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泉生当年为《阉鸡》作的配乐,融合了台湾民谣与管弦乐,演出时极为动人。图为吕泉生2007年时指挥演出留影。(刘振祥 摄 星影雅歌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台湾新剧.复古流行ing/回到1943

民谣入剧乐 曲曲动人心

吕泉生与《阉鸡》的配乐

《阉鸡》是出二幕六场的戏剧。研究会文友对配乐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台湾地方色彩」,以台湾民谣作为戏剧的配乐。就吕泉生自己而言,能为此次公演配乐,是一求之不得的机会。因为他一九四○到四二年在日本东宝声乐队担任歌手期间,曾参加过多出「国民剧」表演,对如何谱写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并不陌生,他也希望有朝一日,能为类似的剧作谱曲,而《阉鸡》的机缘来的正是时候。

《阉鸡》是出二幕六场的戏剧。研究会文友对配乐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台湾地方色彩」,以台湾民谣作为戏剧的配乐。就吕泉生自己而言,能为此次公演配乐,是一求之不得的机会。因为他一九四○到四二年在日本东宝声乐队担任歌手期间,曾参加过多出「国民剧」表演,对如何谱写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并不陌生,他也希望有朝一日,能为类似的剧作谱曲,而《阉鸡》的机缘来的正是时候。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吕泉生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北上,在台北的第一个落脚处就是王井泉家里,顺理成章地成为山水亭众文友中的一员。翌年春天,在山水亭进进出出的文友因看不惯台湾演剧协会(编按)的作风,决议要组成一研究会,自编、自导、自演能彰显台湾人精神的戏剧。而与会众人中,能歌能演,对写曲、指挥都颇感兴趣的吕泉生,被推举为《阉鸡》配乐的不二人选。(注1)

《阉鸡》的配乐方向与使用的台湾民谣

《阉鸡》是出二幕六场的戏剧。研究会文友对配乐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台湾地方色彩」,以台湾民谣作为戏剧的配乐。就吕泉生自己而言,能为此次公演配乐,是一求之不得的机会。因为他一九四○到四二年在日本东宝声乐队担任歌手期间,曾参加过多出「国民剧」表演,对如何谱写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并不陌生,他也希望有朝一日,能为类似的剧作谱曲,而《阉鸡》的机缘来的正是时候。

由于众人对《阉鸡》配乐的方向均有共识,商议之后,决定了民谣采集的主题与范围。只是当时正值「禁鼓乐」时期,街头已不见艺人四处出没的景象,在对台北风土极为熟悉的王井泉带领下,王、吕二人深入大街小巷,拜访乐师,顺利采到〈弄狮〉、〈车鼓〉、〈桃花过渡〉、〈哭调仔〉、〈骑布马〉、〈山伯英台游西湖〉、〈百家春〉、〈采茶歌〉等,约莫八、九首民间音乐,加上从张文环那采到的〈六月田水〉、〈一只鸟仔哮救救〉(注2),从宋非我那听来的〈丢丢铜仔〉,构成本次《阉鸡》配乐的民谣、民乐素材。

《阉鸡》的乐队组成与编制

在《阉鸡》公演海报中,吕泉生的头衔是「作曲指挥」,意谓他必须做两件事:一,采集民谣民乐,并编写成戏剧配乐;二,组织并训练乐队,及在公演现场领导乐队表演。但让吕泉生踌躇的是——要用什么形式的乐队表现才好?在他最初的构想中,希望以其最擅长的合唱队加钢琴伴奏,作为配乐的阵容,但提出讨论时,有人认为这样的编制表现力不足,认为还是管弦乐团演出的效果较好。话一出口,在场者连声附和,吕泉生也只能鼓励自己,朝向谱写更艰巨的管弦乐谱方向前进。

最后乐队的形式决定了:采合唱队与管弦乐队两组队员、分别演出的方式。亦即,合唱队负责在舞台换幕时,以无伴奏方式(a cappella)演唱台湾民谣;管弦乐队则担任开幕序曲的演奏,等到戏剧正式开始后,再适时穿插旋律、衬托气氛,担任配乐的角色。

