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辉
资深剧场人,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退休教授
-
特别企画 Feature 你所不知道的米雪
关于米雪的才女之外
与米雪有较多接触大概是在《血染情》的排练,彼时我当然不知道,她在歌仔戏的行当身分其实是多重的,个子虽娇小,但是声音嘹亮,可生、可旦、可丑,需要她时,就可以变身成功,气场十足地一鸣惊人,更别说她穿起艳丽华服、抓起麦克风,转瞬就可以化身亮眼秀场主持,流利如滚珠的台词倾泄而出,颠覆她在歌仔戏舞台上已然多样的形象。事实上,她在剧场的职务身分也是多重,能演能编也能导,我一度怀疑她是不是双子、双鱼或是另类特别双拼的星座,竟有如此多重可能性? 用餐时,不管是吃便当或者在餐厅,她都会拿出不锈钢筷子,使用完再悉心擦乾净,没有什么特别的口号,就是老实地在生活里感恩,一如她在排演场内外,仿佛多了几双眼睛和心思,一下子背背自己的台词、唱腔,一下子练练自己的身段走位,一下子盯盯小朋友们的表现,一下子又看看「金太夫人」(注)是否乖乖,除了自己,她对身边的至亲朋友,没少操过心,有时候或许显得「鸡婆杂念」,但我想这就是米雪将人放入心的本色。 当她渴求突破自我时,即放下身段带艺拜师,甚至义无反顾回到校园当学生,说起飞奔于不同校区教室上课的情境,她又变身腼腆小女生,一种努力在当下活出姿态的青春。 注:秀琴的爱犬Baby,年岁已高,众人皆呵护有加。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现象观察5:新作搬演云涌,读剧蔚为风潮
于是,重返「剧作家年代」?
台湾现代剧场以「导演」为创作主体的趋势,近几年随著新生代编剧冒出头、且剧本都能被搬演的现象而有了变化。而今年至少有六、七个剧团或单位,不约而同地举办对外公开并甚至售票的读剧活动,也让人对「读剧」演出形式重新思考。以上种种,是否代表了台湾现代剧场,可能重返「剧作家年代」?
-
纪念大师 In Memoriam
从「表演」出发的编导思维
国修编导与制作的思维,或可视为背后都来自于「表演」,而且是一种「丑的表演」本质,一种「戴上喜闹的哭笑面具、演绎悲伤的生命本质」的表演。其实,从其成立的剧团名称,就已经透露了以「表演」立基的创作思考,换句话说,国修的剧本透过个人表演的想像与实践,具备了在舞台上搬演的灵活性与表演性。
-
艺闻观点 News Review
因应表演艺术特性,大学评鉴应该有弹性
缺乏优秀师资,南部艺术教育前景何在? 由于「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的成立,对南部表演艺 术界及区域发展的高效益是未来可期的;南部表演团体及学界也因卫武营艺术氛围的契机,产生的自觉力量也逐渐在凝聚中。然而事实上,熟悉南部表演艺术生态的 人大概都知道,南部表演艺术市场相当贫瘠,艺术团体的经营困境绝非挹注经费而已,「表演人才与观众养成问题」更必须突破,其中,「专业艺术教育」当然是最 重要的一环。近年来,中山大学、台南大学、树德科技大学纷纷成立表演艺术科系,然而由于现行的大学教育评鉴,学校聘用教师在学历认证资格上的问题,导致戏 剧教育人才贫乏,但真正有能力的老师却无法担任教职;缺乏优秀的师资,南部戏剧教育的前景令人担忧。而另一方面,南部表演艺术的就业市场的缺乏,也导致学 生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令人不禁要问,在南部表演艺术科系成立的同时,是否也注意到师资认证、学生毕业就职等实际问题?
-
艺闻观点 News Review 美国报纸书评版吹熄灯号 转战网路发烧
众声喧哗中的安静思考
2009.4.12 面对金融海啸的重创,靠广告支撑的报业在景气寒冬更是惨澹,而以精英读者为诉求的艺文版面自然首当其冲。二○○八年七月,配合裁员减张政策,《洛杉矶时报》就裁撤书评版;今年四月《华盛顿邮报》也宣布「书世界」纸本版面取消,只保留电子版。在国内,报纸艺文版持续萎缩,《联合报》的「读书人」也于四月底吹熄灯号,相关剧评、艺评、书评几乎在平面媒体上消声匿迹。 报纸的艺评空间式微,网路的艺评部落格、平台却大行其道。网路媒介的众声喧哗,人人都是评论家,人人都有发言权。有人认为网路带动艺文欣赏的风气,乐见越多人写艺评越好;也有人笃信报纸才有扎实内容,部落格并未提升知性讨论的水平,多半只是观后感想和标新立异的意见,不是真正的评论。
-
戏剧
残缺的肉眼.折扣的心灵
可惜的是,在台北的演出,且不论因巡回而减少的场景,上述极美而撩乱的视觉眼见带来的却是表面、制式且空洞的表演,缺乏最重要的心灵感动。台湾观众付出了一流的高票价,欣赏到的却是打折的演出。
-
国际艺识International Vision
如戏之场,就在PQ布拉格
国际剧场设计界的奥林匹克盛会PQ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今年六月中盛大开幕,来自五、六十个国家的参展作品,在布拉格这个本来就很像剧场布景的城市,展现缤纷多彩的创意。台湾团队这次是二度参展,并获得「剧场技术」金奖。与台湾参展团队同赴布拉格的戏剧学者、剧评人王友辉,特为本刊撰文呈现第一手的展场盛况与现象观察。
-
戏剧
在记忆中创造新的暗恋
《桃花源》在原有架构下重新编排的结果,挣脱了集体即兴创作文本更换演员重演时,究竟该「忠于原著」或是「另辟蹊径」的束缚,尤其从赖陶进入武陵开始,明华园百无禁忌的生猛特质被挥洒开来,舞台上的生命能量和节奏技巧彻底颠覆了现代剧场中做作的含蓄。
-
戏剧
多一点歌仔戏味会更好!
