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芭蕾

相關文章 32 篇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伯明罕皇家芭蕾舞團首席舞者

    周子超 幸運男孩,與他的基本功

    「我很幸運、我也蠻幸運的、是我很幸運」 幸運,總是周子超的開場白。爽朗的笑聲灑在每個語句的間隙,他所謂的幸運背後,是9歲進蘭陽舞蹈團首創的芭蕾專修班,16歲離鄉背井前往澳洲芭蕾舞蹈學校發展,11年前轉赴英國伯明罕皇家芭蕾舞團,現在是該舞團的首席舞者(Principal Dancer)。 這22年來,他未曾返鄉,「芭蕾是一個不能停的舞蹈。」他笑笑著說。 愛上芭蕾的男孩 和許多學舞小孩的動機相似,周子超也因為好動、喜歡跳舞,被送去學舞。「我永遠都會記得第一天,老師要看筋骨,做拱腰往後一彎,馬上就開始哭了。很痛!」但哭完,隔天就忘了。從此每週就盼著週末要去蘭陽舞蹈團跳舞。即便是當時唯一一名男孩舞者,在父母和老師的支持下,他一點也不覺得自己特別。 剛開始和大家一樣學民族舞,恰好遇到舞團邀請俄羅斯籍師資開創芭蕾課程。老師一見舞團有男生,就把周子超轉往芭蕾班。而這男孩對芭蕾舞一見鐘情。 「芭蕾舞有老師在彈鋼琴,那種好舒服、好美的感覺,每一個動作都有呼吸在裡面你好像把自己放在一個夢中,在夢裡表演。」 芭蕾舞不容易,美麗的姿態得從每日反覆的基本功中煉成,但周子超甘之如飴。當他看見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舞者安東尼.道威爾(Anthony Dowell)詮釋《天鵝湖》的齊格弗里德王子,「我想:喔,哇!我也希望有一天做一個職業舞者。」 「在台灣可以跳,可是大學之後,大概會回去當老師我看到台灣當時是這樣子的循環。」要當一名職業芭蕾舞者,周子超在台灣沒有看見機會。所以他很早就決定要往外尋夢。13歲,他到澳洲維多莉亞藝術學院習舞。16歲,考入以芭蕾為主的澳洲芭蕾舞蹈學校。周子超沒有不適應,如魚得水。

    文字|廖昀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16
  • 焦點人物

    楊偉新:紀錄觀點,嘗試拼湊世界的平行與複雜

    第11屆美國紀錄片與動畫影展(AmDocs)於今年暮春舉行,《舞徑》從200多部影片脫穎而出,摘下國際紀錄片長片評審團獎,上月亦入選韓國EBS國際紀錄片影展,本月將上台灣院線。這是導演楊偉新的首部紀錄長片,回溯、探問古典芭蕾在台灣的發展歷程。這位新銳導演想說的,是舞蹈,也不只是舞蹈的故事。

    文字|張慧慧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劇場ㄟ冷知識

    芭蕾舞者腳背修煉密技

    「芭蕾」源起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代,後來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推廣下,建立了一系列舞步、術語與技巧美學等標準,方成就了如今的沃土;昔日芭蕾的美學嚮往,如180度的開跨(Turn out)、強韌有力的抬腿與末梢延伸的足尖等,似乎成為我們對「芭蕾舞者」的刻板印象。但芭蕾的技術執行,確實有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其中,「腳背」就是最廣為人知的要求。本文從6大角度深入剖析芭蕾舞者們是如何循規蹈矩,又或者劍走偏鋒地冶煉他們的「完美拱形」!

    文字|簡麟懿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陳肇中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告別扮黃臉——反思芭蕾中的刻板印象(上)

    時代變遷與人權正義的發展,浮現出許多藝術經典的內容中,過時的種族偏見、性別歧視、殖民主義、奴隸制度等問題。繼歌劇《奧賽羅》、《阿依達》扮黑臉,喜歌劇《日本天皇》(The Mikado)扮黃臉等相繼成為爭議的話題後,這股思潮也在芭蕾舞界湧現。傳統每逢耶誕節上演的芭蕾舞劇《胡桃鉗》,第二幕甜點王國中登場的象徵「茶」的「中國之舞」,暴露出芭蕾中的亞洲人刻板印象。 近年來美國的「告別扮黃臉」(Final Bow for Yellowface)計畫,積極推廣消弭芭蕾中的種族偏見。發起人陳肇中(Phil Chan)接受筆者視訊專訪,談論如何將古典芭蕾中不當的文化挪用,轉化為多元包容的變革契機,並期待為亞洲舞者爭取表現空間,豐富當代芭蕾的創新能量。

