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札特之死》画作。(高谈文化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莫札特说:「啊!可是我没有问过任何人,怎么样做个作曲家啊!」 莫札特是史上第一位庞克?

对莫札特的五个误解

是萨律耶里杀了莫札特?莫札特老婆不守妇道?莫札特是神童,所以他很「神」?莫札特一向人见人爱?莫札特音乐对胎教有帮助?事实未必如此,厘清误解,或可还原莫札特的本来面目。

是萨律耶里杀了莫札特?莫札特老婆不守妇道?莫札特是神童,所以他很「神」?莫札特一向人见人爱?莫札特音乐对胎教有帮助?事实未必如此,厘清误解,或可还原莫札特的本来面目。

人们以为我的艺术来得容易。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们保证,没有人比我花更多时间在创作上。没有一位知名大师的音乐我不曾钻研多时。

                                                  ——莫札特

误解一:谁杀了莫札特?

到底是谁杀了莫札特,我们都免不了受到电影《阿玛迪斯》Amadeus(1984)的影响,认为他的同事萨律耶里(Salieri)应该就是凶手,因为他忌妒莫札特的音乐才华,所以毒死莫札特。

但是《阿玛迪斯》的说法是否有所本?其实电影所本的是英国剧作家谢弗(Peter Shaffer)一九七九年的同名剧本,而谢弗的剧本又参考了一八三○年普希金的剧本《莫札特与萨律耶里》Mozart i Salieri(这个剧本后来在一八九八年被俄国五人组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改编成歌剧)。这两个剧本与其说是「史实」的再现,还不如说是受到十九世纪初民族主义与浪漫主义者的影响,这是他们为了形塑莫札特天才形象,而将义大利人萨律耶里拿出来当对立的角色的一种操弄手法。至少萨律耶里在当年是被视为天才,包括泰瑞莎女皇在一七七二年也说萨律耶里是她最欣赏的作曲家之一。

但是我们都知道,莫札特死后默默地被埋在维也纳圣马克舍(St. Marxer)公墓的贫民墓园里,莫扎特的尸骨到底何在?拜科技之赐,我们不必只能踩想像的翅膀上任意翱翔,还能透过DNA鉴定技术指认。早在一八○一年,传言盗墓者就挖掘出所谓的莫札特头颅,这头颅最后则落在萨尔兹堡的莫札特博物馆里,但这头骨到底是不是莫札特的,谁也不敢确定。直到二○○四年底,事情才有了转机,因为考古学家在一座坟墓里发现可能是莫札特亲属的遗骨,并开挖采集DNA,希望能够借以比对鉴定传说头颅的真假,或是对寻找莫札特尸骨有突破性的帮助。如果能确定遗骨,DNA研究当然也有助于了解莫札特的死因,看看他到底是死于被萨律耶里下毒、肾脏疾病、肺炎、风湿性关节炎、炼状球菌感染、还是被共济会暗杀(这是莫札特完全死亡手册名单的一部分)。只是接下来这件事的消息就无疾而终,也不知是真正结果如何,但我们可以肯定,莫札特已经永远活在世人心中。

误解二:莫札特的妻子不守妇道?

莫札特死后,由于家里分文不存,他的妻子康斯坦丝只好将莫札特埋葬于公共墓地,她因为过度悲伤没有参加葬礼,莫札特的灵柩在几位亲友的伴同下,在雨中运至墓地,数日过后,康斯坦丝前往吊祭亡夫,已找不到遗体所在。再加上康斯坦丝在莫札特逝世后再婚,种种表面行径都让谢弗拿来在《阿玛迪斯》里加油添醋,把莫札特的妻子康斯坦丝塑造成一位与他丈夫劲敌萨律耶里上床的女人,造成世人将康斯坦丝贴上坏女人的标签。

事实上,愈来愈多的传记作家为康斯坦丝平反。莫札特虽是天才,然却怀才不遇,婚后不仅欠债连连且劈腿不断,康斯坦丝发现后,不但搬家而且设法还债,让莫札特能无忧地继续作曲。莫札特死后,廿九岁的康斯坦丝必须独自扶养两个孩子,但她积极寻求外界协助,而得到海顿等人的支援。康斯坦丝也妥善处理了莫札特许多未发表的作品,不但将莫札特的乐曲整理印行,也与再婚的丈夫一起写了莫札特的传记,让后代人更有机会认识莫札特的作品。

误解三:莫札特是神童?

莫札特是天才,这件事已经成为某种刻板印象。只是这样的天才依然需要适当的养分与照料,那就是莫札特的父亲。老莫札特在莫札特三岁的时候,就让他接受系统化的训练,按照难易程度的安排,至少有一百三十五首练习曲。老莫札特深受启蒙运动影响,要求严格却不打小孩。再加上他经纪人似的头脑,带著不满六岁的莫札特在欧洲宫廷四处游走,也借机让他见识当时的许多大师(例如海顿)及各种音乐作品。如果没有他父亲的努力,天纵英才的莫札特,也不见得浮出历史海洋,成为不朽的上帝宠儿阿玛迪斯。这就好像没有孟德尔颂的努力,我们今天是否还能听到巴赫,还是一件令人疑惑的事。

误解四:人人都爱莫札特?