创作者将儿童熟悉的现代生活情境与大自然的许多知识以简洁的方式搬上歌仔戏舞台,为儿童歌仔戏创造了题材上新的可能性,其所富涵的教育意义和童趣,则兼具了教育与艺术的功能,也使得这出戏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
-
戏剧
狂欢嘉年华之后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嘉年华式的婚礼场面,在极度高潮的情绪中进入残酷的谋杀,不同于希腊悲剧将惨案移至后台的处理,导演将整个谋杀情境呈现在观众面前,意味著狂欢嘉年华之后的悲凉,终至冷静引导出剧终前Bella与Giuliano相互交叠之关于「爱」的独白。
-
戏剧
商业价值之外
跳跃式的情节发展尽管使得情绪的高潮得以到达,但情感的真实性则不免落空,而剧本中事件堆叠的合理性更是显得釜凿痕重。
-
戏剧
「恶」之必要的联想
《恶了》在脉络清楚的情节线条中,推向荒谬的喜剧情境,演员默剧式的作业员动作更掌握了全剧的节奏。从剧名到演出,透露出极富巧思与相当纯熟的一面,是小剧场中难得的小品。
-
戏剧
临终前的异想世界
如同创作者对演出的期许,《在世界的房间》是轻盈与幽默的,尽管诸多元素的整合仍有待梳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藏有许多停滞的空拍,在小丑出场和逐帽、玩球的段落都有稍嫌缓慢的节奏,全剧空间处理和画面对比的安排上也有些许瑕疵,但整体而言情感是真挚的,意念的传达是明确的。
-
戏剧
在思古中透露现代的弦外之音
整体而言,上半场的演出,也许是编导勾勒传记主生平的努力承载了过多的责任自觉而使得演出稍嫌沉闷,到了下半场,抛却了表述完整生平的包袱反而使得演出轻快起来。尤其江湖卖药的一段,有著极佳的剧场效果,另一方面来说,其笔触轻轻却反而能表现出过往历史中,艺术与现实相互妥协的真相,以及民间艺人强韧生命力的侧写。
-
戏剧
豪华版的《祭特洛伊》
在表演空间的设计上,创作者似乎意图以「大小」、「远近」、「高矮」等等对比呼应其戏剧内涵,以至于城墙内两侧对坐的观众,在遥遥相对间,观看著平台里外和墙垛上下的演员们在表演空间中的移动,戏剧力量不免削弱在空阔的距离之中而难以真正凝聚。
-
戏剧
充满创意的魔镜
在《雪后与魔镜》中,「创意」成为将舞台上的一切变为美好的魔镜,在流畅而富有动感节奏的舞台画面中,找回了游戏与想像的本质。
-
戏剧
如果自由是一种幸福
所有美好的事物以片段呈现的方式堆叠串联在剧场中,而观众,却始终很不自由地在观众席里等待那来自绘本印象的令人心动的共鸣。上半场过去了,叙述仍然在进行,观众只好继续等待下半场,直到董事长误闯达达的家,那一段关于微笑的鱼、关于情感的自由的对白时,角色出现了、关系出现了、情感成真了,才真正让人感觉到自己在看一出「戏」。
-
戏剧
成长的必经之路
绘本中文字虽简洁却深情无限,剧场中挪用文字的叙述方法,将小女孩的心情大量地「说」出来,也将勇敢等抽象的概念「说」出来,而不是运用戏剧表演的移情与感染力来加深观众对於戏剧人物遭遇的感同身受,因而抒情的动人压抑在理性的说教之中,表演文本相对逊色许多。
-
戏剧
如影像般的生与死
演出中运用电视影像播放出如葬礼、老国王鬼魂,乃至于娥菲丽之死等等片段,仿佛一切都是哈姆雷经常携带的小型摄影机所记录的生命片段,更呼应了剧终悲剧造成之后,何瑞修与挪威王子对于哈姆雷悲剧的感叹。
-
戏剧
幽暗心灵的再生
编剧上,刘亮延的语言令人想起已逝导演田启元剧本里文白夹杂、古今共融、尖刻讥讽的文字魅力,只是,《曹七巧》尽管创意同样出自于意念,但其喋喋不休的琐碎赘语更形贴近生活的真实层面,而所搭配包括京剧语言、唱腔和身段的各种风格化肢体表演,以及既东方也西式的服装造型,更产生一种既现代俗艳又古典风情的苍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