    文字|邱馨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6/21
  • 西部芭蕾舞團2011年《胡桃鉗》劇照。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告別扮黃臉——反思芭蕾中的刻板印象(下)

    時代變遷與人權正義的發展,浮現出許多藝術經典的內容中,過時的種族偏見、性別歧視、殖民主義、奴隸制度等問題。繼歌劇《奧賽羅》、《阿依達》扮黑臉,喜歌劇《日本天皇》(The Mikado)扮黃臉等相繼成為爭議的話題後,這股思潮也在芭蕾舞界湧現。傳統每逢耶誕節上演的芭蕾舞劇《胡桃鉗》,第二幕甜點王國中登場的象徵「茶」的「中國之舞」,暴露出芭蕾中的亞洲人刻板印象。 近年來美國的「告別扮黃臉」(Final Bow for Yellowface)計畫,積極推廣消弭芭蕾中的種族偏見。發起人陳肇中(Phil Chan)接受筆者視訊專訪,談論如何將古典芭蕾中不當的文化挪用,轉化為多元包容的變革契機,並期待為亞洲舞者爭取表現空間,豐富當代芭蕾的創新能量。

    文字|邱馨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6/21
  • 《十七/二十一》
    舞蹈 探尋芭蕾源起與身體的音樂性

    威廉.佛塞 與七位夥伴共創「寧靜舞夜」

    久違台灣的現代芭蕾大師威廉.佛塞,將於二月下旬帶著其二○一八年的製作「寧靜舞夜」造訪高雄。演出分上下半場收錄兩齣重新演繹的現有舞作《目錄》、《對話》與幾齣全新創作,透過佛塞的新作與舊作重探,讓帶著我們一探芭蕾源起及身體的音樂性。

    文字|樊香君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約300名男女舞者在紐約時報廣場上一起跳芭蕾,對歧視言論表達抗議。
    紐約

    小王子的芭蕾課 讓跳舞男孩站出來!

    日前美國晨間電視節目主持人Laura Spencer因語帶嘲笑地討論英國喬治小王子將上「芭蕾」課程,而引發美國舞蹈界強烈批評,在社群網站上#BoysDanceToo和#ballet4boys等標籤也蔚然成風,而大約三百名男女芭蕾舞者更在隔幾天的清早群集時報廣場快閃跳舞,聲援喜歡芭蕾的小王子與其他小男孩。這顯示了對男性學舞的偏見仍在,也是男性舞者難以堅持的原因之一。

    文字|謝朝宗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平心而論

    好滋味的晚餐

    芭蕾重要的派別俄國的Vaganova、 義大利的Cecchetti、丹麥的Bournonville、巴蘭欽的芭蕾,哪一種是method(方法),哪一種只是style(風格),又是一番歷史考據的辯論,更深入談起這些細節,有點年紀的評審們都好像變成了「憤青」,悍衛著自己的研究心得,引經據典地加以佐證,為飯局增添了不少好滋味。

    文字|平珩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腳尖下的旋轉舞台

    在澳洲,有兩個會跳的東西聞名於世:一個是袋鼠,另一個就是十月即將來台的澳洲芭蕾。 較之歐洲其他歷史悠久的芭蕾舞團,一九六二年創團的澳芭算是後生晚輩;就因爲如此,它可以更開放,更毫無拘束地接受各種流派的洗禮,展現旺盛的朝氣。 我們將帶領讀者踮起脚尖一起進入芭蕾的世界,從澳洲芭蕾論及芭蕾的各個流派,到現代芭蕾的興革史介紹,以至最後縱觀從古典芭蕾到當代舞蹈的舞台景觀。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 《4X4瞬間建築》是芭蕾與雜技的精采結合。
    焦點專題 Focus

    芭蕾與雜耍 兩種美麗語言的對話

    曾在二○一四年應邀來台的英國甘蒂尼雜技團,以向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致敬的作品《搞砸了》讓台灣觀眾大呼過癮,再度訪台,甘蒂尼雜技團更帶來去年首演的作品《4X4瞬間建築》,結合芭蕾與雜技,舞台上,四名雜技演員與四名芭蕾舞者在同一個空間穿梭,兩種表演系統、美學形式,成了轉瞬消逝的時空之旅,看不見的運動軌跡正如想像的建築,錯綜複雜地彼此交會。

    文字|廖俊逞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芭蕾女孩的祕密日記》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極端、充滿符號,來自芭蕾星星的你

