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统夫人吴淑珍将奖座颁给第一届的特别奖得主视觉艺术家崔广宇。(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 提供)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看见台湾当代 ──第三届台新艺术奖

看见台湾当代─台新艺术奖三年回顾

许多企业家支持艺术,大概都会从有身价的艺术品下手,吴东亮在台新银行十周年时,慎重其事地成立艺术基金会,却十分罕见地选择了没有什么身价的「当代艺术」作为关注的方向,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吴东亮说,设立台新奖,是希望为台湾的本土艺术略尽绵薄之力,许一个创意生态的未来。吴东亮认为,台湾的命运、产业的前途,需要大家一起来动脑筋。「有创意就有生机!」,「有创意就能去芜存菁,挑战极限,开启未来!」

许多企业家支持艺术,大概都会从有身价的艺术品下手,吴东亮在台新银行十周年时,慎重其事地成立艺术基金会,却十分罕见地选择了没有什么身价的「当代艺术」作为关注的方向,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吴东亮说,设立台新奖,是希望为台湾的本土艺术略尽绵薄之力,许一个创意生态的未来。吴东亮认为,台湾的命运、产业的前途,需要大家一起来动脑筋。「有创意就有生机!」,「有创意就能去芜存菁,挑战极限,开启未来!」

PROGRAM第三届台新艺术奖入围特展

TIME  4.9〜25

PLACE 台北新光三越A9馆

INFO 02-2564202

从四月一日开始,如果到台新银行提款机进行交易的民众,便会在提款机的萤幕上与今年台新艺术奖入围的「表演艺术TOP 10」及「视觉艺术TOP 7」作品相遇,全省一○九家台新银行三百五十几部提款机,到六月以前天天轮播这八分钟的艺术作品精采片段,这是台新艺术奖透过企业体的通路,走入民众生活的平台之一。

选择了没有身价的「当代艺术」作为关注方向

台新艺术奖今年迈入第三届,在台湾已有「艺术金像奖」的重要地位,曾经是台新艺术奖第二届表演艺术类国际评审团评审之一的华裔英籍戏剧学者蒋维国说:「这是一个在华人当代艺术界里很重要的奖项,因为它持续而严谨,从提名到决审,参与的人数与讨论的总时数之多,都超乎预期。」

二○○四年,共有七十位媒体及文化工作者,全年参与「第三届台新艺术奖」表演及视觉艺术的提名及评选工作。他们看了超过一千档次的展览及演出,经过每一季的审慎推敲,从中选出了「表演艺术TOP 10」及「视觉艺术TOP 7」,这十七项杰出的展览及演出制作,将在四月初交至十位国际决审的手中,角逐「台新艺术奖」年度桂冠及百万奖金。

许多企业家支持艺术,大概都会从有身价的艺术品下手,吴东亮在台新银行十周年时,慎重其事地成立艺术基金会,却十分罕见地选择了没有什么身价的「当代艺术」作为关注的方向,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吴东亮说,设立台新奖,是希望为台湾的本土艺术略尽绵薄之力,许一个创意生态的未来。吴东亮认为,台湾的命运、产业的前途,需要大家一起来动脑筋。「有创意就有生机!」,「有创意就能去芜存菁,挑战极限,开启未来!」

促成台新艺术基金会选择当代艺术很重要的推手是现任故宫副院长林曼丽,在林曼丽担任北美馆馆长时,吴东亮即是北美馆之友联谊会的企业家之一,林曼丽当时建议吴东亮:「台新的企业形象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选择当代艺术这块领域,不仅适合其企业形象,也能关照到艺文界里比较少被照顾到的领域。」

文化人和企业人一起工作的开始

在银行界向来作风霸气的吴东亮,在台新艺术基金会里却非常低调;成立基金会,他不像一般企业往往找贴身亲信或公关部门兼任基金会事宜,除了找来林曼丽、张正杰等艺文界人士担任基金会董事,并由林曼丽推荐觅得策展经验丰富的石瑞仁担任艺术总监、当时刚结束负责华山艺文特区营运工作的黄韵瑾担任基金会执行长,「这是文化人和企业人一起工作的开始,」黄韵瑾说,「一开始对我们而言,是很痛苦的,我们不断地提出计划和他讨论,他则不断地丢出问题,逼使我们回去再做更缜密的思考,而不是告诉我们yes 或no,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因为他给我们一个 R&D(研发)的过程。」

