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的「汤家班」是如今硕果仅存的大师级江南丝竹演奏家族,从十九世纪八○年代起已传丝竹乐声,历经文革等时代冲击,离散的汤家演奏家在老三琵琶大师汤良兴的努力下才又重聚,重新打响「汤家班」的名号,让汤氏家族的江南丝竹不成绝响。
PROGRAM 上海汤氏家族—江南丝竹八大名曲音乐会
TIME 2005.12.24 7:30 pm
PLACE 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厅
INFO 02-33939888
舞台模拟了东方传统家庭的陈设,正中央摆了一张大厅的圆桌,把琵琶、二胡等乐器都放在上面,演奏者绕著桌子而坐,体现了家学的特点,两旁放了小家具和茶具摆设,背后放了两道屏风,分别写了「汤家班」和「国乐团」作点缀,台上六位演奏家都穿著红色长衫,把每一个年过半百的演奏者衬得精神奕奕。这是汤家班前年在香港荃湾大会堂演奏厅演出的场景。
源远流长的汤家班
来自上海的「汤家班」是如今硕果仅存的大师级江南丝竹演奏家族,从十九世纪八○年代起汤家已流传丝竹乐声,但于抗日战争的八年期间中断。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汤家班正式恢复活动,成立汤家班国乐团。
一九九四年,为了保存原汁原味的江南丝竹风貌,在琵琶界素享「南汤北刘」盛号的汤家老三汤良兴,与朋友共同灌录了十张国乐CD,其中一张专辑,促成了离散马尼拉、香港、北京、上海和台湾等地,自文革后相隔三十三年未会面的汤家六兄妹齐聚上海,一边录音,一边纾解乡愁。这张专辑不但成了日后研究江南丝竹的稀世精品,更打响「汤家班」的名号。
汤家祖孙三代的男性都从小学习乐器,汤良兴如此回忆幼时场景,「我们汤氏家族集居住于上海热闹非凡的曹家渡口。常常晚饭过后,我家的祖父、叔叔、哥哥等十多人,就会陆续来到天井,或靠马路的客堂里,奏起一首首悦耳温馨的江南丝竹。从《三六》的花俏多变、《行街》的热闹流畅、《中花六板》的文静优雅,都吸引过路的行人和邻居驻足聆听。」他说:「宅上的几百户住家的婚丧喜庆连绵不断,道教音乐的笙、笛、钟、磬之声,佛教朗朗的诵经声时远时近地传来,美妙动听。一到夏天,还夹杂著盲人的地方小唱,流行小曲,小贩的各色叫卖声,交织成使人陶醉的民间交响曲。」
闯荡海外感受自由、即兴演奏的乐趣
到五○年代初,汤氏三兄弟受到上海各区、浦东各县邀请演出或客串,汤良洲的小三弦独奏、汤良德的琵琶大套各曲在上海享负盛名;六○至八○年代,汤良兴的琵琶独奏使他成为上海出名的琵琶演奏家。汤家六兄弟姐妹先后进了职业乐团,全是专业演奏家,然而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得汤家班的江南丝竹逐渐淡落。
一九八六年,大批大陆国乐家和作曲家涌进美国,汤良兴也放下上海民族乐团的工作,前往他向往的艺术家天堂——纽约,开始了十多年的漂泊生活。汤良兴表示,那段日子虽然经济艰苦,但心灵上却是富裕的,在那里,他跟谭盾、陈怡、李品晶、瞿小松、李滨扬等一批大陆年青作曲家合作,还参加百老汇获东尼奖九项大奖的《蝴蝶君》的演出,为谭盾配乐的电影演奏,更数次在与美国交响乐团合作的音乐会中一展丝竹器乐风采。
汤良兴从美国闯荡的岁月里,逐渐体会了自由、即兴演奏的乐趣,他说:「有一次,美国一部电影需要两分钟的琵琶独奏配乐,他们找我去,但现成的曲子都不尽理想,就要我跟著画面即兴演奏,我拿江南丝竹的《中花六板》自由发展,即时成了一首丝竹特色的现代曲,让他们惊叹不已。」
汤家六兄弟姐妹第三次同台演出
近年任职于台南艺术学院的国乐系,汤良兴不仅将江南丝竹传承给台湾年轻演奏家,更透过音乐会将这种源于民间的乐种介绍给业余听众。此回,汤良兴力促「汤家班」齐聚台北,举行「江南丝竹八大名曲音乐会」,让国内乐迷百闻不如一见,这也是汤家六兄弟姐妹继前年在香港、今年在马尼拉后的第三次同台演出。音乐会将以大合奏开头作尾,并从《老六板》到《金蛇狂舞》展现板式变化、另有《欢乐歌》、《云庆》、《行街》等独奏曲目,全场辅以乐曲解说,将其百年传承的家学一一展现于观众眼前。
PAR名词解码室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约有几百年的历史,起源于唐朝,至清朝广泛流传,在一九四五年之后大盛,在形式上属民间曲艺结合地方小调和戏曲音乐融合而成,乃「吴越之音,苏杭之乐」,它具有「典雅之风、古乐之格、游子之性、亲和之情」,更有「乡土之味,品茶之道」的亲和性格。江南丝竹的乐队人数少则二至三人,多则八至九人,乐器以笛子、二胡为主,其次是琵琶、小三弦、笙、秦琴、萧、反帮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