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柴可夫斯基

相關文章 24 篇
  • PAR表演藝術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台北/慕尼黑雙城記

    十月初,一支來自黑森林古城的音樂大軍將抵達台北,一百七十人的龐大樂團呈現莊嚴浩瀚的布魯克納,深思沈鬱的柴可夫斯基,和華麗多情的史特勞斯。而台北,從嘈雜多音的空氣中逐漸掙扎成形的表演藝術,像一個焦慮的少年,正對養育它的環境,發出自己的聲音和宣示

    文字|本刊編輯部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歌劇創作者柴可夫斯基
    企畫特輯 Special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年度歌劇.台灣首演

    多餘的人生、文學與音樂的交輝——《尤金.奧涅金》

    柴可夫斯基改編自普希金詩體小說《尤金.奧涅金》的同名歌劇,將首度由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搬上台灣的舞台。小說原著描寫「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遊戲人間的青年尤金.奧涅金,也多多少少反映了普希金的人生遭遇;而對這部作品非常著迷的柴可夫斯基,甚至因此結了一段短暫的婚姻。這齣歌劇以聲樂為主,讓樂團呈現支撐的功用,但樂團並非是純粹的伴奏,而是內化成心理層面、著重在戲劇性的音樂表現,讓人聲與樂團合而為一。

    文字|林中光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發現浪漫俄羅斯

    以情織曲.謎樣人生 柴可夫斯基

    被譽為俄國樂壇上最偉大的創作者之一, 他的交響曲、芭蕾舞劇、歌劇等, 迄今仍是舞台上的長演作品,聲勢從未衰退! 人稱「悲愴大師」或「旋律之王」的他, 是如何在十九世紀末期這個古典浪漫主義竄升到巔峰與迅速崩盤的時代, 打造自己融匯俄羅斯與西歐風格的音樂大路? 敏感多情、性向撲朔的他, 又如何藉由音樂抒發他壓抑的情感與悲鬱? 國家交響樂團(NSO)新樂季的「發現系列」 將目標鎖定柴可夫斯基, 從九月開始,讓我們隨著澎湃的樂章, 踏尋這位浪漫大師的謎樣人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 郎朗演奏時表情豐富,在戶外演出的柏林愛樂夏季音樂會時,更在轉播中一覽無遺。
    音樂招風耳

    啤酒與香腸的老柴

    夏天柏林戶外音樂會,陽光底下的郎朗,讓我有種蝴蝶亂飛的荒謬喜感。沒有圍牆的柴可夫斯基,好像要打掉從前為「版本比較」疊造的美學磚瓦,不知道老柴喜不喜歡拿啤酒與香腸來配他的協奏曲。

    文字|莊裕安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兩眉間往下拉出一抹尖角,在宣傳單及節目單上讓不少人的目光停駐。
    倫敦

    龐克天鵝

    英國當代舞蹈劇場的中堅份子創團的動畫冒險舞團,一九九五年推出的酷兒版《天鵝湖》首演一鳴驚人,榮膺奧立佛年度最佳新編舞蹈獎,兩年後於洛杉磯連演八週、紐約連演十七週。舞評盛讚它戲謔嘲諷中不失深刻,複雜細緻,展露一流的原創力;那眞心相待的溫柔與英國式的勁爆性感交錯互融,處處顯露著機妙與熱情。

    文字|魏淑美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浦羅柯飛夫的第一號D大調交響曲常與莫札特古典風格相提並論。
    特別企畫 Feature

    俄羅斯音樂家的莫札特情結

    真要舉引證哪幾位作曲家深受莫札特影響,有如引證季節更替對人類生活影響一般困難,雖有時間、空間之隔,後人仍藉著許許多多的前人獲其澤被,對於俄羅斯音樂家而言,莫札特有如空氣、陽光、水一般,無論是哪一種領域,貝多芬、巴赫、莫札特的音樂無不是最基本的訓練典籍。

    文字|顏華容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余能盛的《羅曼史》聚焦於影響柴可夫斯基其人、其作深遠的數段關係。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北室內芭蕾舞團《羅曼史》

    余能盛 再探柴可夫斯基的愛與樂

    《羅曼史~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與人生》是旅歐編舞家余能盛第四度切入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世界,以芭蕾詮釋其人生與創作的舞劇;以柴氏的《弦樂小夜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編舞,余能盛藉此探討柴氏的數段親密關係。

    文字|鄒欣寧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音樂

    林克昌為誰而奏?

    ESO是受張榮發基金會所支持,這使得這個樂團有著其他私人樂團所不及的資源,卻無公設樂團的行政牽制。但另一方面,當這個樂團坐在舞台上時,它是長榮的機關樂團,還是一個打算靠票房自立的商業樂團?這中間的平衡點在哪裡?