大概有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台新其他部门都不知道基金会在做什么,「吴董事长当时给基金会团队很大的耐心,而我们也知道:你让他等待越久,你给他的东西必须越好,因为这是互动的,一个企业人愿意有公共使命,但他要看到的是环境、目标和策略是否环环相扣。而我们则不断地问自己:企业能做的就是给钱吗?帮他们办办活动就好了吗?还是我们真的想do something?」黄韵瑾说。

基金会成立的第一件计划,就是创立「台新艺术奖」,林曼丽说:「这是一个奖励『当下』,希望和视觉、表演艺术市场深入连动的奖。」

林曼丽表示,因为政府举办的奖,多半是鼓励艺术家「累积性成就」,得奖者常是前辈艺术家,要不就是针对年轻人潜力的鼓励性奖项,「台新艺术奖针对台湾当年度作品,希望由创作力最旺盛的中、青生代得奖者,并借此带动艺术在社会中的能见度与艺文市场的发展。」

选择了一条复杂而难走的路

颁一个奖,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但台新基金会显然选择了一条复杂而难走的路,一条需要花时间长期经营深耕之路。

基金会初成立时,团队花了八个月的时间建立组织基础及研究艺文环境,由于奖金高达新台币一百万元,而且表演与视觉艺术类各只有一个名额,格外引起各界注目,第一届颁奖典礼便由总统夫人吴淑珍出席并亲手颁出特别奖给青年艺术家崔广宇。但在第一年的评审过程里,台新奖最让评审感到挑战的就是:「只有一个奖,音乐和戏剧怎么能放在一起讨论高下呢?」,「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两大类却只有一个特别奖?」

一位三年来参与台新奖的观察团委员表示,事实上台新奖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每年出炉的两位百万得奖者,而在过程。在讨论及看表演的过程里,观察团的成员也开始关心过去「隔行如隔山」的其他艺术领域的展演,彼此间产生更多对话,「这是在参与评审之初没有想到的好处。」他说。今年表演类与视觉类的评审团成员,就一起参加受到国际媒体注目的「金门碉堡艺术节」。

台新艺术奖第一关的提名团主要是从北到南常看展演的艺文记者,第二关观察团则是包括艺评人及媒体在内的国内学者专家,最后一关则是以国际视野为标准的决审团,严谨的评审过程,不仅建立台新艺术奖的专业性格,持续三年下来,观察团成员每周于报纸上发表的观察团艺评,也是台新艺术奖的重要效益。林曼丽说,台新艺术奖其实是一鱼好几吃,不只提供对创作者的鼓励与奖助,也间接推动艺文界与社会大众的频繁互动。

让台湾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

「我们最后选了做奖项这件事,虽然也有人批评还不如直接把钱给到艺术家身上,但事实上我们更多的力气是花在如何去做leverage,如何用最少的钱创造最大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只是企业的形象,还有团体在这个产业里如何被看见?如何跨领域结合?可不可能有评论留下?还有,国际竞争力的思考。」黄韵瑾说。

让台湾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也是台新艺术奖最希望达到的目标之一。

「台湾很小,台湾的艺术创作不能关著门自己做,一定要拉高到国际视野,并设法让台湾的艺术创作在国际上也有能见度。」黄韵瑾说。国际决审团成员来自各国知名策展人,各剧院、艺术节的节目负责人,「这些评审除了活跃于国际艺坛上,也必须具有多元文化的观点,熟悉东方文化的意涵和表现形式,当遇到适合的机会,便可以把台湾的艺术创作带到国际舞台上去。

例如,第二届应邀参与台新艺术奖决审工作的荷兰阿姆斯特丹Het Muzie       Theater剧院的节目总监Pieter Hoffman ,就对当年入围十大表演艺术的舞蹈空间舞团(与国光剧团合作)的作品《再现东风》,表达高度兴趣,后来持续联系,最近与舞蹈空间舞团已敲定二○○六年至荷兰演出。舞蹈空间舞团团长刘守曜肯定过程中,台新艺术奖所发挥的触媒角色,「让舞团有更多争取国际演出的机会,也让国际艺坛更了解台湾艺术创作的多元风貌。」