正是小莫札特在泰瑞莎女皇膝上玩乐的形象(1762),让我们感觉到天才可以超越时代与阶级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财产。

在早期的纪录中,莫札特总是受到皇室的喜爱。其实维也纳皇室的品味也不怎么样,当启蒙运动已经在德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保守的维也纳还是吹不动一池春水。皇室表面上对莫札特感到好奇,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瞧不起莫札特的出身。所以当莫札特在一七七一年到米兰演出时,那位十年前抱著小天才的女皇随即写了一封信给斐迪南公爵说:「如果你要聘用这些像乞丐般巡回世界的表演者的话(指莫札特),只会贬低宫廷里仆人的身分。」

其实,在今日认为莫札特音乐是受到普世欢迎,在当年却不一定是如此理所当然。像莫札特的歌剧《后宫诱逃》完成时,皇帝约瑟夫二世即认为音符太多。维也纳人同样对莫札特星星堆满天的炫乐,也不表认同。对于音乐的偏好,还是会受到文化与社会品味的限制。即使我们确定当年的维也纳人也不会欣赏嘻哈与摇滚乐,但还是有人试图将莫札特融入现代流行乐。最有名的例子,是法尔可(Falco)在一九八六年的《摇滚啊,阿玛迪斯》Rock Me Amadeus,这是目前为止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登上美国告示排行冠军的奥地利流行乐曲。法尔可在歌曲里表达了他认为莫札特是史上第一位庞克的想法。

误解五:莫札特是最好的胎教音乐?

不过,现代人还有很多方式去接近莫札特。莫札特效应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新诠释。根据研究,听莫札特的音乐对胎教很有帮助,甚至可以提升儿童与成人的智能,也造成一股莫札特热卖风潮。但是也有人提出反驳的意见,例如心理学教授史蒂勒(Kenneth Steele)实验发现,实际上婴儿对所有音乐的反应都是类似的,并不会是因为K.448而有差异。或许我们不一定是喜欢莫札特,而是受惑于天才的形象。因为我们总希望自己是天才(最少也要有能力认得出谁是天才),不然也会期待自己的小孩是天才。

总之,人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莫札特。二○○四年六月在柏林喜剧歌剧院演出的《后宫诱逃》,便因为西班牙导演Calixto Bieito将演出版本改编成皮条客杀害妓女的《苹果日报》式歌剧,造成很大的文化风波。不过学音乐的孩子,有时还是会小小使坏,像莫札特特别爱讲脏话,或是喜欢开跟屁股有关的低级笑话。其实任何艺术家都有其与肉身的一面,对艺术有太多实用的期待(胎教、治疗、天才、修养等),只会窄化艺术本身的审美价值。我们并不会因为莫札特的言行粗俗,或是他的好色,就否认他艺术创作上的才华。实际上莫札特选择离开宫廷成为自由艺人(freier Künstler),他为了维护创作自由的勇气与意志,即为后世艺术家对创作独立价值的体认树立了典范。

大概只有神学家能从莫札特的音乐中体验他的宗教意涵,也还原阿玛迪斯作为上帝宠儿的名号。被教宗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新教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曾说:「如果我有朝一日上天堂,我将先去见莫札特,然后才去打听奥古斯丁、托玛斯、马丁路德、喀尔文…等人的所在。」

不论如何,莫札特开拓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这条道路他走得很辛苦。我们若想纪念莫札特,就别重蹈维也纳人的覆辙,让我们生活中的莫札特葬身在时代品味的误解无名墓里,上帝宠儿才会有机会再度降临人间。

 

文字|耿一伟 资深剧场工作者

在布拉格念书的时候,听了不少莫札特的音乐会,也看了《唐.乔望尼》、《女人皆如此》、《魔笛》等歌剧,觉得莫札特不再是不可高攀,而是在生活中能给予乐趣的音乐家。曾听一位外国音乐学家说过,他的高峰经验都是在演奏莫札特《安魂曲》的时候,对此印象深刻,也惊觉莫札特音乐中多样化的可能性。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PAR人物小档案─法尔可(Falco

1957年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原名Johann Hoelzel,自幼便学习古典音乐,1980年代初期开始个人演唱生涯,并将名字改成Falco,以半说半唱的RAP演唱风格震惊乐坛。其中揉合古典乐风与Rap说唱方式的单曲《摇滚啊,阿玛迪斯》Rock Me Amadeus不仅在欧陆形成一股狂潮,更在全美获得四周冠军,成为首位获得全美冠军的欧洲本土艺人。

法尔可紧接著从同专辑「Falco III」中,推出另一首带著歇斯底里及诡谲意味的抒情曲Jeanny,亦在德国勇夺冠军。这首歌台湾亦受到欢迎,十多年后更被翻唱成了台语歌曲《七仔》。
法尔可于一九九八年因车祸去世,年仅四十一。(文取材自华纳音乐线上杂志)

PAR人物小档案─萨律耶里(Antonio Salieri)1750一1825

一七五○年出生于义大利的萨律耶里,二十岁时便发表第一部歌剧《女学者们》,之后担任义大利宫廷作曲家及歌剧指挥职务,期间创作了生涯代表作《斑蝶》歌剧。三十八岁时起转任维也纳宫廷乐长,专心指挥宫廷合唱团,直到退休。

萨律耶里的作品在当时深受王宫贵族喜爱,奥皇里奥波德二世的加冕典礼音乐便由他操刀,由此可见其乐坛权威地位。他一生创作歌剧四十余部,曲调及戏剧表现俱佳,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都曾经追随他习乐,对德奥后代音乐家的风格有关键性影响。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