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怀民(云门舞集创办人)
云门舞集《行草贰》为第二届台新艺术奖艺冠奖得主。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对台新艺术奖表示肯定。
我觉得台新艺术奖在台湾艺术界已经树立了代表性,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尤其是在艺术观察和评论部分,做得非常好,台湾向来缺乏长期艺术观察与评论,严格说来,这是台湾的媒体失职,台新以民间企业的角色,出来担负这样的任务,非常了不起,长期做下来一定会对台湾艺术评论的环境产生更大影响力。
我对台新艺术奖有三个期许,第一是希望奖项持续下去,让台新艺术奖历史再悠久一点,更有影响力。第二是经费再多一点,更希望其他企业也能跟进。第三是艺术观察与评论的部分可以再多拨一些经费,这对台湾艺术环境会有很大的帮助。
刘守曜(舞蹈空间舞团团长)
舞蹈空间舞团《再现东风》入围第二届台新艺术奖年度十大表演艺术。
我对台新艺术奖非常肯定,包括对杰出艺术作品的肯定与长期评论的建立,有些应该是政府出面做的,现在却由企业取代政府来做,这相当不容易。
另外十大艺术新闻的选拔,台新也建立了自己的机制,目前虽也有北艺大在做,但学者和民间可以再多一些角度,可以做更多元的呈现与对照。
我觉得台新艺术奖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做更大更多的事情,例如台新的观察团和评审团长期观察台湾艺术界的生态与各种艺术创作,这应该可以留下更多记录,如果这些评论文章未来可以定期集结出书,相信会对创作者的自我关照,与跨界的相互了解有很大帮助。
过去表演艺术界和视觉艺术界彼此并不熟悉,透过台新艺术奖的设置,现在表演艺术界有管道更了解视觉艺术的创作者的创作风貌,对于推动跨界合作有很大帮助。像这次施工忠昊为《柳.梦.梅》设计的舞台装置,也是本届入围的《迷宫中的朝圣—施工忠昊个展》的展览内容之一,就是跨界合作的好例子。
纪蔚然(创作社编导)
纪蔚然的《嬉戏 who-ga-sha-ga》入围二○○四年第三届台新艺术奖十大表演艺术。
我个人肯定台新艺术奖的存在,但却觉得例如台新艺术奖此类奖项,对台湾的表演艺术实质帮助有限。主要是台湾的艺术人口太少了,因为不像美国东尼奖一样拥有固定大量的市场与参与人口,台湾参与的多是艺术界那些人,会关心这类奖项的艺术人口最多也不超过十万人,注意的人口没那么多,可以创造出的效益自然有限。但若问,台湾是否需要一个类似美国由工会出面办的东尼奖,我也觉得未必,会有好处也有坏处。在台湾由于圈子太小,市场有限,要建立类似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