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7年《天鹅湖》首演时的版画(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以情织曲.谜样人生—柴可夫斯基

是「俄国味太浓」,还是「俄国味不够」?

融汇东西浓淡皆宜 柴氏旋律触动人心

柴可夫斯基的功绩,以交响曲和芭蕾音乐最为显著。他的交响曲,不但脱离了鲁宾斯坦那种德国浪漫派,更发展出独特戏剧性的内容。其中即可见西欧音乐传统转化成俄罗斯形象的衍生。芭蕾音乐方面,则具有国民乐派所谓追求的叙述性。不过其音乐的根基,始终还是留在俄罗斯风味上。即使他是所谓的西欧派,但也绝非「非俄罗斯」的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的功绩,以交响曲和芭蕾音乐最为显著。他的交响曲,不但脱离了鲁宾斯坦那种德国浪漫派,更发展出独特戏剧性的内容。其中即可见西欧音乐传统转化成俄罗斯形象的衍生。芭蕾音乐方面,则具有国民乐派所谓追求的叙述性。不过其音乐的根基,始终还是留在俄罗斯风味上。即使他是所谓的西欧派,但也绝非「非俄罗斯」的作曲家。

人称「悲怆大师」或「旋律之王」的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可说是位全方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最特殊的,是文学性与动人的旋律线条,他对芭蕾音乐的创作,也带领著听众旋转出制式的窠臼。当沉醉在他的音乐时,人们感念他的旋律释放了窒碍的精神,但对他来说,或许不断的创作,是他在严峻考验中,最佳的宣泄的管道。

在音乐创作上,其实柴可夫斯基的动人旋律与自然的线条,可以与舒伯特(Franz Schubert)和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相比拟。他很崇拜莫札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他认为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很无趣,对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评价也有所保留,与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互相不欣赏,也不喜欢华格纳(Richard Wagner),认为他过于重视管弦乐团而忽略了声乐。柴可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虽然也使用华格纳所创的主导动机(Leitmotiv)技法,但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讽刺的是,在他前往拜鲁特音乐节首度观赏了华格纳的《指环》联作之后所写的作品,却隐约地透露出受到华格纳风格的影响。

芭蕾经典传演不辍,最满意的是《睡美人》

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作品包括有歌剧、芭蕾舞剧、交响曲、交响诗、组曲、钢琴协奏曲等等。十首歌剧中只有《尤金.奥涅金》与《黑桃皇后》至今仍常上演。五首组曲则包含舞剧音乐的《睡美人》和《胡桃钳》等编曲的组曲。三首芭蕾舞剧中以《天鹅湖》最受欢迎。有评论者认为,长期以来,不论是否欣赏过三大芭蕾舞剧,大众都是因芭蕾而记住了柴可夫斯基这个伟大的作曲家。

是的,芭蕾舞剧是他最经典的作品,但是俄国艺术中,芭蕾舞之所以会占这么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因为那戮力西化的彼得大帝!在他大力推广芭蕾艺术后,软体上有来自义大利与法国的老师与编舞家投入这个行列,硬体上建芭蕾学校、成立巴黎剧院,加上各界的热情参与,使得俄国在进入十九世纪后,发展出独特的肢体训练与表演体系,进而在古典芭蕾的成就逐渐居于领导地位。也就因为这样优渥的背景,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的发展才得以如此成果丰硕。

《天鹅湖》创作于一八七七年,是柴氏首部创作的芭蕾舞剧。然而当时并未获观众的喜爱,直到十八年后的重新制作才成功。而即使《天鹅湖》最受观众欢迎,但《睡美人》才是柴可夫斯基最满意的芭蕾作品,并认为《胡桃钳》比它差上好几倍。综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他成功的因素是由于完美地使音乐、戏剧与舞蹈三种不同的艺术在一个作品内各司其职又互相辉映;并且提高音乐在舞剧里的地位,让音乐不居于陪衬的地位,而是可以独立出来欣赏。由舞者代替歌者共同诠释戏剧性的内涵,都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至今仍屹立不摇的重要元素。

早期作品俄国味浓,被崇尚欧风的老师批评

「俄国味太浓」与「俄国味不够」?柴可夫斯基从生前就遭受到这两种极端矛盾的批评。有多数人认为他对俄国有强烈的认同,许多的创作灵感,皆来自于祖国。但更多人反对他的俄国味,认为他的作品深植于遵循西化的脉络之上。有人说他因为接受过欧洲传统的音乐教育,崇尚古典与浪漫乐派的曲风,所以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浓厚的西方风格。但反对者却指出柴可夫斯基不是全然西化的人,他的作品中有许多斯拉夫的民歌与旋律。他的管弦乐法与旋律的写作极为精湛,听众往往会很自然地被带进他的音乐与情绪中。然而,他的作品呈现的是什么样的俄国味?太浓,或不够?在他受欢迎的作品中,潜藏的是什么样的特质?

