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艺黑白》其实不是我的著作,而是受访钢琴家的作品;我只是一个兴奋又感动的见证者,把所见所闻的诸多故事记录下来,让那些话语能够由声音变成文字,留下原本该消失的美妙片刻—从台北、波士顿、纽约、巴黎、波尔多、维也纳、伦敦、莫斯科、马德里、汉诺威、慕尼黑、柏林、汉堡、科隆、香港的餐厅、咖啡馆、琴房、教室、旅馆房间和钢琴家客厅,到每一位爱书人、爱乐人的手上……。
──焦元溥自序
沉甸甸的书,分成上下两册,翻开内文,字字句句都是钢琴家舞台下的精采呈现。五十五位钢琴家,五年的访谈。在厚重的书中仿佛看到焦元溥诚恳的眼神与仆仆风尘。笔下的纪录的是一份感动,而这份感动,为的只是对音乐的执著与热情。
为解版本比较的疑惑,展开马拉松式的访谈
从十五岁便开始发表乐评、分析作品、撰写演奏解析,到今天这本著作的产生,焦元溥一路走来其实是自然的。开始做访谈,是为了解决多年来做版本比较下所产生的疑问。许多著名钢琴家在诠释上的极大差异让他感到相当疑惑,纵使有些地方可以归纳出它们的逻辑,但也不全尽然。例如有很多俄国钢琴家弹奏浦罗柯菲夫《第七号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时,速度显然慢了很多。后来虽然发现他们全都是同一个人的学生,但仍旧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在最后询问之下才知道这一派在此段的理解是作曲家以七拍子的写法讽刺史达林不流利的俄语所致。另外还有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是否真在第一届柴科夫斯基大赛上给参赛者满分及零分?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是否真在萧邦大赛中搞怪?这些疑问并不能在聆听演奏中得到,而幸得焦元溥在老一辈钢琴家有生之年询问,透过当事人的讲述,这些珍贵的真相及「历史悬案」便得以被记录下来以供参考。
访问之前的连络过程是相当不易的,尤其以焦元溥外表年轻的形象,常让对方相对地降低意愿或者尊重的态度。也曾经被经纪公司百般的「资格审核」,在要求出示证明、访问过的作品,甚至大学学历等等令人费解的资料往返后,已过了一个月的时间。还有书信联络了半年都不曾有过回音,更不用说直接被拒绝的。但在访谈过程中所谈论的话题及提问的深度,常使得钢琴家们改观,并且认为焦元溥做的,是他们所经历过最好的访问之一。在钢琴家们的回应下,经纪公司竟转而主动询问他是否愿意访问旗下更多的钢琴家……。这不仅显示了焦元溥认真的态度与不屈精神,更以他专业上的能力赢得赞赏。
语言障碍状况多,约访守候家常便饭
在访问中,语言及反应都是很重要的,钢琴家们有重腔调与怪口音的早已不足为奇,焦元溥还曾经遇过以义大利文的速度加上法国腔的英文讲话的,而且曲名若为法文变讲法文,义大利文便讲义文,让即使拥有良好语言天赋的他几乎应接不暇。更有钢琴家与翻译提到趣事不断笑场,在翻译未及后又是一顿笑,让整个采访过程辛苦万分。最特别的是,他不仅一次遇到钢琴家说:「我不知道怎么讲,但可以弹给你听。」对此,用功的焦元溥早已做了准备,预设明确的问题来接续,让答案更清楚明了。而访谈中遇过最有趣的,是位老俄国钢琴家从五十几岁才开始有机会学习英文,看焦元溥访问过这么多钢琴家名单,便频频询问其他钢琴家们受访时所用的语言是什么,当听到用英文时便非常惊讶,直到焦元溥回答身旁有助理帮忙翻译时才放下心来。原来在钢琴演奏上不让须眉的她,居然也怕英文程度比不过别人!
那么多约访,有没有被放过鸽子呢?当然有!他曾经与一位八十多岁的钢琴家约在巴黎一个火车站见面,但等了两个小时,对方都没有出现。尝试打电话、手机都没有办法连络得到。更有约八点访问,他七点五十九分在旅馆大厅打电话确认,对方说一会儿就下来,但这一等就是四十五分钟。而答应受访,但最后没有约成功的例子自然也是有。善良的他,在等待期间除了不断的紧张与焦虑之外,还担心对方是不是安全,或者是没有把对方认出来。而万全的准备之中,焦元溥总是非常注意时间,若约在钢琴家家里便早到半小时到达,在外面等到最后一秒刚好按门铃;约在外面时,他也会提早二十分钟。而与这些钢琴家大都迟到,只有一个人早到一分钟,那就是纪辛(Yevgeny Kissin)!
提错问题出糗,谨诫务必做好功课
印象的糗事呢?他记得曾经访过一位只有二十多岁的钢琴家,便轻忽了做功课,在发现问钢琴学派教法中从不提他唯一的老师时,便好奇询问,但年轻钢琴家居然回答不想谈论任何跟自己老师有关的事情。焦元溥事后才知道原来他的老师因丑闻进了监牢!造成了难堪的伤害,焦元溥也赶忙写信道歉。但这件事情给也了他很大教训:不管做任何访问都不能轻视了仔细做功课的重要性!
密密麻麻并以颜色标示的笔记中,翔实记载著焦元溥认真的脚步,但对于访问钢琴家的启发,他却谦虚地认为「没有他们的天分,至少可以达到与他们类似的努力与态度」。本子中也充满了忘年的情感和的信任,因为可以写的,已经与我们分享,而不能说的,早已深藏自己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