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进爱国东路的小巷,推开古朴的店门后迎面而来的是氤氲水气与绕室茶香。满屋精致的茶具及骨董,更衬托出怀旧幽情。女主人煮水泡茶,举手投足间优雅轻盈,话语温软细柔。不说,你绝对看不出来这位声音纤弱到让人几乎开始担心录音机无法收音的女主人,正是乐团中最大声量的制造者——现任国家国乐团打击乐手的邵淑芬。
邵淑芬在校主修的乐器其实并不是打击。胡琴和古筝双主修的她,最想学的其实是古琴。为什么走到打击之路?邵淑芬笑说,在学时参加国剧社的她嗓子差,不会唱也不会演,老师只好让她学打鼓。后来学校以戏曲为主的演奏需要人打京剧锣鼓,她也就顺理成章地上阵。到后来进了第一个乐团,也为因应需要板鼓这种乐器,而转入了打击这一行。邵淑芬认为,为了可以胜任鼓佬一职,要会的东西便多了起来,演员的身段、唱腔等都必须熟知。也因由对京剧打击乐的涉猎,她也从此钻研打击,不仅在台湾、到中国大陆各地拜师学艺,还兼学西洋打击:「这符合自己的个性:不务正业!」殊不知这不务正业的结果,反而成为她傲人的专业。
从不务正业到副业变专业
当初在专科五年的音乐训练后,对音乐依然执著的邵淑芬居然转念了中文系。对此,她认为中文是很基本的素养,念中文的目的并不是要让自己会写文章或写诗词,而是自己喜欢古文,喜欢经书、哲学类书的涉猎。另一方面,学了国乐,若能再有中文的修养,将会对自己的专业有更大的辅助。
「学了国乐后,会连带著喜欢所有传统的事物!」她说。除了一偿宿愿学了古琴外,从玩玉、钗子、耳环、镯子等开始了骨董的探索:「既然学的是明朝、宋朝、甚至更早时期的音乐,我没有理由不知道那个时代有什么东西。」基于对古物与音乐的热爱,邵淑芬与同事合开了一家店,不仅教乐器,也做骨董买卖。而能一路经营石雕、骨董家具到如今的茶具,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完全都是因为我先生啊!」原来身旁低调忙碌的先生,更是幕后的高手!
崇尚古代文人生活的艺术雅致
做骨董生意事实上有好几个「险」:在学习的过程中,「缴学费」是必经的过程,必须花时间自己玩赏,培养鉴赏能力。而价格不斐的古物,在保存中也时常让人担心,像在九二一地震发生当下,眼看著高达两米的沉重石雕前后摇晃,却无能为力,因为过去扶它,也许会发生危险,但不去,随时都有倒下的可能,只好在一旁瞪眼祈祷。但这个行业却让邵淑芬「玩」得津津有味:「如果不是对这个行业有兴趣,不可能为了找东西踏遍各地,更不可能拓宽眼界。所认识的只能局限于从事表演艺术的人。」
现在骨董店转型为茶具设计和销售,她也顺势乐得继续学茶:「专注音乐是必然的,但是音乐所需要的养分是很多的,如果只局限在音乐上,那是吸收不到其他的养分的!」艺术就是要让生活更缤纷,在演奏技巧到位后,所需要认识的便是文化的层面了。她觉得「在接受这么多薰陶后,所演奏出的音乐,自会有文化的影子在其中。」她崇尚古代文人的雅致,将艺术生活化。认为学表演的人不该只封闭在舞台上,下了舞台的生活也应该充满著文化的气息。「如果妳的智力与能力都足够的话,是不能够在单方面就可以自我满足的!」她说。学气功、学太极导引、学彩带舞、学平剧武功、学日文……秉持这样的信念,邵淑芬悠游在多采多姿的学习中。但是她的活动完全都是这么的「古色古香」吗?喔不,从二十年前就很喜欢科技的她,上网打电动可是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乐」「茶」结合,推广艺术之美
「玩物尚置」是他们俏皮又幽默的店名,暗示了对生活认真的态度,也是对「玩物丧志」的反讽。是「乐人」也是「茶人」,如今邵淑芬尝试将擅长的茶与乐相互结合,不仅自娱,也推广至他人,甚至带到国外。把音乐演奏加上泡茶、奉茶的程序统整为一场表演,在透过表演传统音乐的同时,也将传统的茶具、茶艺及茶本身的美介绍给更多人。不管演出的曲目和茶有没有直接关联,喝茶与欣赏音乐的氛围都是一致的。
先生做设计和生产,太太负责通路和行销;一个感性,一个理性。在舞台上「大鸣大放」的邵淑芬,却不眷恋舞台,更不安於单一角色的扮演。在人生道路上要选什么作为终极的目标呢?答案恐怕是「选我喜欢做的事」吧!
「多工」艺术家Q&A
艺术家的多重身分路径?
演奏家-骨董商-茶具经营
最喜欢的工作角色?
好为人师(邵淑芬笑说:老师做太久了,养成坏习惯!)
将来还想做什么工作?
开个小店专门卖「香」的东西!花是香的,可以有香皂、香水;吃是香的,可以卖八角、胡椒等。
改善生活品质的要诀?
心生向往、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