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導演

相關文章 22 篇
  • 胡錦筵(左)、洪千涵(右)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劇與導演談讀劇

    胡錦筵X洪千涵:讀出劇本裡的聲音

    讀劇,雖是「讀」卻不只是「閱讀」,它一直是劇本創作到正式演出間的排練方式,也陸續發展成公開、或是售票的演出形式以相對簡單的劇場手法來呈現劇本,可能是正式演出前的嘗鮮、或試演,也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展演方法。而身為創作者的編劇與導演該如何看待讀劇?或是在讀劇演出之後怎麼繼續面對這個劇本?我們邀請到去年在臺北藝術節「北車寫作計畫」中發表《嗚嗚嗚OHOHOH》讀劇(影像版),然後即將於今年正式演出為《北棲》的編劇胡錦筵與導演洪千涵,聊聊他們眼中的讀劇。

    文字|吳岳霖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工廠直營 客製化 兼差投資少量可 另徵場主/台主 入群喊+1留ID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有導演不控制的嗎?(下)

    其實我們不是不知道,控制,並沒有不好,但又知道很多時候,問題出在控制,那不控制就沒有問題嗎?當我們對別人發出:「你這樣太過控制了,你不應該這麼控制」,我們是不是也在進行某種控制?叫一個控制狂不要那麼控制,我們是否也在控制他?當工作關係中確實存在著控制的互動事實時,不受控好像也是一種不專業(包含不受控的導演),但主客體你我之間,到底是服膺於什麼,向什麼前往,對什麼交代,對什麼負責?為了什麼在控制與受控?

    文字|李銘宸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工廠直營 客製化 兼差投資少量可 另徵場主/台主 入群喊+1留ID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有導演不控制的嗎?(上)

    好像常常會聽到導演什麼的,就是任性自我擇善固執之類的說法。但,當舞台上的每一件事都在說話都有語言,都影響著認知感受與理解時,到後來沒有一件事情是能夠不去處理不去控制的;垃圾車經過的時間,路燈或逃生指引燈或落日但當控制的對象是演員,是設計,是各部門,是活生生的人的時候 自本期專欄始,未來標題無#號在前之文章,是為個人出發的書寫;有#號在前的則為上期專爛(2020年第329期〈最近在忙什麼〉)所提及之,關於筆者於二○一九年所主持之計畫/工作坊相關題目與內容(未來在行文中或許以計畫,或那個計畫,或去年的那個計畫指稱之);其中對話部分大抵為實際對話內容逐字或重點濃縮,不敢稱重現現場,但力求融匯各種立場及與會者所思,詳實表達、提議。

    文字|李銘宸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短暫的永恆》
    藝@書

    閱讀劇場的民主與愛

    集表演、導演與書寫的能力於一身的法國導演丹尼爾.梅古奇,自述自己的著作《短暫的永恆》「這本書不是一本書。它是一張網、一條穗辮,有時又是一個簡單的拼貼,由別人寫的不同書頁組成。」透過許多的靈光閃現,讓思想與文字自我對話。對梅古奇而言,劇場創作是不斷重新閱讀、重新搬演的過程,透過此書,讀者也體會著劇場開放的空間、留有空間的「閱讀」。

    文字|黃馨儀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從門隙看出去,還是從窗戶看進來?

    觀眾未必都能區分各種觀看的性質,是以,「放大」便有新鮮、奇觀造成的興奮,「電視(劇)」又不會使形式凌駕了內容上的安全感。一新一舊一生一熟的配搭,因此並未因為科技進步而給劇場創作造就新的角度,新,就是開拓之前未有的想像空間。 舞台,是想像的天堂。導演,是從那兒來的信差。

    文字|林奕華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為了懂得,抑或懷疑?

    正是由於不能「一腳踢」,便必須借助各方有此才幹的藝術家們的幫忙,但統籌與導演是兩個崗位。前者是程序,後者是內容。所以,儘管我並不精於個別的藝術,但一定要認識它們在那方面能對作品發揮作用。由此百川入海,就是學習,也是決定要做一個怎樣的導演的必經之路。 從而體會,做導演,就是要做一個懷疑自己的人。

