间的对话〉、〈演员的传统和观众的角色〉、〈女性角色〉、〈东方与西方表演工作方式〉、〈传统与传统的奠基者〉...等。
从一九八〇年在德国首度举打至今,ISTA已先后在法国、义大利、巴西等地举行了十一次开放和非开放性(仅限专业人士参与)的课程。每一次的ISTA都会邀请世界各地剧场大师来举行工作坊,东方剧场的中国京剧梅派艺术传人梅葆玖、河北梆子戏当家女武生裴艳玲,以及巴峇岛、日本舞俑及狂言、印度舞剧等剧艺大师/西方剧场的义大利即兴喜剧大师达利.弗、默剧大师底库鲁斯、果托夫斯基等人,都曾是ISTA的「师资」(也是学生!)。
对于无法参与ISTA的人来说,以一九八〇到九〇年陆续举行过的八次ISTA上所发表的论文、会议交流、成果报吿,及罢芭自述的文章,所辑录成的《剧场人类学辞典:表演者的秘密艺术》一书,是本条例淸楚的「教科书」。另外,义大利Bologna大学从一九九〇年开始和ISTA合作主持「欧亚剧场大学」的学期性课程,Lecce大学则从一九八四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剧场人类学密集课程」。
从「学习」到「学习如何学习」
六〇年代的奥汀剧场还会邀请义大利即兴喜剧、默剧、剧场即兴活动方面的教师到剧场内授课;后来他们的学习「聚集地」就逐渐转移到户外、海外了。七〇年代之后,团员得自己发展出一套肢体及训练方式来和其他人分享,这也变成了奥汀剧团的一大特色。
就像果托夫斯基「离开剧场」之后一样;早从开始主持ISTA活动之前,罢芭和奥汀剧场就已经在乎工作过程更胜于剧场作品的完成。罢芭在剧场内的身分并不像传统式的导演,他除了统筹剧中音乐性、肢体性、声音性的完整性之外,他最戮力于制作当中的元素是「意象的蒙太奇」--不同剧场文化的并呈融合。
「训练并不能保证你获致艺术性的成就,你所获得的是让你意欲达成之目的能趋向一致性。」罢芭在〈从「学习」到「学习如何学习」〉一文当中,谈到了剧场工作者得认淸:你一定得持续在你的身体与精神上下工夫,这些训练并不应许你「一座花园」;但是,想要保持作品稳定性,就一定得持续训练、持续学习、即便你自认早已离开了「学徒阶段」。
在天天都可能有新的「主义」、「学派」诞生,天天有人宣称他们是「前卫剧场」、「实验剧场」的今天;二十多年前就已决定「迈向第三剧场」的罢芭,现在还在虚心「学习如何学习」--(年轻的)剧场工作者,你在忙什么?急什么呢?
(本刊编辑 李立亨)
延伸阅读:
入门读物─《漂流的岛屿以外》
尤金尼奥.罢芭自述他在奥汀剧团所作的实验、训练,以及与其他文化交流的经验。罢芭的剧场概念,借由他诗化的语言呈现于全书当中。
Eugenio Barba(l986)Beyond the Floating Islands. New York:Performing Art Journal.
入门读物─《ISTA的传统》
ISTA自己出版的浅易专书。除了记述国际剧场人类学学校一九八〇年到一九九四年的「课程内容」以外,另外还有世界剧场大师们口述或受访谈到他们的文化背景。
Rina Skeel ed(1994)The Tradition of ISTA. Londrina:FILO
进阶硏究─《迈向第三剧场》
硏究尤金尼奥.罢芭和奥丁剧团的专书。分别从理论、训练、剧场概念、制作、和剧场人类学等方面来加以分析。
Ian Watson(l993)Towards a Third Thea-tre:Eugenio Barba and the Odin Teatret. New York:Routledge.
资料选辑─《剧场人类学辞典:表演者的秘密艺术》
有关剧场人类学的一本条例淸楚、方便查阅的「教科书」。
Eugenio Barba & Nicola Savarese(l99l)A Dictionary of Theatre Anthropology:The Secret Art of the Performer. London:Rout-ledge
编按:本文所使用之照片,全部由「国际剧场人类学学校」(Inter national School of thea-tre Anthropology, ISTA)提供,特此致谢。
什么是「剧场人类学」?
在《剧场人类学辞典:表演者的秘密艺术》一书当中,罢芭写道:「剧场人类学所硏究的是--在组织化的表演状况下,人类肢体与精神状态的行为及其硏究与分析;而这些行为所依据的原则和日常生活并不相同。
透过跨文化表演理论与实际演出的分析,罢芭总结出剧场人类学的三个原则:
㈠、人体活动及力量在放大扩张的时候,他本身是处于良好平衡状态的。
㈡、借由相反方向的使力、动作、或姿势等,动作的活力于焉诞生。
㈢、透过替换及简化动作的运用,动作的本质会被呈现出来;人的身体此时已经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身体,而会产生张力、能量也在此时传送出来。
以上三个原则,都建立在表演者必须持续训练(他必须进行超过日常生活「工作」份量的训练)自己、并且已养成技巧在身的基础上。这种表演者的身体,自有一种「逻辑」存在:亦即表演者以身体旧文化为基础,并且已融合新文化于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