    文字|林克昌
    第123期 / 2003年03月號
  • 安可曲採用電影《俠盜羅賓漢》主題音樂,青少年管絃樂團所奏出的大動態爆棚極為洶湧澎湃。
    音樂

    初生之犢,贏得壓倒性勝利

    下半場的德弗札克的第八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瀰漫著清新迷人的波西米亞草原氣息。第二樂章明暗對比稍嫌不夠強烈,但是卻擁有春雷乍響的勁道。第三樂章速度設定略顯斧鑿之痕,不過絃樂組的歌唱則相當優美。第四樂章開頭,由四位年輕女生主奏的法國號縱橫全場絕不走音,整體演奏更是紀律嚴明、整齊劃一,乾淨俐落把樂曲推向歡騰高潮。

    文字|陳國修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音樂

    基洛夫繼往開來, 費茲曼苦思出路

    大提琴在第一樂章的副題、低音提琴的撥弦皆為美妙非常的潛在聲部,猶如地底河流汩汩潺潺,清晰而不搶眼,令人感動不已,唯有洞察力深刻的指揮與訓練有方專業素養深厚的樂團團員才能做到。

    文字|顏華容
    第120期 / 2002年12月號
  • 編舞家波里斯.艾夫曼。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現歷史人物的悲情

    《柴可夫斯基:生死之謎》的舞台上,兩名男舞者分別扮演青春及年老的柴可夫斯基,兩人同時出現在灰暗病榻旁,像是共同追憶著過往,時而快速奔跑、時而互擁凝望,亟欲在臨死前掙脫無形的束縛及枷鎖。「艾夫曼在強調『快速』的芭蕾傳統中,加入『慢的互動』及『輕柔的速度』」戲劇學者李立亨說,「這樣的革命性創新,創造出截然不同的芭蕾形式。」

    文字|鄭淑瑩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巴夏塑造樂團發出懷舊、憂鬱的美麗音色,立即引領聽眾進入諸多俄羅斯文學名著的氛圍裡。
    音樂

    妙手改編四重奏 巴夏盡得原作精髓

    柴可夫斯基絃樂交響曲改編自第一號絃樂四重奏,巴夏的改編非常成功,柴可夫斯基所有的迷人要素盡在其中,第二樂章的低音提琴尤其具有點石成金的魔力。

    文字|陳國修
    第163期 / 2006年07月號
  • 包羅定絃樂四重奏無疑為台灣的觀眾示範了珍貴的、最為理想的絃樂四重奏面貌。
    音樂

    包羅定 絕佳組合的絃樂四重奏

    從當晚的演出可以證明,該團仍奉行「技巧乃呈現藝術內裡之工具」的宗旨,團員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卻毫無炫耀的痕跡。內斂、恰到好處的詮釋,讓音樂絲絲入扣,醇美無比。

    文字|林芳宜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柴可夫斯基與家人攝於1848年,左一即為柴可夫斯基。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搪瓷娃娃」到「悲愴大師」

    柴可夫斯基害羞而敏感的個性,讓他在大眾面前容易神經緊張。而因為從小就表現出高度的神經質與想像力,對於週遭的人、事、物有異於常人的感受,他的家庭教師芳妮便曾說他是個「搪瓷娃娃」。而這憂鬱的特質卻成為他日後創作的特色,使得他的音樂更直接地撼動聽者們的心,進而以「悲愴大師」的名號取而代之。

    文字|李秋玫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 普雷特涅夫讓蕭斯塔可維奇的《慶典序曲》散發高貴氣息,閃耀著國族的自信光輝。
    音樂

    三星戴花級的絕頂享受

    普雷特涅夫在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第一樂章裡演出最多的微妙細節和情感刻畫。整體而言,他除了將全曲中心思想(命運由無情力量所掌握)詮釋得絲絲入扣之外,狂而不野的高級美學則強化了柴可夫斯基作品裡比較偏向法國品味的那一面。

    文字|陳國修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 1877年《天鵝湖》首演時的版畫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是「俄國味太濃」,還是「俄國味不夠」?

    柴可夫斯基的功績,以交響曲和芭蕾音樂最為顯著。他的交響曲,不但脫離了魯賓斯坦那種德國浪漫派,更發展出獨特戲劇性的內容。其中即可見西歐音樂傳統轉化成俄羅斯形象的衍生。芭蕾音樂方面,則具有國民樂派所謂追求的敘述性。不過其音樂的根基,始終還是留在俄羅斯風味上。即使他是所謂的西歐派,但也絕非「非俄羅斯」的作曲家。

    文字|李秋玫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 對於熱愛俄羅斯本土文化的柴可夫斯基來說,普希金(見圖)在文字中孕育出來的力量,是他心所嚮往的。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文學、愛情、宿命 柴可夫斯基的歌劇人生

    柴可夫斯基從少年時代所展露的文學才華,雖然並沒有讓他成為一位文學家,但我們應該慶幸,就因為他豐厚的文學素養,才能讓我們見識到一齣又一齣經典的「俄國文學歌劇」;也因為他的細膩心思,才能帶我們透過音樂「閱讀」俄國文豪筆下的不朽巨作。在柴可夫斯基與普希金的身上,不只印證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也許還隱喻了當代企業所謂「借力使力」的概念吧!