    文字|林奕華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入門

    導演─當代劇場的核心創作人物

    導演爲劇作注入新的觀點,並建構整齣戲的舞台語言。劇場與空間、劇場與觀衆、觀衆與演員、劇場本身也衍生了許多或獨特、或簡樸的關係。處理這些關係,也成了導演在劇場宣示觀點的出發點。〈導演劇場入門〉系列,將介紹八位世界級導演大師。除了逐期評介導演的劇場風格與劇場語言之外,每期並將搭配大師自述的文章、或專訪。 果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y) 尤金尼奧.罷芭(Eugenio Barba)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 亞里安.莫努虛金(Ariane Mnouchkine) 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 伊莉莎白.莉坎柏(Elizabeth LeCompte) 鈴木忠志(Tadashi Suzuki) 安.鮑加(Ann Bogart)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7期 / 1996年10月號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導演要演員把災難降臨時的無助表現出來,演員將頭、手自然垂掛在多用途的道具上,卻眞的像極了災難中無助的人民。

    文字|林凡妤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 《天亮以前我要你》希望表達「彼此之間的鴻溝應該是可以跨越」的觀念。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份跨界的導演、性別無界的表演

    重複扮演這個社會所賦予我們的性別角色,因此性別裡頭有一種表演性。如果這在我們生活裡的性別表演搬到舞台上,與舞台表演會產生什麼樣的衝突? 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試圖對劇場同志議題提出不同的切入點。

    文字|秦嘉嫄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生死接觸》
    藝@電影

    衝著導演的面子 你應該去看!

    廿一世紀不比上個世紀,這十年間作者論不太吃香,加上大師導演逐一凋零,好萊塢電影高度分工,品質愈來愈優,具有風格的導演受到各種影響,與商業上的拉扯妥協,品質再也沒有一定,但過去作品的質與量,卻也成為挑選影片的重要參考座標。

    文字|田國平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對黎煥雄而言,《夜夜夜麻》是外在的溝通,《虛構飛行》是內在的吿解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看過您導的《夜夜夜麻》與《虛構飛行》兩齣戲,風格都很不同,演出場地與觀衆人數差異很大,很難想像這是出於同一位導演的作品。請問你是如何看待這兩個不同的創作? (桃園/盧筱羽) 答:如果前者是涉世未深、乍逢世故的社交party的話,後者就是深夜回家之後、在私密的空間裡頭毫無保留的自我吿解。這樣說倒不是一種人前人後的鄕愿或僞裝──偶爾也許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一些熱鬧的場合裡,就在聽到某人說了個笑話、而笑了起來的同時,心底卻突然湧起一種寂寞前者是一種人際溝通的系統反應,後者卻是不由自主的一種內在眞實,這兩種狀態說起來有點對立,但卻是千眞萬確很容易同時發生的。 當然,裡面的、外面的這樣來分並不能那麼全面地涵蓋所有的細節。尤其我也不傾向以各一種狀態譬喩一個作品──兩個作品儘管如此不同,但是都各有其內外對峙的局面。只不過的確前者比較趨近外在的溝通,後者則大幅度地釋放內在的寂寞。所以也可以說,前者是白話文體,後者就是散文詩。對待的態度當然在動機、策略、期待這些方面都會有很大的不同。透過前者可以認識新朋友,了解所謂的市場機制,而後者的期待,不管是新朋友、老朋友──可能就需要一個更親密的空間狀態了。 所以這兩個作品之間,事實上的確是有某種程度刻意區隔的。在《夜夜夜麻》之前,大約有三年的時間除了一些非常小型的作品外,我讓自己處在如《虛構飛行》裡所呈現的一種「離開」狀態,而當時河左岸劇團正渡過它的第一個十年,那麼長的時間對一個人的劇場工作,雖然可以藉以獲得相當的累積發展,但也無可避免地可能形成一種負擔。因此就需要「離開」,需要拉出一些距離來整理、回視。同時在適當的距離之外,進行一些積習之外的嘗試、以形成對照比較。創作社的組成、以及《夜夜夜麻》的工作,相當程度地在我的經驗裡被規劃成一種距離外的對照。但是,也許只有一次的工作也是不完整的,我期待那樣的對照在成爲另一個「積習」之前,能有更進一步的延續與探究。 文字|黎煥雄 創作社、河左岸劇團導演、EMI唱片古典部經理

    文字|黎煥雄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歐洲音樂院製作的《魔笛》演出宣傳明信片。
    巴黎

    戲劇導演歌劇獻新藝

    一九九九年度巴黎歌劇出現不少唱作俱佳的作品,其中《黑桃王后》、《無地斯》Outis與《魔笛》三齣歌劇的導演,面對不同的作品與挑戰,各有不同的導演考量,其導演意念頗値探究,其中或有可資借鏡之處。

    文字|楊莉莉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 那加蘭省與曼尼普省的地理位置
    環球舞台

