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洛夫芭蕾舞团表演的《天鹅湖》(李芸霈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冰砖四国 北方惊艳

从芭蕾舞到现代舞、从皇室赞助到市场经济

侧写俄罗斯舞蹈发展

说起俄罗斯舞蹈,世人印象最深刻的当然就是芭蕾。从帝俄时期的皇室赞助,到苏联时期的向外传布,到现在必须面对自由市场竞争,芭蕾舞团努力在艺术传承与生存中步步求活。所以到了俄罗斯,除了还是可以看到经典的《天鹅湖》、《胡桃钳》,还可以看到新编与西方编舞家的舞作,而脱去硬鞋的现代舞,也在俄罗斯有新的发展……。

说起俄罗斯舞蹈,世人印象最深刻的当然就是芭蕾。从帝俄时期的皇室赞助,到苏联时期的向外传布,到现在必须面对自由市场竞争,芭蕾舞团努力在艺术传承与生存中步步求活。所以到了俄罗斯,除了还是可以看到经典的《天鹅湖》、《胡桃钳》,还可以看到新编与西方编舞家的舞作,而脱去硬鞋的现代舞,也在俄罗斯有新的发展……。

提到俄罗斯舞蹈,一般人脑中浮现的是穿著硬鞋翩翩起舞的芭蕾伶娜,或是《天鹅湖》、《胡桃钳》、《睡美人》等舞剧。对台湾的观众而言,俄罗斯是一个遥远的北国,俄罗斯舞蹈好像与台湾舞蹈的发展没有太大关系,其实不然!

留日的台湾前辈舞蹈家、来台授课的美国舞蹈老师、自美游学返国的台湾舞蹈家以及大陆来台的舞蹈家当中,有不少曾经受过俄罗斯舞蹈训练的老师。这些舞蹈家除了引进芭蕾舞的训练方法,也制作「浪漫派芭蕾」、「古典派芭蕾」以及「新古典派芭蕾」的经典作。影响所及、在台湾俗称的古典芭蕾其实是包含以上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在台湾几乎是同时出现的,与俄罗斯和欧美的芭蕾舞蹈发展的情况不同。

女皇专设芭蕾舞校,为宫庭娱乐提供服务

影响世界舞坛深远的「古典派芭蕾」与「新古典派芭蕾」都是源自于俄罗斯。俄罗斯最早的芭蕾学校是由俄国女皇安娜‧伊凡诺娃(1738)创立,教导宫廷中仆人的子女,为宫庭娱乐提供服务。俄罗斯芭蕾舞蹈的发展首先是通过舞蹈家丘利斯‧佩罗特(Jules Perrot)与圣-里昂 (Saint-Léon)学习欧洲「浪漫派芭蕾」,奠定日后芭蕾大国的基础。

芭蕾舞在帝俄时期最光辉的时代,一般公认是在舞蹈家莫柳斯‧裴迪巴(Marius Petipa)担任芭蕾大师(1869-1903)的时期。俄国皇室赞助芭蕾舞的发展,观众包含皇室成员、政府高阶官员、次级贵族及军方将领。在这种环境下、芭蕾舞无视于外界的情况,继续为宫廷服务、提供娱乐。因此反映在舞蹈上是对于神话与传奇故事剧情的偏爱,舞蹈中贵族与精灵的阶级划分明显,如同现实的宫廷生活。

此时芭蕾舞蹈已建立双人舞的形式,强调女舞者硬鞋踮立、旋转与平衡技巧,男舞者则精于跳跃和多次旋转,史家称为「古典派芭蕾」。俄国的舞蹈剧院与学校在皇室的赞助下,培养出大批杰出的俄国舞者,推出到现在仍然在世界各地经常演出的芭蕾经典。例如,《唐吉诃德》(Don Quixote,1869)、《神殿舞姬》(La Bayadére,1877)、《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890)、《胡桃钳》(Nutcracker,1892)与《天鹅湖》(Swan Lake,1895)。其中一些舞作更引发当代编舞者编创新作的灵感,例如马兹.艾克(Mats Ek)的光头版《天鹅湖》(1987)、社会版《睡美人》(1996),马修.波恩(Matthew Bourne)的孤儿院版《胡桃钳》(1992)、酷儿版《天鹅湖》(1995)以及马克.莫里斯(Mark Morris)的派对版《硬胡桃》(The Hard Nut,1991)。

「俄罗斯芭蕾舞团」将「新古典派芭蕾」带到全世界

一九○九年一批无法接受俄罗斯舞蹈界保守作风的舞蹈家,在艺术经纪人狄亚格列夫(Serge Diaghilev)的召集下,成立「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到国外发展。他们扬弃传承自裴迪巴的编舞法则,并以创新技法整合舞蹈、音乐、美术等不同艺术形式于剧场制作。舞团巡回西欧演出造成轰动、在当时欧洲社会造成一股芭蕾潮流,激起世人欣赏和学习芭蕾舞的兴趣。「俄罗斯芭蕾舞团」不但使得世人发现俄国芭蕾舞的成就,并为西欧的芭蕾主流注入新血。舞团这种新颖的风格被史家称为「新古典派芭蕾」,有别于之前的「古典派芭蕾」。

