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
二月十一日清晨,云门八里排练场因电线走火引燃大火,铁皮屋下多出经典舞作的珍贵资料毁于一旦,令人扼腕痛惜。然而,一把火也再度提醒了我们许多早已存在的问题:政府长期对文化发展的轻视与边缘化、台湾表演团队永续发展资源的缺乏、演出资料的保存典藏等等。本刊从这一期开始,将针对上述问题深入探讨,陆续呈现,期待让大家更了解台湾表演艺术发展的困境。
舞蹈是一门身体在空间与时间轴展演的综合艺术,迷人动态转瞬即逝,这使得舞蹈重建乃至舞蹈文献保存与运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是重现舞蹈艺术原貌,二是丰富作品意义与价值。而对历史悠久的舞团来说,舞蹈文献保存的迫切性与困难度又特别高。本文即以超过三十岁的云门舞集与新古典舞团为例,了解舞团在保存史料上的实况与困难。
那些舞蹈史料,不是烧了,化成灰了,就是发霉了,褪色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珍贵的设计手稿、制作纪录,在八里排练场灰飞烟灭,在舞蹈家的收藏小房间内发潮泛黄,渐渐不见天日,无人知晓。
舞蹈是一门身体在空间与时间轴展演的综合艺术,迷人动态转瞬即逝,不仅没有恒久的实体,不同的舞者、表演状态、观众、场地、空气氛围,也造就不同的演出形貌。此种「虚拟性」,使得舞蹈重建乃至舞蹈文献保存与运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是重现舞蹈艺术原貌,二是丰富作品意义与价值。
对于历史悠久的舞团来说,舞蹈文献保存的迫切性与困难度又特别高。下面以三十五岁的云门舞集和三十二岁的新古典舞团为例,谈谈保存的架构方向、现行方式与所遇到的困难。
云门文献室,以十年四阶段规画收藏
云门舞集设有文献室,员工三人,负责文献的收藏与运用,运用包含文献的展览、出版、授权、学术研究等,本文将把重点摆在收藏。文献有如艺品,分门别类及说明可让人们了解作品是如何做出来的、舞台上的各种事物、设计理念是什么,其意义对不同时期观众又是不同的。云门文献室在主任陈品秀的主持下,自二○○三起,进行为期十年的四阶段作业:一是盘点、建档、储存规划,二是检索文献电子化,三是文献外展规划,四是开放馆藏之终极目标。
在分类建档部分,舞蹈文献依主题分类可分艺术家(人)、活动(事)、舞作(物),再依媒材内容分成影像、声音、图像、文字之类别。文献归档建档原则是因事制宜,而非图书馆分类。而文献室与技术、行销、行政等各部门密切相关,形成相互支援的活络循环。
舞蹈重现包含了保存影像记录及舞作档案。前者透过现场录影和排练指导的笔记、脑袋、身体记忆共同构成,录影是首要任务。舞作档案有灯光图、服装设计图、舞台设计图、舞台模型、音乐版本、Cue表、衣料、道具……等与节目制作相关的各式物件,这次在八里排练场损失惨重的即是此部分,例如《风影》和《水月》的服装、《九歌》与《白蛇传》的道具,九○年代之前的音乐盘带,及各种设计图稿和排练录影带等。
排练场大火后,从头盘点重建收藏
储存舞作档案的困难性则与储藏条件和技术有关,储藏条件一为人力和人才,人力关乎经费。陈品秀认为,文献人才需要对舞团和舞作有一定了解,对博物馆图书馆的馆藏处理方式有所涉猎,及拥有行政组织能力。条件之二为空间,空间涵盖了场地大小及储藏技术。云门的文献储存空间分成三个区块,文宣海报影像存放于复兴北路办公室,小道具与服装在八里排练场,大型道具和布景储存在租赁的货柜仓库(如《水月》的地板)。储存技术像是影带保存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线控制(防紫外线)。而数位化的工程更是浩大,照片经由扫描、色彩校正、修片、输出调整而储存电脑即可,然影音载体的变化日新月异,过去的磁带易掉磁粉,音乐盘带及录影带的转档费用甚贵,转时还有断裂的危险,而剪接储存需要高阶录音设备或数位摄影机器读片转档,花钱费功。
云门文献室从重要舞作著手,例如得到奖项荣誉的、耳熟能详的、编舞家重视的舞作,先建档储存文宣及影带,出版年度报告,及放置于网路上。从二○○六年起,云门与交大资讯图书馆合作,申请国科会内容数位化典藏计划,由云门提供素材,交大提供人员、数位技术、资料库、网路等资源设备,目前已将至少二十支舞作完成上线,三份数位典藏资料分别由云门、交大、国科会保管。
八里排练场烧毁重要文献后,目前最要紧工作又回到了盘点,清查火场还剩下什么,例如道具中的金属制品、铁制品都还在,像是《九歌》中的脚踏车,《红楼梦》里经防火涂料处理的粉红花瓣也还在。清查文献后建立专门档案,从照片史料、相关人物记忆来重建文献。对于这段历史的灾后记录和报导诠释也相当重要。此外在新场地该如何存放及备份舞蹈文献,都是当务之急。