    文字|邢子青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 慕提跟史卡拉愛樂管弦樂團所帶來的曲目和演奏水準都誠意十足。
    音樂

    誠意十足的名門樂團

    第二天上半場的德弗札克第五號交響曲,印象中應是台灣首演。德弗札克在木管鼓號曲所形成的背景之上,疊印正常交響曲的運行,設計十分巧妙,結尾樂段尤其精采絕倫。慕提在歌唱情韻烘托之下,演出強烈的戲劇起伏和波西米亞原野的芬芳,引發聽眾驚艷連連,三度被請回舞台接受歡呼。

    文字|陳國修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

    節目氣象

    如果把台灣的表演節目依音樂、舞蹈、戲劇分類,做成一個統計圖表觀察的話,可以發現類似天氣圖的有趣現象──從一月的「世界戲劇展」開始進入春雨紛飛的日子,繼而初夏的「雷雨」大作,牽引「大陸氣流」,帶來了一夏充沛雨量,不但大表演場所裡兩岸劇團互別苗頭,甚至出現大陸團來台對打局面,小劇場裡年輕的劇團也熱鬧滾滾地推出新作。但隨著秋天氣溫轉凉,戲劇節目漸進入「枯水期」;至於舞蹈節目則一向是「偶陣雨」型態,雖有雷雨雹──《九歌》、「澳芭」等大製作,零星累積雨量不多,也還不至面臨「休耕」;音樂類節目每月降雨量平均,但自九月開始即進入颱風季節,繼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弦樂團、聖馬丁室内樂團之後,另一個暴風群就將在本月襲擊台灣。 小澤征爾在目前樂壇呼風喚雨,成爲最有希望角逐卡拉揚「敎父」遺缺的東方指揮。雖然他在美國奮鬥數十年,帶領著名的波士頓交響樂團,但也得通過了維也納愛樂的嚴格考驗,其「大師」的地位才有了背書,更加穩固。而維也納愛樂,一個所用的譜都經作曲家親筆眉批的樂團,「傳統」是他們的驕傲,不設常任指揮,所有客席的指揮如要博取樂團的好感與合作得憑賴眞本事,因此彩排時,雙方的「搏鬥」招數盡出,精彩絶倫。呂紹嘉目擊現場各家大師纏鬥過程,作了第一手的報導與詳盡分折。 除了小澤征爾外,亞裔音樂家近年來也紛紛躍上了國際舞台。早已列入大師名錄的馬友友,獲得蕭邦鋼琴大賽首獎的越南華裔鄧泰山,及以演奏古鋼琴(Forte Paino)而在近幾年紅遍歐洲的新加坡華裔陳萬榮,都將在本月份回到國内演出。尤其陳萬榮將演奏百年歷史的骨董琴,其琴音及特殊的詮釋,對於習慣現代鋼琴的聽衆來説,是個一新耳目的感受。 鍵盤樂器雖然外觀類似,都以指尖彈奏,但琴箱内却是機關重重,所牽引的機械裝置不同──或撥、或切、或敲──發出的音質與音色殊異,因而影響彈奏的技巧及音樂的詮釋。除了對這些骨董級鍵盤樂器作一介紹外,我們也探訪了國家音樂廳的鋼琴室,在調音師的解説下,了解現代鋼琴不同廠牌其間的性格與特色差異。 另外,十一月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的一百周年。音樂家一個世紀前的神秘死亡,留下了疑點處處,從他的信札、後代口中的査證,「眞相」的公布震驚了柴氏樂迷。然而眞實雖然戳破了「偶像」神話,但却更貼近現世的人心,絲毫無損藝術的偉大;重新聆聽柴氏音樂中所傳

    文字|林靜芸
    第13期 / 1993年11月號
  • 由辛奈斯基指揮的莫斯科愛樂管弦樂團。
    焦點

    在「柴可夫斯基年」聽莫斯科愛樂

    在辛奈斯基揮舞的魔棒下,柴可夫斯基沉鬱雄渾的交響曲與快樂靈動的芭蕾音樂將藉由莫斯科愛樂管弦樂團的演奏,呈現俄羅斯魂的震撼!

    文字|王立德
    第8期 / 1993年06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