    「這本書就像是我所建構的芭蕾星球,我就是這個星球的藝術總監兼長期觀察家。」芭蕾群陰以信手拈來的流暢線條,直白畫出芭蕾的「暗黑世界」,揭露光鮮亮麗的舞台背後,芭蕾舞伶的真實生活,犀利不失幽默,搭配俐落的文字,精準又切中要害。

    文字|張慧慧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 與阿喀郎合作的《聖獸舞姬》結合西方身體與印度傳統的舞蹈語彙。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金星般的舞者 當代編舞家的繆斯

    西薇.姬蘭十九歲即成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首席明星,但她不安於現狀,勇於挑戰、跳脫常規,與國際編舞家合作,以古典芭蕾的高難度技巧結合當代編舞的創作概念,成功轉化舞蹈身體,自在於各種舞蹈類型和編舞風格的詮釋與轉換。至今四十多歲的姬蘭,仍然站在舞台上,她的身體力量絲毫未減,卻有更多生命的沉澱。

    文字|周伶芝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 以面具示人的紅髮神秘客跳著詭譎的舞,踏在墜落的邊緣,成了魔法般的召喚。
    演出評論 Review

    紅鞋女孩的平反

    正如踢踏舞在廿世紀初逐漸風行,將舞蹈從芭蕾的權威中解放,其與爵士相呼應的自由節奏也讓音樂從學院正統得到自由在無獨有偶的《紅舞鞋》中,小女孩所面對的「權威」同樣有了一番新解。權威不再是信仰上的道德依歸,而成了軍國主義般的強權壓制,奪去了小女孩的自由,而紅舞鞋成了腳鍊之外的唯一救贖。

    文字|白斐嵐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阿波羅的天使—芭蕾藝術五百年》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芭蕾故事串成的解謎之書

    芭蕾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為何動作位置規矩繁多,服裝如此華麗?《阿波羅的天使芭蕾藝術五百年》依循歷史脈絡,藉由許多故事、軼事、細節來介紹芭蕾的起源和流變,流暢的故事敘述,讓人把一知半解的芭蕾知識串接起來,可說是芭蕾的「解謎之書」。

    文字|林秉豪、鄒欣寧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群》舞作探討群體與個人之間的拉鋸與戰鬥,作品充滿青春叛逆氣息。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夜店Berghain看芭蕾 柏林國家芭蕾《群》青春起舞

    柏林國家芭蕾舞團再度與柏林知名夜店Berghain合作,在店內空間演出新舞作《群》,吸引許多年輕族群觀賞。《群》由三齣獨立的全新芭蕾舞作所組成,在畫家比斯基設計的末世場景中,探討群體與個人之間的拉鋸與戰鬥,充滿青春叛逆氣息。

    文字|陳思宏
    第246期 / 2013年06月號
  • 男女主角的雙人舞,除了各自展現技巧之外,最重要的橋段,莫過於男舞者扶持或托舉女舞者的身體,以展現其輕柔的體態與優美的線條。圖為基洛夫芭蕾舞團演出的《天鵝湖》。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女人現身,身體聽誰的話?

    芭蕾伶娜的優雅舞姿,丟開馬甲衣與硬鞋的現代女舞者,從男性慾望的對象到強調表達自我的起舞,伊莎朵拉.鄧肯、瑪莉.魏格曼、瑪莎.葛蘭姆、碧娜.鮑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編舞家,展現的是對身體主導權與詮釋權的爭奪、翻轉與流變,而性別身體的再現與想像一直是核心焦點。

    文字|陳雅萍
    第246期 / 2013年06月號
  • 芭蕾舞著重空中線條,上半身需保持輕盈。圖為基洛夫芭蕾舞團演出《天鵝湖》劇照。
    舞蹈先修班Beginners’ Class

    關於芭蕾的天才十問

    芭蕾這麼優雅,它一開始就是在宮廷發展的嗎? 跳芭蕾一定要穿硬鞋,還有翹翹的超短迷你裙嗎? 我們都知道《天鵝湖》、《胡桃鉗》,但除了優美的音樂與有趣的劇情外,我們還能怎麼欣賞芭蕾之美? 這個月剛好俄羅斯超級芭蕾天團聖彼得堡的基洛夫芭蕾舞團二度訪台,想必又會掀起一股「芭蕾瘋」!我們特地邀請耕耘芭蕾多年的台北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吳素芬,以豐富的教學經驗,引領為芭蕾迷醉的你,一窺芭蕾的前世今生。

