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人神鼓《禅武不二》 观后感(许斌 摄 优人神鼓 提供)
稿艺术LETTERS FROM AUDIENCE

优人神鼓《禅武不二》 观后感

第一次全家进入国家音乐厅是二○○四年,中央研究院院方邀请院士观赏表演节目,我们员工及眷属去沾光。看的表演就是「优人神鼓」,一家三代看得拚命鼓掌。尤其家中两个青少年占位置之利,在第一排看到击鼓的优人表情及汗水。回家后仍深受感动,除了讨论外,还大玩 PS2 太鼓达人游戏。

就是因为曾经看过「优剧团」表演及其简介,今年加入两厅院之友后,就时常注意节目表,四月底看到六月初《禅武不二》节目预购,就马上订位。

《禅武不二》整个表演剧情、舞台设计、鼓声、少林武功和深深的禅机,又让我们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虽然少林功夫弟子是主要演员,击鼓者大多在幕后,好像看「优剧团」击鼓看得不够过瘾。但是,这种全新的舞台组合加上文化意涵,除了应该在向国人推荐,更值得推销到全世界。

后来读到《表演艺术》杂志幕后介绍:「从去年冬天到今夏,编导刘若瑀和作曲黄志群六进六出河南嵩山进行排练,拥有最多少林功夫弟子的『少林寺武术馆』,终于准备和优剧团推出《禅武不二》。」还有刘编导给少林功夫弟子的一封信,两篇文章都道出两岸合作的不易和艺术工作者的用心辛劳。

感谢两厅院安排这么精采的节目,也希望「优剧团」如云门舞集一般,走出台湾,在世界舞台发光。

——台北市   吴永芳  中央研究院员工

《禅武不二》大哉问

当布幕升起之前,你会问自己:「何谓禅?何谓武?」,而这也将是整场演出的课题,落幕之后仍须自我延续的问题。

同样,「优人神鼓」以向来直击入心的律动与鼓声开启这项大题目的发问,并实验性地邀请少林众武僧助拳,其中的开创性令人激赏,因为这项发问难以言喻,无从解决,只可由鼓声、肢体和对白架构出该情境下可能的发问方向。

但若反问身为观众,参与设问的我感动何来?我的回答是每份感动绝对来自于以生命引动的鼓声及人与鼓间的精练关系,而非对白中套上某类语句公式(「X既是X,但也不是X」)的偈语来代表所谓的禅意,更非情节中安排「少林功夫加唱歌跳舞」强调武髓如此简单。

大哉问得继续,「优人神鼓」也将迈向下一场试练。不过对于《禅武不二》命题的回应或许早已蕴含在「优人神鼓」历来演出的积累中,何须画蛇添足外求于一班依刻板印象建构出的「少林弟子」?

——新竹市  王二  交通大学社文所学生

禅门公案背后的文化厚度

「咚—咚—咚—」纯粹的鼓音在空气中激荡,从舞台逼近面颊,一声沉于一声,与心搏的脉动共鸣。力与速度的美,不只表现在击鼓上,也在武术上:拳法有如行云流水般展开,收放间看似如此自然,却蕴含了无比能量。那是一种气,操控著粒粒分明的鼓声、掌握了大小十八般兵器。汗,随著豪迈的举放而沿著每一束肌肉蜿蜒,隐没在衣衫中。我,屏息注视著。

当初仅是受「少林寺」及「优人神鼓」斗大的名号所吸引,暗暗好奇著这一中一台的碰撞下会激起什么样的火花。后来才知这标题是整出戏的中心思想,或者更应该说它是疑问、也是回答—是禅是武、非禅非武、禅武皆空、人我不二。

舞台上的繁华会在曲终人散的那一刻落尽。当时赞叹不已的真功夫,在今天渐渐模糊;会在脑中不时咀嚼品味的反而是当时淡淡的几段话:……风和叶子均不会动,而是你的心在动;……人为什么会死?只要是人都会死。透过戏的方式呈现,禅意更显得生动活泼,也更让人更加印象深刻。这些禅门公案道理都很简单,我认为那是因为背后有著生命的累积、文化的厚度才能建构而成。

——台北县永和市   陆郁安  学生

颠覆少林刻板印象

在过去的印象中,少林寺武僧的功夫虽然闻名遐迩,但是长久以来表现的方式总不出胸口碎大石、传统音乐加拳脚套路的卖艺风格。优人神鼓在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力非常地大,但是节奏往往十分地缓慢,有时定力不够还是会在节目进行中打个盹。《禅武不二》结合了少林武僧的真功夫、优人的鼓乐、灯光和舞台设计的元素,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

极简的舞台设计,引领著观众的想像力看到舞台上看不到的景色。一根高耸的石柱,看见了宏伟的少林寺建筑。几根竹枝呈现出一整片茂密的竹林。武僧在歪斜的梁柱上行走,飞簷走壁武功立即浮现在脑中。贯串全场的巨大佛手,让我看到更宏伟的石雕大佛和禅的代表。剧情中安插了几个让人莞尔一笑的禅门公案,在我轻松中思考禅武的意义。

——台北市  黄锦熹   程式设计师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