协助艺术家迈向国际之路

黄韵瑾检讨认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关键,就在于艺术家的国际连络及行政能力,这一点对单打独斗的艺术家,难免吃亏。曾有艺术家获得国际邀约、但是隔好几个月才给对方回信,最后机会不了了之。「基金会未来可以在这方面帮上忙。」黄韵瑾说。另外,考虑戏剧作品有先天的语言障碍,从第二届起,亚洲评审之外,特别增聘一位华人评审代表,以强化与华人市场的联系。
  同时,基金会也提供影像资料予国际美术馆、影展、大学等收藏研究使用,目前包括「德国波昂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馆」、「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图书馆」及「康乃尔大学美术馆」等十二个台新艺术基金会寄送影像资料的交流机构。

 

 

将艺术创意 

与企业体内外分享

挟著企业的通路优势,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三年来积极设法将金融顾客转化为艺文的欣赏与消费人口。在第一届台新艺术奖出炉之后,便拟定分享计划,在企业体内分享与艺术结合的创意成果。

让「公关预算」都变成新的艺文赞助资源

在基金会策画下,第一届台新奖表演类得主优剧场,授权基金会将该团山上训练的影像及故事印制了六万份月历,「借由月历,优剧场走入六万个家庭里一整年」。而第一届台新奖视觉类得主黄明川,记录十四位台湾当代艺术家的纪录片,也在公共电视的授权下,制作了一千份「解放前卫─黄明川九○年代的影像收藏」教育版双语光碟,一部分赠送七百多所艺术相关学校,一部分寄至国际美术馆、影展单位收藏;另外,还有以「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为主题之儿童月历二万五仟份。

从老板是艺术家,到老板是企业家,黄韵瑾这几年在不同的组织文化中最大的学习是如何扮演桥梁,「基金会虽然有董事长的全力支持,但在不同的计划里学习如何与不同部门沟通,以发展出实质合作模式,是得靠基金会自己来摸索的。」黄韵瑾记得第一次去找台新银行广告部,希望他们协助为艺术奖活动宣传时,广告部经理问她:「妳的对象诉求是谁?」「社会大众。」黄韵瑾不假思索地说,对方立刻摇头:「不可能。『社会大众』是很庞大的对象,除非有很大的广告预算,否则这是不切实际的说法。」当下黄韵瑾觉得糗极了。

精确,于是成为黄韵瑾给自己的标准。为了得到企业内各部门的认同与资源,她必须去了解金控、信用卡等不同部门的需求。「直到第一届艺术奖之后,获得外界好评,银行内部也逐渐了解基金会的角色,开始积极合作。「现在我们被行内各单位『委托』的『业务』量,呈倍数成长。」也就是说,原来各事业部门的广告活动预算,是要交给外部公关公司执行的,因为有了台新基金会,这些「公关预算」都变成新的艺文赞助资源,重要的是,银行同仁也乐于如此。

协助台湾艺术创作走上国际舞台

三岁的台新艺术奖逐渐开花结果,当初扮演重要推手的林曼丽回顾三年来台新艺术奖的成绩,谦虚地表示,「还算满意,但也走到需要进一步改变的时候了」,林曼丽希望台新艺术奖下一阶段能再加强与国际艺坛的联系,让台新艺术奖建立国际上的认同,协助台湾艺术创作走上国际舞台。

台新大家长吴东亮也对台新艺术奖三年来的成绩表示肯定,吴东亮说,他有一次遇到一位艺术家当面向他道谢,让他感到非常欣慰。而随著艺术奖的传播效应增加,逐渐被国际看到的台湾当代艺术,也让吴东亮又冲劲十足地:「希望台新艺术奖会在台湾当代艺术史上记上一笔」。

 

采访|卢健英、兰薰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台新艺术奖表演艺术类   历届提名、观察团人数

第一届           提名团人数:26位

观察团人数:12位                    

2002年观看表演艺术场次数:426场

第二届           提名团人数:29位

观察团人数:11位                    

2003年观看表演艺术场次数:451场

第三届          提名团人数:15位

观察团人数:11位

2004年观看表演艺术场次数:437场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