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姬.玛汉选择了最直接最具象的方式来阐述环境的议题,她给予观众的想像空间是微乎其微的。(林铄齐 摄)
舞蹈

无价的投射

评法国玛姬.玛汉舞团《环镜》

在「环保」这个一点都不新奇的主题下,玛姬.玛汉选择了最直接最具象的方式来阐述环境的议题,她给予观众的想像空间是微乎其微的。坐在观众席上,虽然能够清楚看到镜子里反照出的各种缤纷倒影,但同时也像课堂上被强迫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小学生,整场反复毫无发展的动作则如同教条式的口号,毫不停息地对著观众怒吼。

在「环保」这个一点都不新奇的主题下,玛姬.玛汉选择了最直接最具象的方式来阐述环境的议题,她给予观众的想像空间是微乎其微的。坐在观众席上,虽然能够清楚看到镜子里反照出的各种缤纷倒影,但同时也像课堂上被强迫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小学生,整场反复毫无发展的动作则如同教条式的口号,毫不停息地对著观众怒吼。

法国玛姬.玛汉舞团《环镜》UMWELT

TIME    9.23〜24  7:30 pm

         9.25  2:30 pm

PLACE  台北国家戏剧院

Umwelt 翻译为「环镜」,一语双关。不但直接传达了「环境」的原意,更直接地点出了作品中镜子的存在。翻阅作品资料,可以看到寓意很清楚: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者想要传达的东西再清楚不过了,一点都不抽象。

但是,若怀抱著观看舞蹈的期望,恐怕会大大地失望。虽然有一堆人在舞台上忙碌地走动著,但是称之为舞蹈委实太牵强,然而各类表演艺术的疆界早就已经打破,深究一部创作到底归属哪一类艺术,不但对探知作品的内里没有实质的帮助,反而徒增局限观赏与思考的框架罢了。撇开作品种类的归属问题不谈,观众如何进入一部在舞台上发生的「艺术」?或者说,创作者将其作品视为一项艺术品展现的理由,观众该从何得知?

原创与突破

在「环保」这个一点都不新奇的主题下,玛姬.玛汉选择了最直接最具象的方式来阐述环境的议题,她给予观众的想像空间是微乎其微的。坐在观众席上,虽然能够清楚看到镜子里反照出的各种缤纷倒影,但同时也像课堂上被强迫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小学生,整场反复毫无发展的动作则如同教条式的口号,毫不停息地对著观众怒吼。

但是,除了不断丢出的垃圾与植物以外,观众又如何得知这是个与环境有关的议题呢?从如机械人一般一再反复的动作?还是从「演员」的肢体动作中?这又不得不牵涉到种类的问题,若不是以舞蹈来呈现,那么或许是由戏剧来担纲吧?显然不会有太多的观众在看完整场节目后,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看了一出戏」。

音乐设计应该是这部作品唯一称得上新意的部分:利用卷轴把绳索缓缓擦过电吉他的弦以发出被扩音的摩擦噪音,绳索的长度与卷动的速度刚好持续了一个小时,当绳索的尾端从吉他指板上掉落时,声音嘎然中断,舞台上的演出动作也同步结束。这个整场完全没有变换音色与音量的「音乐」,跟舞台上反复动作的人们正好相得益彰,这是此作品中最好的设计。

但是,自一九七六年的《爱恩斯坦在沙滩上》Einstein on the Beach问世以来,这样的设计又何新之有?

本质与形式

创新并非作品唯一存在的理由与目的,如同许多经典古典作品不断被赋以新诠释一样,创新应当是一种创作态度。当我们在一部作品里,看不到具突破性的点子或者创作上的新意时,往往就会要求更明确或是更上一层的艺术性。艺术性存在于艺术本质的具体呈现,这又回到了「看舞」或「看戏」的老问题上了。

当年约翰‧凯吉(John Cage)提出《4分33秒》时,是一首无声的音乐,虽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是实际上却鲜少被演出,原因无他,正是其艺术性在于激起观赏者的思考,而非在于聆赏声音之美——虽然它被称之为「沉默的声音」(the sounds of silence)。

 《环镜》或许是玛姬.玛汉的《4分33秒》,然而在读过详细(=冗长)的作品解说与创作源由之后,实不见这部作品有同等的深厚艺术性。当然,对于「舞」与「剧」两类艺术所具备的本质呈现,在《环镜》几乎是难以辨认的。

教育与经验

面对一部新作品,应怀抱开放的心胸、以「环绕」的态度从各种角度欣赏作品,经验各类的艺术作品,当然是有益身心的。主办单位也许基于「教育观众」的热情,大胆引进各种实验性强的节目,立意虽美,但是似乎也该扪心自问,国内的观众被摆在哪一个层级上「被教育」?是否仍旧被视为对艺术领域一无所知的文化沙漠子民?当今是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不愁没有机会接受新知识的冲击,然而美感能力的深度耕耘,不但无法一蹴可几,也经常无法以一己之力达成的,这才是观众对主办者的期待与盼望。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