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捷尔从小聪明过人,是二十世纪最知名的「天才」之一。(国家交响乐团 提供)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马捷尔将给NSO的一堂课

面对大师,你准备好了吗?

虽然二十年来,国家交响乐团已经接待无数国际指挥,但真正在世界乐坛具有巨星分量者,纽约爱乐指挥罗林‧马捷尔是第一位。三月十七日,马捷尔将指挥国家交响乐团演出,乐团能从大师身上学到什么「马捷尔经验」?资深乐评人杨忠衡从马捷尔的音乐背景及大师地位,在演出前深入剖析马捷尔将给NSO的一堂课,与乐迷共同期待。

虽然二十年来,国家交响乐团已经接待无数国际指挥,但真正在世界乐坛具有巨星分量者,纽约爱乐指挥罗林‧马捷尔是第一位。三月十七日,马捷尔将指挥国家交响乐团演出,乐团能从大师身上学到什么「马捷尔经验」?资深乐评人杨忠衡从马捷尔的音乐背景及大师地位,在演出前深入剖析马捷尔将给NSO的一堂课,与乐迷共同期待。

PROGRAM  指挥大师马捷尔与NSO

TIME     3.17   7:30pm

PLACE   台北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在古典乐坛,马捷尔(Lorin Maazel)是个无人不晓的名字,原因是像他同等地位的二十世纪大师,已经凋零得差不多了。当然,时代巨轮常转,「大师」随时都在凋零,但二十世纪中叶的音乐大师将特别让人记忆,因为他们刚好赶上录音技术所促成的古典回春黄金时代。而马捷尔便是其中最后几人之一。

马捷尔不是新闻,国家交响乐团也不是新闻,但二者碰在一起肯定是新闻。虽然二十年来,国家交响乐团已经接待无数国际指挥,但真正在世界乐坛有分量、重量级的,马捷尔是第一位。马捷尔和国家交响乐团,就像两个装著不同化学药剂的试管,加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效应,是绽放前所未有的光采?无作用?还是灾难?乐团能从大师身上学到什么「马捷尔经验」?

马捷尔─二十世纪最知名的「天才」之一

还是得先概述马捷尔其人。以下描述接近粗笔素描,轮廓描深一点,目的是让读者建立快速而明晰的印象,请读者不要视作绝对的论断。如果把二十世纪分成四段,马捷尔的定位,约活跃在第三段而在第四段达到全盛。纵观整个二十世纪,福特万格勒之前是传奇大师时代、卡拉扬是黄金时代、马捷尔则再晚前者一辈,属战国群雄时代。马捷尔之后一辈是当前的青壮中坚,但他们和传奇时代的接触就相当少了。

和其他指挥家比起来,马捷尔超活跃、超全面,几乎指挥遍所有一流名团(一百多个)、合作遍所有主流唱片公司(从CBS、DG、Philips、Decca、EMI、Erato…录到发烧片厂Telarc,总数有数百张),几乎所有风格作品都处理过,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但也许因为太活,奇异的是,他无法达到一些活动量更小的同侪所能达到的制高地位(当然,他本人绝不会承认这一点)。在我早年纯洁的聆听经验里,不自觉把他与诸如祖宾.梅塔(Zubin Mehta)、普列文(Andre Previn)这一类指挥并列。一段时间后,特意去分析其中道理,结果也大抵相当,且容后叙。

生于一九三○年巴黎附近的Neuilly-sur-Seine,幼年即随父母移民美国,避开了最艰辛的岁月,使得马捷尔的成长背景有点太过光明。很难说马捷尔是「哪里人」,因为他是标准的混种(绝无贬意,实际上还可能验证优生学理论)。生于法国,父亲是俄裔匈牙利人,母亲是荷兰人,从小受的是美国教育,音乐受教于俄籍导师,后定居于义大利。从小聪明过人,是二十世纪最知名的「天才」之一。五岁即以小提琴演奏展现锋芒、七岁首度公开指挥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九岁指挥纽约爱乐,两年后的一九四一年,受托斯卡尼尼之邀指挥托氏专属的NBC交响乐团,演出莫札特四十号交响曲,并得到大师的执手赞赏。接下来的辉煌事迹在此不详述。

自信满满,来自「小提琴家指挥家」的自负

但是这样一个少年得志的音乐家,后来却在匹兹堡大学时期选择主修数学、哲学、美学,似乎有意从音乐淡出。后来在名指挥家萨巴达(De Sabata)劝说下,才选择以音乐为志业。往后,马捷尔便以萨巴达作为学习指标。其名言是:「现在的指挥家大都学养(指音乐之外)不足,不像老一辈指挥家热中于涉猎各类艺术…例如萨巴达不但是个指挥家、钢琴家,还是个语言学家、诗词鉴赏家…」

马捷尔从不掩饰他的高傲,认为「谦虚」是指挥的罪过。他对高官从来当仁不让、厚禄拿得心安理得,先后担任过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新爱乐管弦乐团、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匹兹堡交响乐团、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纽约爱乐管弦乐团等乐团的总监。当年柏林爱乐票选音乐总监的时候,据说马捷尔还满心以为势在必得而准备好庆功宴,结果是阿巴多出线,让他大为尴尬。然而马捷尔的信心来自何处?除过人的智慧和记忆力之外,我认为是一种「小提琴家指挥家」的自负。

