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明星歌手、也没有特级乐团,但一样能制作出高水准歌剧,成为拜鲁特音乐节外的另一个「歌剧圣地」——葛兰邦歌剧节,是如何营造出乐迷心中的崇高地位呢?资深歌剧迷杨世彭教授,在六度拜访拜鲁特音乐节之后首度造访葛兰邦,也为其优雅气氛所陶醉,且听他娓娓道来这个歌剧节的有趣故事与魅力所在。
去夏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二日间,内子与我访问了英国著名的葛兰邦歌剧节(Glyndebourne Festival Opera),看了韩德尔的冷门歌剧《罗德琳达》Rodelinda,以及比才的热门戏《卡门》Carmen 。
早在一九六四年就听到葛兰邦的大名了。那时我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博士,选了戏剧系资深教授米契尔博士(Dr. Ronald Mitchell) 的「Lyric Theatre」的课,中文或可译作「乐韵剧场」,讲述歌剧、轻歌剧、音乐剧等等以歌唱为主的剧型与演出。这是戏剧系的热门课,米契尔博士的课与音乐系的歌剧课大不相同,他著重演出,常常叙述著名歌剧院的制作特点,葛兰邦就是他举出的例子。
老先生跑遍举世闻名的歌剧院,却特别钟爱华格纳创办的德国「拜罗伊特乐剧节」(Wagner’s Bayreuth Festival,台湾译作「拜鲁特歌剧节」),及英国的葛兰邦歌剧节。他说拜罗伊特水准最高,票也最难买,但葛兰邦的气氛最好,水准也高,而那儿的花园一定要逛,野餐更是非吃不可。四十年来,我自一九九五年起连去拜罗伊特六次,却要等到去年夏天才初访葛兰邦,大概是缘分不够吧。
英国富豪的歌剧田庄梦
葛兰邦的源起与其他一流歌剧院大不相同,这是一位英国富豪在他乡下田庄上自建的剧场,用意是在一个无人干扰的环境里经过长时间的排练,制作一些水准至高的歌剧。他在七十年前歌剧节开幕时的豪语,迄今还是葛兰邦的制作原则:「不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层次,而是任何地方能做到的最高水准」。
这位富豪名叫约翰.克利斯迪(John Christie),是伊顿公学、牛津大学培养的精英人物,喜爱音乐、文学、艺术,早年就到拜罗伊特、萨尔兹堡、慕尼黑国家歌剧院等等举世闻名的歌剧院、音乐节浸淫演艺。他四十八岁时,原本打定主意独身到底,但却偶然地认识一位女高音Audrey Mildmay,惊艳之后坠入情网,很快就结了婚。他们的蜜月旅行是去歌剧圣地拜罗伊特,共同体验华格纳乐剧圣殿的传统与气氛后,决定在他们的乡下田庄建起一座同样异乎寻常的剧场。
克利斯迪的田庄在英国东南部东萨塞克斯郡鲁伊斯镇 (Lewes,East Sussex),邻近海边的避暑名城布莱顿 (Brighton),离伦敦大约两小时的车程。由于爱好音乐,他庄宅里早就建了一座「风琴厅」,专供举行小型音乐会。他的本意是将「风琴厅」扩展成小剧场,但他的新婚妻子劝道:「你若真想花那么多钱,看在上帝的份上做得像样些吧!」听了爱妻的话,他找了著名的建筑师,另造一个三百个座位的剧场,有个中型乐池,舞台设备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这个剧场后来扩充成五百二十七席,六十年来一直是葛兰邦歌剧节的演出场所。
他从欧洲请来指挥及导演,三人分工合作下,在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推出第一个剧季:两出莫札特歌剧《费加洛的婚礼》及《女人皆如此》,两星期间每剧各演六场。
那些特别从伦敦赶来看戏的诸亲好友及乐评家,本来对这两个演出不抱任何希望,但在看完后却大吃一惊,因为这两出戏虽无明星,却演唱得头头是道;乐队虽非名团,却也演奏得非常精采 ——这绝对是仔细排练的结果,而当时的歌剧界,却是草草排练就见观众的。
不请明星,年轻歌手历练好所在
还有一点令观众赞叹的,就是葛兰邦的演出气氛。三百席、音响绝佳的剧场,正好演出亲切细腻的莫札特作品,而设备齐全的舞台,又能提供与大剧院相似的视觉效果,这整体的演出享受,其实高过伦敦的著名歌剧院。还有,此地的演出与拜罗伊特相同,在下午开始,观众必须盛装出席,每幕之间有很长的休息,供观众好好享受晚餐或野餐,更可在风景如画的广阔草坪及精心整理的花园里游散,这些独特气氛更是伦敦剧院难以比拟的。正因为这些优点及特点,葛兰邦的名气一下就打响了,七十年来盛名不衰。
葛兰邦的特点之一是不请明星,因此成为年轻歌手历练的好地方,从这儿出身后来举世闻名的歌唱家不在少数,尼尔森(Nilsson)、苏莎兰(Sutherland)、帕华洛帝(Pavarotti)、弗蕾妮(Freni)、卡芭叶(Caballé)等都曾在一九五、六○年代在此表演,名指挥若朱里尼(Giulini)、 萧提(Solti)都曾先在这儿工作,然后再为其他英国歌剧院音乐厅服务。上世纪的「歌剧教父」Rudolph Bing 在一九三五年被葛兰邦聘为总经理,一九四九年他跳槽去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不久成为最最著名的歌剧制作人,这些都是圈内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由于不请明星,葛兰邦可以要求歌手长期排练,也在选角上顾到剧本的需要。在这儿担纲的男女主角,相貌身材都与角色相符,一般歌剧院里看到的痴肥女高音及臃肿男高音,在这里几乎绝迹。歌手看起来赏心悦目,演技与唱功并佳,这些今日看了不足为奇的基本要求,在七十年前的英国,倒是料想不到的奇迹。
新建剧场依然保持亲切感
葛兰邦的演出水准也因名导演的加盟而显著提高。曾任英国皇家莎翁剧团及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的彼得‧赫尔(Peter Hall)爵士,一九七○年代就经常为葛兰邦导戏,一九八四年更专任它的艺术总监。赫尔爵士在上述两个顶尖剧团的继承人南恩爵士(Sir Trevor Nunn)) 跟海德纳先生 ( Nicholas Hytner),纵横音乐剧剧坛之余,也忘不了为葛兰邦偶尔导戏。
由于观众越来越多,演出要求也越来越高,葛兰邦的主持人在一九八七年就决定营建一座新剧场,七年后终于在旧剧场的原址出现。这是一个全由特殊砖石木材及少数钢筋建造的结构,虽然增加了四百多个座位,但仍保持当初的亲切感,最后一排的座位居然比老剧场的更靠近舞台六呎。由于剧场内部全为木质,极端悦目外,音响效果还胜过旧剧场。这个剧场在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开幕,离旧剧场开幕刚好是六十整年,开幕剧目也是莫札特的《费加洛的婚礼》,诚为歌剧界的佳话。
文字|杨世彭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戏剧舞蹈系荣休教授,香港话剧团荣休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