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犹太作曲家葛里霍夫所作、曾获葛莱美奖的歌剧《泪之泉》,去年十一月由德国「达姆市国家剧院」搬上欧陆舞台,并由该剧院舞蹈总监、台湾旅德编舞家林美虹执导,以创新的舞蹈剧场形式,紧密结合舞者、歌者、舞台、灯光,环环相扣、匠心独具。
驻美作曲家欧斯瓦多.葛里霍夫(Osvaldo Golijov)所作的首部歌剧《泪之泉》Ainadamar(本刊前译《眼泪之泉》),于二○○三年在波士顿「檀格坞音乐节」(Tanglewood Festival)首演。此剧在美国一举成名,拿下葛莱美奖的最佳当代作曲及最佳歌剧录音两项大奖,且歌剧CD还破天荒地名列销售排行榜第一名,轰动一时!《泪之泉》迅速地风靡欧陆,德国「达姆市国家剧院」舞蹈剧场之艺术总监林美虹(注1),以歌剧融合舞蹈剧场形式重新诠释此剧,广获媒体报导,在欧陆掀起一阵旋风!
从戏剧女伶缅怀西班牙诗人罗卡说起
葛里霍夫出生于一九六○年,是成长于阿根廷的东欧犹太人,父亲为俄罗斯医生,母亲是罗马尼亚的钢琴教师。葛氏从小即耳濡目染古典乐,其曲风融合犹太、探戈、拉丁、中东、吉普赛等多种元素。他先后获得麦克阿瑟、葛莱美等音乐大奖,且经常为「圣.劳伦斯旋乐四重奏St Lawrence String Quartet」及「克罗诺斯四重奏Kronos Quartet」等作曲,也曾与马友友的「丝路合奏团」合作,迄今不断受邀各大交响乐团作曲,是乐界的闪耀巨星!
《泪之泉》是达姆市国家剧院的大型制作,台上的表演者加上交响乐团超过两百位艺术家,幕后参与者更不计其数。此剧于二○○七年十一月首演,演出已安排至二○○八年底。《泪之泉》内容叙述一九三六年西班牙内战,诗人兼作家罗卡(Federico Garcia Lorca)(注2)在喷泉旁被处刑,其挚友也是戏剧名伶熙尔谷(Margarita Xirgu)藉缅怀罗卡为她所写之剧作《玛莉安娜.毕纳达》Mariana Pineda,回溯当年的悲剧且在临终前将此剧传承其爱徒努莉亚(Nuria)。
《泪之泉》的舞台由林美虹的老搭档古路伯(Thomas Gruber)设计,右侧有一座巨墙;象征阻挡自由与忏悔之哭墙(注3),左边是喇叭形的流水斜坡;意指罗卡被枪杀的喷泉,中央地板则是典型阿拉伯式的马赛克图形。一开始,黑幕降至腰下,舞者仅以脚的动作快速横跨舞台;暗喻著罗卡作品《血婚》(注4)里男女主角被追杀的紧迫狂奔。当黑幕升起,整片大红幕刷落舞台,斜坡上映照著血水成河之景象。背幕悬空的白衣歌者,以清亮的歌声诠释祭坛贞女,与上方令人惊悚的上吊绳索产生鲜明的对比,台上西班牙居民前仆后继的来回抵御逃窜。这是首幕女主角熙尔谷回顾她四十年前首演《玛莉安娜.毕纳达》剧作的情景,并对她的学生努莉亚回述当年与罗卡在马德里酒吧的邂逅。
演绎罗卡童年梦想与不幸命运
接著,罗卡由贞女们拥至斜坡前并褪去西装,舞台转换成罗卡幼时眺望窗外革命女英雄毕纳达之雕像,她是罗卡心目中的自由之母,象征著爱与牺牲,毕纳达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铸下深远印记,罗卡以她创写剧作并步入和她同样的命运。台上穿著白色内衣裤的舞者们演译著罗卡童年的梦想与告白,如同雕像对他的呼唤:「我的眼晴是你深夜的繁星」。在熙尔谷想像罗卡遭受逮捕的景象时,巨墙尽头出现发号施令的法西斯狼头阿隆佐(Luiz Alonso),高亢地唱出:「放弃他,上帝,那个自鸣得意的人」。特聘的佛朗明哥声乐家阿迪利塔(Ardillita),以响彻云霄的的歌声,震撼全场观众!