马捷尔从小就以小提琴家身分闻名,但他学校毕业后却加入匹兹堡交响乐团担任小提琴手,这种「倒弹」的历练使他有「深知其中甘苦」的自信,造就他对统驭管弦乐团的独到看法。乐团诠释音乐的主干在弦乐器,善于操控弦乐器等于掌握乐团的神经中枢。作为优秀的弦乐演奏家又有乐团经验,往往使他们轻易看到其他非弦乐出身指挥的局限之处,事实上确是如此。但客观来说,非弦乐出身指挥家即使有某些不足之处,但他们必有其他长处,本来艺术就是各有巧妙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我从背景类似的指挥家林克昌的理论架构中,也一再听到同样的观点)。无论如何,马捷尔对如何操控这个大乐器具有十足信心。从他的演奏当中,也可以看出他手腕的灵活、精准,而他所经营的乐曲效果和细节的确比较突出。

鬼斧神工的完美音乐 刻意经营的工整细节

然而,马捷尔的音乐往往受到普遍的赞赏,却无法得到崇高而诚挚的景仰(表现在歌剧方面尤其如此)。这真是微妙的现象!就像我们不相信一个严肃理性的学者可以写出好诗一样,艺术家也许应该像李太白一样,潇洒放诞,半醉半醒。精研哲学、数学、美学和多国语文并不保证带来音乐感人的要素,马捷尔的「智」往往成为他的「障」。基本上,马捷尔的音乐会和唱片绝对可以达到几近「完美」的地步,那种精心构筑的对比、平衡,刻意塑造的高潮,有时不得不让人惊叹鬼斧神工。马捷尔指挥的贝多芬、马勒、理查.史特劳斯…刻意经营的幅度,总清楚到让人可以不费功夫察觉。

从容不迫、一切掌握在手中的气势,华丽的音色、璀璨的铜管,天崩地裂的高潮…,一切都是那么的华美而浑然「人成」——对,不是「天成」。有人指挥的音乐像朱铭的粗线条,他的就是象牙雕,有外型的力度,又有细节的精度。问题是,由于他刻意让人察觉这些效果,就无法让人与这些效果融为一体。马捷尔太聪明,听他的音乐,像阅读一封工整手写的信,精致得难受,有时甚至感到不自然的压力。马捷尔毫不保留地指挥柏林爱乐在Telarc录制效果惊人的华格纳「无词指环」(管弦乐),反应就是如此,一场声光秀。然而同时期指挥克里夫兰在同厂牌录制的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则得到企鹅评鉴三星带花佳评,道理无它,这首曲子本来要的就是一场声光秀。

当乐团遇到大师  当求知若渴累积经验

如前所述,马捷尔对训练乐团的能力感到自豪。我认为是他对于如何操控乐团,有一种清楚的知觉之故,然而这种知觉,往往是技术面的。简文彬在提到马捷尔时,曾这么说:「我听过有人比喻,有的指挥会好好规划排练时间,让乐团的表现平稳成长,直到演出时达到百分百;马捷尔则是属于另一种,他是那种会让乐团从彩排到演出之间,猛然把水准提升到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指挥。」这代表马捷尔对乐团有一种工匠式的调节技术,但这对乐团倒是个好事,因为乐团的性能调校好,有利于往后呼应指挥做出诠释。简文彬也意味深长地说:「让团员见识真正的国际巨星,不要常常只批评别人而不反省自己…当面对真正的大师时,就会发现表现不出来时,问题不在指挥,而在自己。…自己的专业最重要,团队的整体表现最重要,让团员有机会在超级震撼下对这两者有体验,也是请马捷尔来的目的之一。」不仅是团员受益,对后进指挥也有启示,简文彬说:「不断学习,永远都要嫌自己知道太少,要充实更多知识;累积经验就是要让自己的成长建筑在前人和自己的实际经验上。若能巧遇前辈大师,那就更要求知若渴,拼命挖掘知识了。」

另一方面,我认为「面对大师」本身就是很好的经历。马捷尔是乐坛仅存的前朝恐龙艺术家。所谓「民主时代,强人不再」;旧时代的皇室、贵族并不一定真比凡人卓越,是时代塑造了他们。现代音乐家不管如何杰出,都不可能再有像以往那样的机会、环境和地位。马捷尔的神采、气质、风范,如同乐团的末代皇族一样,是文化领域行将绝迹的「活宝」,亲炙的机会是不可复得的。著名的传说:柏林爱乐在排练时,只要福特万格勒推门进来,声音就马上变好了。大师的神妙,妙不可言啊!

大师到访,未来难再得

至于屡屡引起争议的价码问题,一个艺术家收取的费用,代表他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至于合不合理,理论是辩不出来的。一次空前也可能绝后的艺术事件,值一千万?还是五百万?谁说得上?但就像拍卖场一样,只要有人开价、有人愿买,交易行为便构成了。其中平衡点,会透过市场机制自然形成。显然,大家相当尊重马捷尔是个「活宝」,而非来执行业务的「外劳」。然而这次之后,可能同等阵仗的邀访会更不易成案,所以相关人员,台上演奏和台下聆听的,都得更珍惜这次机会。最后,还是得钦佩简文彬的胆识。乐团经营如父子骑马,怎么做都有人批评,但简文彬至少坚持跨出这一步。这一步,会是历史性的。

 

文字|杨忠衡 资深乐评人、音乐时代出版社总编辑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