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源头是一棵树,树下有一个年纪大的人对几个小朋友述说有趣的故事。孩子们出神的听,就是接受了影响其一生的教育。
第七次全国教育会议的内容,令我遗憾的是,没有包含非正式的教育。也就是没有重视潜移默化的教育之重要性,把它摆到枱面上,要大家认真讨论。
研究教育或推行教育工作的人,很容易把教育与学校之间划一个等号。这是一种保守的,也是狭隘的教育观。中国古圣先贤从来不是这样看教育的,西哲如杜威也不是这样看教育的。可是多少年来教育界主流人士却一直坚持著这样的观念。
大学、中学、小学组成正式的教育体制,这是现代人的命运,非念过一遍不可。教育界人士有时会放松他们的看法,把主线之外的社会教育放进去。所谓社会教育是指补习班的教育,成年人的教育,特殊教育等,是为了主线上的三级教育有所遗漏,乃设置一些次要的体制来补足。在基本上都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仍然离不开课堂与课本。
我们不能否认正式的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坐在下面听课,老师在讲堂上授课,这种基本模式是必要的。可是正式教育受到的最大批评就是这种模式。我个人认为这是现代人所设计出来的最可笑的体制之一,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在课堂上受到教育的。我有几个很好的学生,每到上课时就渴睡。大家都有一种体验,就是学习最有效率的方法,是跟著我们的兴趣走。我们一生中所学到的东西,大多是我们喜欢吸收的东西。那些不喜欢的,被迫学习的,离开学校不久就都还给老师了。
孔夫子收了不少学生,但所施教都是生活教育与机会教育。苏格拉底带领著年轻人在雅典市场的柱廊下,教他们怎么思辨。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现代建筑的大师路易士.康曾说,学校的源头是一棵树,树下有一个年纪大的人对几个小朋友述说有趣的故事。孩子们出神的听,就是接受了影响其一生的教育。
今天社会的情况不允许我们恢复最原始的教育方法,但是了解学校的起源的非正式性,可以使我们了解现代教育弊端而有所补正。现代教育太正式了。
以我来看教育之正式与非正式,即需要上课、点名,以考试来评估其成效的教育,是正式教育;学生自动自发去求教,学习后永生享用不尽的教育是非正式教育。学校教育最成功的,常常是非正式的那部分。教授在课堂上教的不如在客厅里、走廊上所谈的对学生更有影响力。所以一所学校,走廊比教室重要,教授的客厅又比走廊重要。了解这一点才有资格称为教育家。
如果在教育会议上大家讨论非正式教育的运用,如何用来加强正式教育的成效,对教育的改革会大有帮助。非正式的教育是非强制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以文化为手段的教育。以美术馆与音乐厅来说,观众与听众有多少是被强迫来的?他们自愿来了,而且付出票价,应该如何利用这样的机会,来进行教育工作呢?经营一个具有包容性的、非正式教育的环境,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伟大远景。
我们的教育学者看到这里了吗?
文字|汉宝德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