第二幕是熙尔谷对努莉亚讲述她无法说服罗卡去古巴的终生悔恨,舞台转换为哈瓦那(Havana)充满阳光的美丽沙滩与居民热情的歌舞,舞者穿著鲜亮的橘色服装,绽放肢体的调情嬉戏,刹那间威吓强势的军队出现在舞台与背幕空中,哈瓦那如天堂般地交织著陷入地狱的西班牙,制裁狼人再度现身。此时,歌者们身著黑服,直列式地倚著斜坡,手持面目憎恶的面具,像鬼魂般预告罗卡的死亡。而舞者们双手高举大衣,俨然一具具无头的行尸游魂,在剥去衣物后成为即将被处刑的惊恐民众。混乱中一男赤身倒立,此景影射罗卡受到惨绝人寰的处刑(注5),灯暗,令人惊心动魄的枪声巨响。
第三幕叙述熙尔谷在生命最终,仍念兹在兹地勉励努莉亚传播罗卡的剧作。两位主角的对唱,映照著幻化成黑翅天使的罗卡魂魄,迎接穿硬鞋与黑蓬裙的垂死熙尔谷,令人动容的双人舞表现两位艺术家的心灵契合、相知相惜。偌大黑桌似棺木般由舞者抬进舞台中央,熙尔谷像游魂般地在桌上缓缓前进,舞者坐在两旁举行葬礼仪式的最后悼唁。
林美虹调度细致紧密,展现大师风范
编导林美虹虽以编舞家出身,但却以熟稔技巧将歌者、舞者、合唱团、临时演员与舞台、灯光、音乐等做极为紧密的融合,且环环相扣、匠心独具。每个场景、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包括演员及歌者的动作也训练有素。她在戏剧与编舞中给予极大想像空间,动作并不完全照本宣科,舞蹈也不再成为歌剧的附庸或文本的注解,而是情境与想像的延伸!
《泪之泉》虽是林美虹所导的第七部歌剧,却已有大师级的手法与气势!她突破传统歌剧形式赋予《泪之泉》全新风格,受欧洲媒体佳评如潮!德国《法兰克福报》评论:「整出剧在其歌唱的情节中,借由精心琢磨的舞姿、令人惊叹的抬举身形及叙述性的动作,产生了多面性的灵活诠释与强烈之对比」。《缅因回声报》更高度推崇此作:「林美虹的编舞是大师型的,一种出于悲伤、热情、爱与恐惧之现存撼动,稠密氛围的表达和同时精练言语之诠释」。此作更奠定林美虹在欧洲艺坛的知名度,来自各地邀约不断,期待台湾观众来日能有机会观赏到此精采剧作!
注
1. 请参阅本刊第182期50-53页,周倩漪〈她的创作风景,因感动而无边—林美虹〉
2. 罗卡(1898-1936) 出生西班牙的格兰纳达,是二十世纪西班牙最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在他短暂的生涯中,共创作十几出剧本、九本诗集和几卷演讲、书信集。西班牙共和国时期,由于民主与开放气氛使罗卡创作达到黄金时期,一九二七年出版《歌谣集》以诗词歌咏玩具。同年,由达利设计舞台、服装的《玛莉安娜.毕纳达》首演,让他声名大噪。并成功创作了诗剧三部曲《血婚》、《叶玛》、《伯那达‧阿尔巴之屋》,多数表现社会、家庭暴力,且对深受压迫的安达鲁西亚妇女表现极大同情。
3. 哭墙位于耶路撒冷的旧城区,原文为西墙(West Wall),这片古老的城墙,是二千年前希律王重修所罗门王圣殿(第一圣殿)院落的西墙。后来更成为各地犹太人哭诉自己民族悲哀命运的地方,因此也被命名为哭墙(Wailing Wall)。
4. 《血婚》Bodas de Sangre是罗卡1933年所创之剧作,描写一位将婚女子和有妇之夫发生不伦恋情,两人在婚礼当天私奔,而愤恨的新郎随后追杀并与情夫双双死于对方刀刃,徒留悲痛欲绝的寡妇新娘。
5. 罗卡因笔伐政权加上同性恋身分,于喷泉旁遭受子弹射入肛门之非人性处刑。但这仅是开端,在1936至1939年内,共有两千多人在格兰纳达被谋杀。
相关网站
葛里霍夫网站:www.osvaldogolijov.com。
德国达姆市国家剧院网站:www.staatstheater-darmstadt.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