当时吕泉生利用暇余领导一支业余男声合唱团:「厚生」,只要训练妥当,即可上场,成为本次公演的合唱班底。但管弦乐队没有现成队伍,所幸征员消息发出后,闻风报名的民众颇多,最后不足之数,由吕泉生向市府乐队借来乐手,组成一支约莫二十四、五人的临时队伍,其规模在吕泉生记忆中,大致有:小提琴四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二把、低音大提琴一把、钢琴一架、大小鼓一组、长笛二支、单簧管(竖笛)一支、小号一把、伸缩喇叭一把、法国号一把、低音喇叭一把。(注3)这两支队伍合并起来,称为「厚生音乐会」,在当时《兴南新闻》报导中,总人数共五十余名。(注4)

吕泉生为此次公演付出的辛劳,当时杂志亦有生动记载。他曾在〈排演场杂记〉中,幽了导演和自己一默,说:「喂,导演,不要老是欺负我取笑我胖。我到底要做多少曲子你们才会满意呢?你们是何等奢侈地吃著蝌蚪(按:指音符)的家伙呀!我会瘦掉的啦。」(注5)

《阉鸡》的民谣运用与配乐设计

笔者根据林抟秋剧本(注6)与吕老回忆,试拟《阉鸡》配乐梗概:

(一)闹场乐:吕泉生指挥管弦乐队,演出罗西尼(G. A. Rossini)《威廉泰尔》序曲。本段乃应导演林抟秋的要求增加。(吕泉生口述资料)

(二)开幕序曲:吕泉生指挥管弦乐队,演出吕泉生编作曲牌乐〈百家春〉。(吕泉生口述资料)

(三)第一幕第一场:吕泉生指挥管弦乐队,配合戏剧进行,演出自作背景音乐。(吕泉生口述资料)

(四)舞台第一次旋转换幕:合唱队出场,吕泉生指挥演唱无伴奏台湾民谣〈丢丢铜仔〉。(吕泉生口述资料)

(五)第一幕第二场:吕泉生指挥管弦乐队,配合戏剧进行,演出自作背景音乐。(吕泉生口述资料)开幕时「远处传来的锣鼓声」(迎神大拜拜的游行),〈弄狮〉节奏可点缀在此。(依据吕泉生口述推测)

(六)舞台第二次旋转换幕:(无法得知舞台与配乐关系)

(七)第一幕第三场:吕泉生指挥管弦乐队,配合戏剧进行,演出自作背景音乐(吕泉生口述)。新婚祭祖场景被王昶雄形容为:「饱含哀愁、呜咽声般的曲调徐徐泌入人心」(注7)之配乐应为歌仔戏〈哭调仔〉。(依据吕泉生口述推测)

(八)第二幕第一场:吕泉生指挥管弦乐队,配合戏剧进行,演出吕泉生编作背景音乐。开幕庙会祭典是管弦乐的重头戏,演奏〈弄狮〉、〈骑布马〉、〈山伯英台游西湖〉、〈车鼓〉、〈桃花过渡〉等民乐旋律。(吕泉生口述资料)

(九)舞台第三次旋转换幕:合唱队出场,吕泉生指挥演唱无伴奏台湾民谣〈一只鸟仔哮救救〉。(依据吕泉生口述推测,但是否演唱此曲存疑)

(十)第二幕第二场:吕泉生指挥管弦乐队,配合戏剧进行,演出自作背景音乐。(吕泉生口述资料)

(十一)第二幕第三场:吕泉生指挥管弦乐队,配合戏剧进行,演出自作背景音乐。开头女主角月里在园里切地瓜蔓一景,以单簧管演奏〈采茶歌〉旋律(吕泉生口述资料)。接近全剧尾声时,合唱队出场,演唱无伴奏台湾民谣〈六月田水〉。(林抟秋剧本记载)

九月二日首演结束当晚,因警察上门取缔公开演唱台湾民谣,次日吕泉生只好安排一叫「铭月」(音似)的女孩,代替合唱队上场,演唱日本歌谣,陈清银钢琴伴奏。原管弦乐演出不变。

公演落幕,回响久远——

在《阉鸡》公演落幕的当下,对吕泉生的配乐成绩,有人鼓励说:「作曲家的努力与贡献在此实不容抹灭」,但也招致:「场面的内容表现跟音乐不是那么吻合」的批评。(注8)近十数年来,不少文章谈论《阉鸡》音乐时,受吕泉生一九五五年写的〈我的音乐回想〉一文影响,大抵以一、〈丢丢铜仔〉等台湾民谣演唱时受到现场观众热烈欢迎;二、演出中途停电,民众纷纷打开手电筒照射舞台;和三、首演结束后警察登门取缔演唱台湾民谣三大事件,赞扬《阉鸡》配乐的成就。