在当时国民乐派的大环境下,柴可夫斯基的早期作品是充满俄国味的。在音乐院时代的柴可夫斯基,最初总结发表的管弦乐作品就是序曲《暴风雨》Groza。曲中因使用低音号、竖琴与英国管等乐器,遭到老师鲁宾斯坦的批评,因为这种管弦乐法,不但接近当时以新音乐受到注目的李斯特与华格纳的作品,也类似俄罗斯国内对抗学院派兴起「俄国五人团」。这对以德国音乐为根基、传统音乐理念的鲁宾斯坦来说,完全是个异端。一八六五年根据席勒(Schiller)的诗写成的清唱剧《快乐颂》K radosti也都有同样的情形,但其卓越的技法,仍获得大银奖章毕业。

被演奏得最多的《降b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OP.23》。这部协奏曲,原本是柴可夫斯基题献给当时俄罗斯的著名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y Rubinstein)的,但因鲁宾斯坦粗暴地指责这部作品庸俗、琐碎,而改献给别人。在第一乐章里,活泼的快板的主要主题,就是一个古怪的、跌跌撞撞的活泼音型,这是柴可夫斯基在卡缅科市集上从一个盲丐那里采集到的歌曲旋律。作品中俄国味的主题,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又例如第二号交响曲《小俄罗斯》引用俄国民谣的手法。他以各种不同的技巧来装点民谣,尤其是在终乐章里,他不断地反复乌克兰民谣〈鹤〉一曲的主题,再以管弦乐法和动机发展将此主题不断地变形,把交响曲作曲法发展到极致。话虽如此,在本首曲子当中,依然可以寻得柴可夫斯基受到白辽士(Hector Berlioz)影响的痕迹。

后期作品显现西欧的影响

所以,他早期的作品可说是呈现一种「混搭式」的模式,他虽然喜爱俄罗斯的民谣风格,却又希望能写出像莫札特、贝多芬这些古典作曲家的音乐。此外,为了乐曲的进行流畅,在这些交响曲里头,常常因为有一些拼凑出来的片段而受到当时音乐学者的批评,他的钢琴协奏曲及小提琴协奏曲,也都曾遇到在题献给教授学者时,遭到拒绝的窘境。不过,这些作品都让柴可夫斯基声名大噪,其浪漫的旋律也深受听众喜爱。

俄国在十九世纪接受西方的冲击后,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柴可夫斯基的恩师——鲁宾斯坦兄弟及两所音乐院为代表的西化派,一个是强烈推崇民族主义、斯拉夫主义派的「俄国五人组」。一八六八年,柴可夫斯基开始与俄国国民乐派「五人组」的成员来往,还在领袖巴拉基雷夫(Mily Alexeyevich Balakirev)的建议下,写了著名的管弦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茱丽叶》。然而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却不受影响,反而渐渐疏离,发展出倾向于西欧的乐风。这两种相对的写作方式,成为了后来俄国乐坛的两大潮流。大约从第四交响曲之后,柴可夫斯基逐渐脱离国民乐派风格的限制,开始发挥其个性,建立自己的风格,曲风也更迈向国际化。例如第五交响曲创作之前,柴可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色彩的倾向。虽然第五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之后创作的,但乐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札特音乐的倾慕,全曲采用「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回旋形式贯穿,这些都是柴可夫斯基崭新的尝试。当然第四交响曲也是部杰作,但即使吸收西方音乐的严谨逻辑架构,在第一乐章中木管与弦乐的对比中,不免又显现出俄罗斯味!

将两个对立的技法转向,汇流在同一条线上

柴可夫斯基的功绩,以交响曲和芭蕾音乐最为显著。他的交响曲,不但脱离了鲁宾斯坦那种德国浪漫派,更发展出独特戏剧性的内容。其中即可见西欧音乐传统转化成俄罗斯形象的衍生。芭蕾音乐方面,则具有国民乐派所谓追求的叙述性。不过其音乐的根基,始终还是留在俄罗斯风味上。即使他是所谓的西欧派,但也绝非「非俄罗斯」的作曲家。他并非向任何一方靠拢,而是将两个对立的技法转向,汇流在同一条线上。俄国味太浓?俄国味不足?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线条,其实是浓淡皆宜!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相关名词解码

俄国「五人团」(The Fifth)

俄国「五人团」是十九世纪浪漫时期的国民乐派俄国作曲家集团,约在1860年代出现。除了作曲家身分外,各有各的职业。巴拉基雷夫(Mily Alexeyevich Balakirev,1837-1910)是个职业音乐家,居伊(César Antonovich Cui,1835-1918)是军事工程师,包罗定(Alexander Porfiryevich Borodin,1833-1887)是医学院里的化学教授,穆索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1839-1881)是陆军军官,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则是海军军官。五位成员主要都在圣彼得堡活跃,与柴可夫斯基熟识。

普希金(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

柴可夫斯基一生总共完成十一出歌剧,取材的对象全部来自文学与戏剧领域。其中,占大多数的作品,则是来自享有「俄罗斯近代文学之父」的美名的普希金。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的地位与重要性,并不下于我们今天常听到的任何一位俄国文学家,甚至还要凌驾其上。普希金向来被公认是「俄罗斯的诗圣」。他不只写下数量丰富的韵文诗篇,更擅长从历史取材,创作具有史诗气魄的叙事诗。此外,普希金还被称为十九世纪前半期的俄国大文豪。有人把他比喻为「俄罗斯的太阳」或「俄罗斯的春天」,来表彰他对俄国人民的奉献。

鲁宾斯坦兄弟

哥哥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为俄罗斯著名犹太裔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1859年创立俄罗斯音乐协会,1862年创设圣彼得堡音乐院并出任院长,对于俄罗斯音乐水准的提高与学院派主义的确立贡献良多。其后主要活跃德国,是柴可夫斯基的老师。

弟弟尼可莱.鲁宾斯坦(Nikolai Grigoryevich Rubinstein)为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指挥家,活跃西欧各地。创立莫斯科音乐院及担任院长,并敦请柴可夫斯基任教。对俄罗斯音乐文化兴盛付出极大贡献。

柴可夫斯基大赛

是世界知名的古典音乐大赛,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而设立,每四年在莫斯科举办一次,第一届比赛始于1958年。柴可夫斯基大赛的委员会是由知名俄国音乐家所组成,管理则是由俄罗斯国立音乐会公司(Russian State Concert Company)负责。至于评审则遴选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人。

参考资料:《发现浪漫俄罗斯:柴可夫斯基教你的十一堂课》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