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民謠

相關文章 12 篇
  • 「正宗元祖K-POP之夜」現場。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悠遊形式邊緣 穿梭框架內外 二○一九年「門外漢」系列演出

    在「門外漢」系列中,這個詞被重新定義,「門」既是入口也是出口,而在門口迎接觀眾的「門外漢」,全是累積多年功夫、自在穿梭於各種藝術類型與場景的跨界好手。今年的「門外漢」系列由三個編制、風格、表演形式各異的組合輪番上陣。透過傳統與當代音樂、板索里說唱與電影等跨界合作,為觀眾打開通往古今的藝術之門,這些遊走形式邊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為當代韓國表演藝術帶來革新的面貌。

    文字|許景涵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TSO首席指揮瓦格
    TSO精選 TSO Choice

    TSO 美巡行前音樂會 「聽城」 民謠交織 傾聽一座城市的聲音

    暌違廿六年,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在十月底、十一月初再度展開美國巡演之旅。由首席指揮瓦格領軍,並邀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一同在加州沿岸的聖地牙哥及庫帕提諾兩地演出。行前,樂團特別以「聽城」為名,安排一場在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的音樂會,曲目包含了台灣作曲家趙菁文特地為巡演而寫的新作,及德弗乍克與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巧合的是三首樂曲都交織了作曲家家鄉的民謠旋律,讓人分外能感受到故鄉情懷。

    文字|李秋玫、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Unavantaluna樂團連結傳統與現代的樂音,帶領觀眾穿越西西里的時光隧道。
    音樂

    「西西里島的引吭高歌」音樂會 來自民謠的寶庫 聆聽文化的混融

    西西里位於地中海正中央,和義大利本島僅相距兩英里,與北非突尼西亞則不到一百五十公里,自古就受到東方和西方文化洗禮。古希臘、阿拉伯、拜占庭、基督教等多種音樂傳統,在此交織激盪。這次「地中海的珍珠西西里島的引吭高歌」音樂會,將由Unavantaluna樂團帶來屬於西西里島獨特而多元、傳統又現代的美妙樂音。

    文字|黃識芸、國家兩廳院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作曲家李欣芸
    特別企畫 Feature 焦點七

    國人作品/致力「台灣音樂」 樂音傳唱寶島之美

    透過創作才能創造自己的文化,透過樂團的展演,創作才能有展現的舞台。各樂團樂季中展演國人作品,不管是舊作或委創,都可以看到推動「台灣音樂」的方向,透過樂音,展示台灣作曲家的創意與台灣之美。

    文字|謝依庭、臺灣國樂團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饗天開

    演奏民謠 誰說很輕鬆?

    他們演奏的都是魁北克的民謠,在場的每個人都對這些曲子耳熟能詳,除了我以外。他們輕鬆地對我說:「隨興地跟上吧!」這些曲子的和弦還算容易找,但是,節奏可就不輕鬆。我實在搞不定到底在哪要少一拍,還是多半句,每當曲子回到副歌時,我總是會搶拍而出糗。最後終於有人忍不住,半開玩笑地說:「你確定你讀的是『音樂』博士嗎?」

    文字|范德騰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呂泉生當年為《閹雞》作的配樂,融合了台灣民謠與管絃樂,演出時極為動人。圖為呂泉生2007年時指揮演出留影。
    特別企畫 Feature

    民謠入劇樂 曲曲動人心 呂泉生與《閹雞》的配樂

    《閹雞》是齣二幕六場的戲劇。研究會文友對配樂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具有台灣地方色彩」,以台灣民謠作為戲劇的配樂。就呂泉生自己而言,能為此次公演配樂,是一求之不得的機會。因為他一九四○到四二年在日本東寶聲樂隊擔任歌手期間,曾參加過多齣「國民劇」表演,對如何譜寫具有地方色彩的音樂並不陌生,他也希望有朝一日,能為類似的劇作譜曲,而《閹雞》的機緣來的正是時候。

    文字|孫芝君
    第188期 / 2008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承載真實生命力的民謠音樂

    這兩部電影,都描述了已徹底被世界邊緣化的族群,隨著鄉園中族群人數越來越少,文化也面臨著被遺忘的危機。而民謠音樂,正是文化記憶與保存的一種形式。電影中的兩位主角,隨著深入瞭解民謠,都發現他們得要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不能旁觀採訪採集,因為這些民謠,全是跟生活緊緊結合的,也唯有跟他們一起生活,才能真正掌握民謠內在堅而不摧的生命力。

    文字|陳韻琳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 台灣古地圖
    音樂先修班The Beginners’ Class

    台灣之歌 唱出土地與文化! 關於民歌的天才十問

    民歌與民謠有什麼不同? 民歌與流行歌曲有什麼不一樣? 不是台灣人也可以寫台灣民歌嗎? 朗朗上口的〈丟丟咚仔〉、〈娜努灣情歌〉等等民歌,讓我們一唱就充滿了鄉土的記憶與感懷,彷彿與土地與先人有了更深遠的連結。 民歌是如何建構人民共同的文化記憶呢? 讓中華民國國樂學會秘書長鄭翠蘋老師來告訴我們!

    文字|鄭翠蘋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原住民歌手陳建年有金曲獎背書,表現算是搶眼。不過在現有強勢歐美流行樂主導的環境下,對年輕世代的接受度相對受到局限。
    樂響思考

    誰來唱歌謠給台灣年輕人聽? 從芬蘭的民謠復興經驗談起

    抱著以前的經典文化固然好,但畢竟有跟不上時代的盲點,這一代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民謠。在我們期盼新的民謠英雄產生前,也期盼上一代民謠工作者能走出象牙塔,俯看數位唯物時代下人心滿地的荒蕪狼籍,才能在發揮民謠原始癒療人心的功能。

    文字|馬欣
    第120期 / 2002年12月號
  • 「第二十一屆歐洲廣播聯盟民謠與傳統音樂節」,在捷克東部山區古村内舉行。
    捷克

    生活在捷克,一天唱不完 記古村的民謠與傳統音樂節

    唱歌就是那樣自然的事,對著草原就唱,沒有什麼吊嗓子這回事,每個人就是那麼自然地唱!

    文字|鍾適芳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 台灣阿美族歌手迴谷。
    世界民族樂

    散歩到世界叢林 爲2000台北.國際城市藝術節「世界音樂系列」而寫

    在台灣,終於第一次聽見世界的聲音。我們雖落後已久,亦不妨藉這個音樂節,扎實地調音。

    文字|鍾適芳、大大樹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繼伊布拉印飛利在《記憶哈瓦那》專輯中演出後,World Circuit已出版他的個人專輯,製作人依舊是萊庫德。
    另類製作

    迴盪在博物館外的音樂 鍾適芳的大大樹音樂圖像

    製作的態度甚於製作的技巧 鍾適芳非常專注於對待那些 參與錄音、創作和演唱的人 以及那些藝人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字|廖勤、大大樹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