随著共产革命的爆发,「俄罗斯芭蕾舞团」成为流亡舞团,除了在欧洲主要城市演出外,舞团与舞团的明星曾前往美国与亚洲演出。在狄亚格列夫逝世之后、舞团几度换人经营、最后解散。其间舞团培养出的舞蹈家与编舞者渐渐离去,将「新古典派芭蕾」的影响散布到欧洲、美国、亚洲以及澳洲。曾经与该团合作过的著名舞蹈家包含:帕芙洛娃(Anna Pavlova)、佛金(Michel Fokine,曾创作《火鸟》、《玫瑰花魂》)、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创作《牧神的午后》与《春之祭礼》)、尼金斯卡(Bronislava Nijinska,创作《婚礼》Le Noces)、李法(Serge Lifa,创作《炫技》Parade与《三角帽》Le Tricorne、曾任法国的巴黎歌剧院首席编舞家)、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纽约市立芭蕾舞团创始人、创作《阿波罗》与《浪子回头》The Prodigal Son)、马辛(Léonide Massine,电影《红伶艳》The Red Shoes的编舞者)、蓝伯特(Mary Rambert,英国《蓝伯特芭蕾舞团》创始人)、以及德‧瓦洛依丝(Niette de Valois,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创始人)。

在两次共产革命之后俄罗斯成立苏维埃共和国,此时芭蕾舞并没有因为曾是帝俄宫廷娱乐而被禁,反而被视为「封建帝国体制压榨下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加以保存。苏联各主要城市皆成立歌剧院与芭蕾舞团,培养出不少出色的舞团,然而仍以创建于帝俄时期莫斯科的「波修瓦芭蕾舞团」(Bolshoi Ballet) 与列宁格勒(圣彼德堡)的「基洛夫芭蕾舞团」(Kirov Ballet)执牛耳。一九三二年俄国舞蹈界遵照政府「社会主义写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的艺文政策,积极发展强调反封建、革命精神的芭蕾舞剧,并且经由共产国际的网络向全球输出苏俄芭蕾舞蹈。舞蹈家瓦加诺娃(Vaganova) 发展出的芭蕾教学法被订为官方芭蕾教学体系,在苏俄与东欧国家内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古巴的芭蕾舞校与舞团,也深受来自俄国专家的影响。曾经到台湾演出的「新西伯利亚芭蕾舞团」在一九六三到六六年间的艺术总监古瑟夫(Pyott A. Gusev),即是北京「中央芭蕾舞团」的首任首席芭蕾教师。他在被派到大陆协助发展舞剧艺术之前,曾任俄国最重要的芭蕾舞团——基洛夫与波修瓦的艺术总监。他引进的俄国「古典派芭蕾」经典,到现在还保留在「中央芭蕾舞团」的舞码中。

俄国芭蕾舞团转型,因应市场机制

随著冷战时期舞团巡回欧美演出或芭蕾影片的录制和播出,一些苏俄杰出的舞蹈家也渐渐地为铁幕外的人士所熟知。例如,著名的舞蹈家乌兰诺娃(Galina Ulanova)、杜丁丝卡亚(Natalia Dudinskaya)、麦西诺娃(Ekaterina Maximova)、纽瑞耶夫(Rudolf Nureyev ,一九六一年投奔自由)、玛卡洛娃(Natalia Makarova, 一九七○年投奔自由)与巴瑞辛尼可夫(Mikhail Baryshnikov,一九七四年投奔自由)。著名的编舞家拉希林与蒂诃米诺夫(Lev Lashilin、Vassily Tikhomirov,创作《红罂粟》The Red Poppy)、维诺门(Vassily Vainonen,创作《巴黎火焰》Flames of Paris)、沙卡罗夫(Rostislav Zakharov,创作《灰姑娘》Cinderella)与葛里哥维契(Yuri Grigorovich,创作《斯巴达卡斯》Spartacus与《金色时代》Golden Age)。

一九八○年代起,欧美现代舞团到苏俄演出的机会渐渐增多,在芭蕾大国的土地上播洒现代舞蹈的种子。「凯萨琳堡舞蹈剧场」(Provincial Dance Theatre,创立于一九九○年)与「动力剧场」(Kinetic Theatr,创立于一九九四年)即是两个俄国最早成立的现代舞团。

一九九○年代「后共产时期」的俄国芭蕾舞团,遭受经费紧缩与舞蹈人才流失的双重打击,在维持优良传统之外更急欲提振士气、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一些大的舞团在演出传统舞码之外也引进外国编舞家如巴兰钦、比提(Roland Petit)、贝嘉(Maurice Béjart)的作品,更邀请新的编舞家为舞团量身创作舞蹈。小型芭蕾舞团像是「马利芭蕾舞团」(Maly Ballet)、「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芭蕾舞团」(Stanislavsky Ballet)以及「圣彼德堡艾夫曼芭蕾舞团」(Effiman Ballet of St. Petersburg),也逐渐放弃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写实主义」创作准则,开始发展新作。

政治与经济的剧变,使得俄国所有的舞团都必须大量演出赚取经费。长期巡回演出受欢迎的舞码虽然可以勉强收支平衡,但是却很难沉淀思考、专心创作舞蹈与发展长期的艺术路线。俄罗斯的舞蹈家正在艺术与面包之间挣扎,努力为舞蹈的延续与发展另谋出路。

 

文字|赵玉玲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