新古典舞团,用四、五台电脑运作和存放舞蹈史料
新古典舞团创立三十多年,而艺术总监刘凤学创作已逾半世纪。在她家的一个小房间内,堆满各种手稿、讲义、论文、影音资料,房内的除湿机长年开著,然她发现,由于房间紧邻浴室,墙壁开始潮湿,许多资料都已经发霉,她非常不舍又天人交战:「我常想等我不创作了,就来整理这些历史资料……」可她创作不懈,去年才推出第122号作品,实在缺乏时间、体力、和经费来归整这些宝贵资料。
目前保存舞蹈史料的空间,刘凤学家中存放著材料丰富、历史意义珍贵的唐乐舞、儒家舞、及原住民舞蹈资料,另个从前的家、新生南路排练室摆放一部分史料,现址红树林剧场也存放一部分。负责执行保存任务的人员,单靠一两个平时就要负责舞团事务和公关宣传的行政人员是不够的,所以舞团舞者会利用空闲,合力建档,例如将服装的样式、数量输入电脑,衣服拍照存档以明了其颜色和布料。
新古典舞团用四、五台电脑运作和存放舞蹈史料。以电脑检索架构而言,分成新古典表演艺术基金会与新古典舞团两路资料,前者包括舞蹈文化人类学和新古典用功日等文字、照片、影音资料;后者先以年份归档,同一年度里,再以专案形式区分,各专案如剧院公演舞码、海外巡演国家、校园巡回,专案中再分节目制作档案和文宣品等类型。
在保存实务上,可分节目制作档案与海报、简报、照片等文宣品两大史料类型,不同类型有著相应的储存方式,同时也遇到因应媒材所生的保存困难点。在技术层面,纸张类文宣品的储存似乎较为容易——除开一堆历史久远的、累积繁厚的、储藏在刘凤学小房间内无力整理的文史以外。刘凤学认为:「最保险的保存方式,是电脑存档和文献储存两者并行。」数位存档仍有其风险,操作失误及科技和载体的日新月异都隐含不确定性,然纸本文字却恒久存在。新古典舞团用透明塑胶将纸本裱褙起来以保存长远,另将其扫描进电脑作数位存档,目前,已将民国七十九年至今的文宣档案和研究文献通通数位化。「像唐乐舞的文字谱、乐谱、舞谱,再不整理会变成废纸。」刘凤学说。
道具服装缺空间储存,舞码动作靠拉邦舞谱
节目制作档案种类繁多,大型者如道具布景,「因为太重,从前的都扔掉了,直到这两年才留下来。像《曹丕与甄宓》有帝王图的金属帘子,会让天花板垮下去,也只能丢掉。」刘凤学相当惋惜。服装方面,民国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服装早因空间不足而扔掉,其后则选择性保存,并靠团员协助电脑建档。有些珍贵服饰所花的保存功夫令人难以想见,例如唐乐舞的「头发」,需要定期清洗烘乾,不然会坏掉。
最近有位艺术家,愿意出借郊区的私人空间,新古典舞团近期的道具服装才将有好好安放的场地。
制作档案里诸多舞台、灯光等各环节的设计图,部分在设计师手上,部分归到卷宗,尚未电脑建档。技术上发生困难者出在影音史料,例如五○年代第一代录影机所录下的带子,因已无当时机器,无法转拷至光碟载体,新古典找了两年,才找到第二代录影机,可将影带转成DVD。还有盘式录音带,也希望公家单位、学校或私人录音室提供机器将带子转成碟片。照片和幻灯片陆续整理,此番归档又需要对舞团历史较为熟悉的人才能准确分类图像。
将舞蹈动作变成文献的符号记录,是拉邦舞谱的主要概念,也是新古典舞团一直努力的方向。新古典培植舞者撰写拉邦舞谱的能力,这还须具备节拍掌握等音乐素养。从早期的手写到现在的电脑输入,拉邦舞谱可记录舞蹈的举手投足等动作、四肢伸展程度、力度轻重;此外还可分析动作,如用符号解析施力时的动作质量(quality),及归纳舞蹈时的情绪面。舞谱对研究古代舞蹈特别有帮助,刘凤学举例,像唐乐舞是文字谱,一个「蹲」的古字,先依唐代文化背景了解其动作指涉,变成脉络相连的现代动作和文字,再来将其转为拉邦舞谱,依此发展动作和训练舞者,最后成为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再录制成影带保存——如此才完成一个循环。「DVD仅是二度空间,舞谱更好,能记录三度空间。」刘凤学表示。影音录制加上拉邦舞谱,双管齐下,是新古典舞团目前主要采用的舞蹈记录方式。
保存需经费人力,期待公资源挹注
总结以上舞蹈文献保存的困难,有经费与人力人才层面,有科技技术及数位化层面,有存放场地空间及储藏条件层面。旷日费时费钱费功对于一向自食其力、资源不足的舞团来说,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仅能从近期的、重要的、珍贵的舞作缓缓施力,在创作与维生以外,花功夫一点一滴做著急速消失的身体文化史料保存。是要拿舞团的时间追流逝的时间吗?还是能有更多的公家资源挹注?希望云门之火唤起更多的关注讨论和实质资源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