    愛在戰火蔓延時

    在作品裡描繪戰爭,是提允一向的創作主題; 家鄕長年的戰亂與血腥,尤其是前年一場示威抗議事件, 使敏感纖細的提允,以退還印度最高榮譽的象徵行為, 自己從事藝術專業的虛幻和挫折, 進而實踐自己對同胞的關愛。

    文字|傅裕惠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臺北故事劇場的《花季未了》有了演技派女演員蕭艾(左)坐鎭,劇團便能針對角色的質感來選擇演員。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表達與生存間尋找平衡點

    創作是爲了表達,重點在創作者所思所想;行銷關乎劇團生存,重點在觀衆之所欲。兩者之間未必對立,但總是會見到微妙的拉扯互動、時合時分,各劇團在此中如何求取自我安適的平衡點,同時考驗著創作者與行銷者的智慧,讓我們來看看,國內這些大型劇團如何面對這個問題。

    文字|傅裕惠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說話 「我要先愛上演員,觀眾才會愛!」

    電影《一年之初》的導演鄭有傑,在片中用了大量的劇場演員,甚至劇本的創作靈感,也是因為看了劇場表演激發出來的,鄭有傑說明他的選角原則:「如果我喜歡,觀眾才會喜歡,我要先愛上演員,觀眾才會愛。」

    文字|Olivia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 羅伯.威爾森簽名時如同作畫。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貼身看大師:愛古董強忍背痛,對舞台超級講究

    喔,原來這就是「羅伯.威爾森」!

    從剛下飛機,到目送他走進離境大廳,這位如巨人般的龐大身影其實總有著隱藏不住的疲憊。然而在短短四天三夜的行程當中,羅伯.威爾森完全沒有高個子常見的垮肩駝背,他總是挺起身軀、步伐穩健,右手輕輕按著背後腰部的痛處,腦筋清楚地朝著他要前往的每一個目標邁進,雖然如他自己所言:「我是個慢慢來的人,所以連演講速度都很慢」,但帶著些許嚴厲的尖銳眼神與不疾不徐的肢體動作,威爾森的舉手投足都有著如貴族般的優雅大氣。

    文字|劉昌漢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 尤金尼奧.罷芭(Eugenio Barba)
    導演劇場

    邁向第三劇場:尤金尼奧.罷芭

    奧汀劇場及「劇場人類學學校」創辦人─尤金尼奧.罷芭對東方劇場和西方劇場的相遇,一直充滿興趣。他最戮力於製作當中的元素是「意象的蒙太奇」──不同劇場文化的並呈融合──除了「第三劇場」之外,他還提出「劇場人類學」概念的硏究。

    文字|李立亨
    第50期 / 1997年01月號
  • 《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沒有詠歎調、宣敍調的「歌劇」。
    導演劇場

    羅伯.威爾森的意象劇場

    二十世紀的前衛劇場內,羅伯.威爾森的劇場時間、劇場空間、和劇場意象,有著獨一無二的標記。他提供了觀衆經驗劇場的特殊方式,而劇場藝術家則在他身上看到「完全劇場」的「完全導演」的可能性。

    文字|李立亨
    第51期 / 1997年02月號
  • 河左岸演出《星之暗湧》,由黎煥雄執導。
    劇場對談

    台灣有沒有「導演劇場」?

    台灣的導演幾乎都是編導合一,什麼都不得不管。台灣的劇場界就和台灣的電影界的情況是一樣的:因爲整個製作環境太惡劣了,導演有責任要把整個水準拉高──這變成是導演的重責大任。 閻鴻亞(密獵者皇冠劇場導演) 我個人對劇場導演的自主權,一直都非常強調。觀衆能不能夠接受,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是不是夠大衆化」的問題;我覺得當導演的人無法管到這麼許多。因爲這是非常個人化的東西,但是我相信時間久了,自然會有一些固定的觀衆群了解你在做些什麼。 田啓元(臨界點劇象錄編導)

    文字|鄭志偉、李立亨
    第42期 / 1996年04月號
  • 果托夫斯基改編自馬婁《浮士德博士》劇中一景。浮士德在臨終前邀請了他的朋友(即觀衆)坐到餐桌前來與他共進最後一餐。整個劇場空間轉換成修
    導演劇場

    演員/觀衆/空間/果托夫斯基

    不要跟我說「悲傷」、「痛苦」、「狂喜」這些都只是主觀的、情感上的形容詞。惟有透過客觀(objective)、精準的「肢體動作」,觀衆才會接收到台上演員的演出。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準備》

    文字|李立亨
    第49期 / 1996年12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