然距离公演半世纪之后,吕泉生坐在书房,重新回想这段创作经过,曾幽幽坦言:「这份工作以当时的作曲能力与经验,是超过自己的实力,但只能硬撑苦干。配器方面是未曾作过……。」如若检视吕泉生后来音乐创作的轨迹,《阉鸡》以后,吕泉生再未涉足管弦乐作曲领域,而将创作重心集中在谱写歌曲上,成为著名的歌乐作曲家,音乐家的生命实践,或许不难帮助我们跳过重重文字,直视他个人从音乐角度对这次公演成绩的自我评价。而这段反省的出现,或许能提醒读者,日后可更细致地从「历史」与「音乐」的双向角度,再思考《阉鸡》配乐的成就与意义。

 

编按:「台湾演剧协会」由日本统治阶级成立,是管理剧团、乐团、和审查剧本、演剧指导、取缔的机构,属于推展皇民化运动的「皇民奉公会」外围组织。

 

注:

  1. 由于与1943年版《阉鸡》配乐关系至巨的音乐总谱在公演完后便已丢失,因此实际配乐细节及作谱方式,已无实作可证。而今人对此次《阉鸡》配乐既有的认识,大体根据吕泉生日后撰写的文章与今人对他做的访谈记录。本文叙述《阉鸡》配乐的过程,亦主要根据笔者1997年11月25日与2000年1月8日两天,在洛杉机对吕泉生做的《阉鸡》主题专访。吕泉生接受笔者访问时的年纪分别是82、84岁,年事虽高,精神仍佳,对各种提问皆能侃侃而谈。
  2. 笔者两度访问吕泉生,吕老均答《阉鸡》配乐共演唱三首台湾民谣:〈丢丢铜仔〉、〈六月田水〉和〈一只鸟仔哮救救〉。但阅读吕泉生早期撰写的两篇文章:〈我的音乐回想〉﹝《台北文物》第4卷第2期(1955年8月),页77上半﹞;及〈王老先生(井泉兄)与我〉﹝《台湾文艺》第2卷第9期(1965年10月),页19﹞,均记录《阉鸡》中,共演唱「两个民间流行的歌谣」,即〈丢丢铜仔〉和〈六月田水〉二首,未提到有〈一只鸟仔哮救救〉。而〈一只鸟仔〉登上《阉鸡》配乐之说,经查,最早出现于庄永明1981年发表的作品:〈民族歌谣传薪人──吕泉生的奋鬪人生〉(《音乐生活》第22期(1981年5月),页28-29),惟庄永明该篇材料亦是根据访问吕泉生而来。据史料的可信度比较,〈我的音乐回想〉及〈王老先生(井泉兄)与我〉,分别完稿于《阉鸡》公演后12年、22年,当时吕老正值盛年(39岁、49岁),就人的记性而言,应是离事发时间越近的回忆越清楚可信,因此〈一只鸟仔〉登入《阉鸡》配乐之说,很可能是吕老日后记忆误差所致,尔后又因袭此说。故在此提出存疑。
  3. 本处的乐队编制细目是吕泉生九○年代后期凭记忆算出的,因若干细节无法想起,故总数不及他说的二十四、五人之谱。
  4. 见:《兴南新闻》1943年3月22日学艺版〈文化消息〉。
  5. 见:厚生演剧研究会,〈稽古场の杂音〉,《台湾文学》第3卷第3期(1943),页41。译文转引自:石婉舜,〈一九四三年台湾「厚生演剧研究会」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硕士论文,2002),页55。
  6. 林抟秋原著,林至洁翻译《阉鸡》剧本﹝见:汪其楣选编,《国民文选‧戏剧卷I》(台北:玉山社,2004)﹞,页93-136。
  7. 王昶雄,〈燃え上る热情──“厚生演剧”の公演を观る〉,《兴南新闻》1943年9月13日。译文转引自石婉舜,〈一九四三年台湾「厚生演剧研究会」研究〉,页87。
  8. 参见:石婉舜,〈一九四三年台湾「厚生演剧研究会」研究〉,页69-73。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