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片空地、竞图到建筑完成实体验收,汉宝德认识的两厅院与一般观众经由视听累积的经验相当不同。(许斌 摄)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两厅院20周年欢庆系列 当我遇上两厅院

汉宝德: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

从一片空地、竞图过程、到实体落成验收──这是我认识的两厅院;与一般观众经由视听累积的经验,相当不同。

那天,我人在前往美国的飞机上,摊开《中央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中正文化中心的竞图办法;其中一项条件写,需有设计音乐厅、戏剧院的相关经验。我看了很生气,马上写起投书,下飞机就投邮。因为这在当时,等于排除绝大多数国人设计师,几乎只能找外国人了!

在当时的想像中,作为首都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该是相当「现代化」的建筑。后来,在多为国人搭配外国设计师合作参加的竞图作品中,也多是现代风格设计。然而,作为纪念性建筑,蒋夫人希望看到的,是宫殿式建筑──于是,她找了当时已完成中正纪念堂草图的杨卓成,以同样的传统形式设计、参赛。有别于当时大家「为现代建筑出力」的期望,评审(已退休的麻省理工建筑学院院长)评图时,看上这唯一一件中国式设计里,独树一格的地方特色──便出现了这可说是「皆大欢喜」的成果。

当然,受限于宫殿式建筑外观︰保守的大屋顶、基石的高度……两厅院,就现代剧场使用的功能性而言,的确不方便。当时欧洲的舞台、音响国际级专家前来,也必须在定好的外壳下,去设计内部,难免有所局限。对两厅院来说,因为外观,内部设施也很难改善、更新;想办法提升设备的同时,保存、修复(比如说,换瓦工程)也很费工。

站在当年看,二十世纪还盖这样的剧场,有点可惜。然而,如果真走现代风,今天看,也不过瘾。现在想想,站在全民的、台北市的角度,这老先生的选择,还是有点智慧──就一般民众的公共活动来说,它的确是个富丽堂皇、像样的城市空间;连大陆观光客来,也要去走一走。

建筑是时代的记忆;尤其备受政治氛围影响,这点两岸还满相似。当然,时代不同了。现在,各国追求的,都是最前卫的建筑形式;像是大陆、新加坡的表演场地,也都以最新建筑结构完成。然而,他们没有过去旧的、过渡时期的建筑;相较之下,我们比较有一点历史感,可以追求在一个城市空间中,传统和前卫的对比并存。像是巴黎,有十九世纪,也有二十世纪的歌剧院;就算座位小,视野差,仍然存在一种吸引人的「古典」气氛,值得去「体验」。

 

纪录整理|朱安如 特约采访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