    文字|吳素芬、周倩漪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 《鳥籠》內容擷取台灣生活面貌與社會現象。
    舞蹈

    不脫硬鞋,走出芭蕾新路

    在欠缺長期專業培養與大型古典舞劇經驗的環境下,要移植西方芭蕾體系困難重重,因此,融合台灣文化特質與自己身體經驗的創作芭蕾,顯然才是國內芭蕾舞團積極發展的方向,創作者大都希望芭蕾不只是停留在技術階段,也不僅止於古典芭蕾舞步的堆疊與排列組合,而是在不脫芭蕾舞鞋的堅持下,運用西方古典芭蕾的身體經驗,發展屬於台灣芭蕾的美學觀。

    文字|王凌莉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 基洛夫芭蕾舞團表演的《天鵝湖》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芭蕾舞到現代舞、從皇室贊助到市場經濟

    說起俄羅斯舞蹈,世人印象最深刻的當然就是芭蕾。從帝俄時期的皇室贊助,到蘇聯時期的向外傳佈,到現在必須面對自由市場競爭,芭蕾舞團努力在藝術傳承與生存中步步求活。所以到了俄羅斯,除了還是可以看到經典的《天鵝湖》、《胡桃鉗》,還可以看到新編與西方編舞家的舞作,而脫去硬鞋的現代舞,也在俄羅斯有新的發展。

    文字|趙玉玲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俄國波修瓦芭蕾舞團《天鵝湖》中的黑天鵝與王子雙人舞。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雙人舞的西方源流 從現在起,讓我們雙雙起舞!

    西方舞蹈、歌劇與戲劇同樣源自希臘戲劇。「最早在希臘戲劇中,女角是由男演員扮演,劇情以希臘悲劇為主由一個演員講述故事,伴以歌者們的演唱,男女主角間僅以簡單的手勢和步伐傳遞情愫,甚至連擁抱的動作都沒有!」這是西方雙人舞的源起。 文藝復興初期,歐洲的皇室盛行宮廷舞蹈,優雅的雙人舞出現於宮庭的舞廳(ballroom),目的為社交和擇偶,華爾滋、小步舞在宮廷盛大的舞會翩翩起舞。此時民間土風舞亦孕育雙人舞的雛型,在民間土風舞以環舞的形式進行,男女各圍一個圓圈,男女之間的對跳常隨著隊形轉變而交替與輪流,因團體活動性質較濃,男女單獨對跳的機會並不多。 應和劇情芭蕾而生 西元一六六二年,路易十四在巴黎成立第一所皇家音樂舞蹈學校,女性舞者始出現於芭蕾舞劇中。此後,雙人舞技巧萌芽於劇情芭蕾(Ballet daction),由芭蕾大師喬治.諾維爾(Jean Georges Noverre,1727-1810)創立,在他的主張下,舞劇、歌劇、戲劇分道揚鑣。十九世紀中葉浪漫芭蕾興起,第一齣浪漫芭蕾舞劇《仙女》La Sylphide(1832),女舞者們穿上硬鞋,足尖動作輕巧、細緻、抒情,將芭蕾技巧推上最高峰。男女主角的雙人舞,抒情又浪漫,技巧或視覺美感都臻至完美。 芭蕾從法國傳到俄國後被稱為「古典芭蕾」,講究古典美學,技巧難度節節高升,並融入俄羅斯舞蹈的外放風格。裴堤帕(Marius Petipa)與柴可夫斯基合作,創造《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等舞劇,是典型的代表作。三至四幕的舞劇中,包含一到二組的大雙人舞(Grand Pas de deux),成為雙人舞主要演出形式。其結構先是抒情慢板──男女合跳的舞蹈,表達愛戀之情;其次為男女獨舞之炫耀部,此段舞以炫技為主;最後為尾聲──男女合跳快板,氣勢澎湃亮麗,男舞展現彈跳與旋轉技法,女舞者大秀硬鞋技巧如單腳旋轉三十二圈等。  芭蕾發展近兩百年五十年後,叛逆兒「新古典芭蕾」興起。始祖為米契爾.佛金,他將舞劇濃縮至一到二幕,舞作具民族風格,取材開始與人類現實世界發生關連,更具時代感和個人風格。雙人舞變得生活化,不一定包含炫耀部。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從相遇甜蜜到悲痛

    文字|江映碧、周倩漪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再不換氣就缺氧

    評四把椅子劇團《呼吸》
  • 音樂

    「風起不止」音樂會 首演陳可嘉《雙路之際》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