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田宏明在《格局N次方》中的独舞。(Laurent Philippe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传统再生.当代日本

金森穰、梅田宏明 芭蕾为底的肢体震撼

金森穰与梅田宏明两人的舞蹈训练背景与创作风格非常不同,但有趣的是、他们的共通点却是古典芭蕾——金森穰具有深厚的古典芭蕾与现代芭蕾基础;梅田宏明则是摄影、嘻哈舞蹈与古典芭蕾。十月两厅院呈现金森穰编舞、无设限舞团(Noism)演出的《妮娜物语》,与梅田宏明编舞/独舞的《碎拍渐境》与《格局N次方》,让观众有了解日本当代舞蹈的机会。

金森穰与梅田宏明两人的舞蹈训练背景与创作风格非常不同,但有趣的是、他们的共通点却是古典芭蕾——金森穰具有深厚的古典芭蕾与现代芭蕾基础;梅田宏明则是摄影、嘻哈舞蹈与古典芭蕾。十月两厅院呈现金森穰编舞、无设限舞团(Noism)演出的《妮娜物语》,与梅田宏明编舞/独舞的《碎拍渐境》与《格局N次方》,让观众有了解日本当代舞蹈的机会。

生活在当代这个欧美文明占优势、西化等同现代化,全球化等同于西化的情境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一辈台湾观众对于美国与欧洲当代艺术并不陌生,反而对于日本这个曾经殖民台湾的国家的当代艺术所知有限。举凡美国的现代舞、后现代舞蹈、欧洲的舞蹈剧场、新舞蹈、肢体剧场与现代芭蕾都曾经由国内外舞蹈教师、舞者引进到台湾。来台演出的欧美舞蹈团体在质与量的方面,都远胜于邻近台湾的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的舞团。其实大多数台湾的舞蹈学生也不太了解日本当代舞蹈,因为学校与舞蹈社的教学主要在传授中国舞蹈、台湾舞蹈与欧美的芭蕾与现代舞。对于日本舞蹈的了解仅局限于日本宫庭雅乐舞及舞踏。大多数台湾人反而是对于日本连续剧、流行歌曲、小说、电玩、漫画、旅游景点与料理较为熟悉。

台湾早期现代舞蹈的启蒙实际上是来自于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发展的现代舞流派,其中石井漠(Ishii Baku)与江口隆哉(Eguchi Takaya)两派影响台湾舞蹈发展颇深。台湾舞蹈先驱蔡瑞月、李彩娥都是留学日本,进入石井漠舞校。江口隆哉一派引进德国「表现舞蹈」(Ausdruckstanz)与韵律体操,影响后来日本与其殖民地小学体操课教授的舞蹈「基本步法」,日后间接地影响并开启台湾舞蹈先驱(例如成长于大陆东北的李天民、刘凤学,台湾的蔡瑞月、李彩娥、李淑芬)的身体律动经验。正因为这个渊源,笔者认为台湾观众在关注欧美舞蹈潮流之外,也应该了解日本当代舞蹈的发展。

欧陆舞风所及,推动日本现代舞蹈

日本的现代舞蹈可以依据其来源与发展历程分为数个派别,其源头可以追溯自日本传统歌舞伎舞蹈、古典芭蕾技巧、德国拉邦/魏格曼一派「表现舞蹈」、美国现代舞与后现代舞蹈。由于德国舞蹈剧场、法国新舞蹈运动及多媒体跨领域创作的崛起,一些日本年轻舞者转而向欧洲学习。此时美国嘻哈文化与舞蹈也进入到日本,激发新一波的舞蹈风潮。由于这类舞蹈的语汇与风格迥异于舞踏、也不同于之前的日本现代舞,加上深受欧美当代剧场舞蹈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因此一些舞蹈观察者或舞评家便以「日本后舞踏舞蹈」或是「日本后现代舞蹈」,概称这个一九八○年代后半出现的日本当代舞蹈现象。

这一波新舞蹈的部分舞蹈家与团体也曾应邀来台演出,例如在台湾现代舞大师林怀民的策划下,新舞台「新舞风」系列曾在二○○一、二○○三与二○○四年分别推出勅使川原三郎(Saburo Teshigawara)与渡乌舞团(Karas),北村明子(Akiko Kitamura)与莲妮.巴索舞团(Leni-Basso),川口隆夫(Takao Kawaguchi)与蠢蛋一族舞团(Bumb Type)的演出。今年两厅院举办的「世界之窗日本系列-日本潮限定」,将向台湾观众介绍两位近年来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的年轻编舞者——金森穰(Jo Kanamori)与梅田宏明(Hiroaki Umeda)。他们两人的舞蹈训练背景与创作风格非常不同,但有趣的是、他们的共通点却是古典芭蕾——金森穰具有深厚的古典芭蕾与现代芭蕾基础;梅田宏明则是摄影、嘻哈舞蹈与古典芭蕾。十月推出的两组舞蹈节目呈现金森穰编舞、无设限舞团(Noism)演出的《妮娜物语》NINA,以及梅田宏明编舞/独舞的《碎拍渐境》While Going to a Condition与《格局N次方》Accumulated Layout,提供观众了解日本当代舞蹈的机会。

金森穰,扎实芭蕾绽放爆发力

金森穰少年时期在日本学习芭蕾,他在一九九二到九四年就读瑞士洛桑的贝嘉舞校,学习古典与现代芭蕾、剧场艺术与舞蹈即兴,并且开始尝试编舞创作。他曾加入尤里.季利安(Jiri Kylian)领导的荷兰舞蹈剧场二团,日后转进里昂歌剧院芭蕾舞团。除了参与舞团演出之外、金森穰亦维持舞蹈创作,作品曾纳入以上两团之舞码。金森穰在二○○一年成为独立编舞者,二○○四年在日本创立无设限舞团并担任艺术总监。

由于金森穰的欧洲舞蹈历练,其作品中依稀可以见到效法欧洲舞蹈名家的痕迹。参考二○○八年四月二日《妮娜物语》现场演出的录影,男舞者操控、撑举如服装模特儿模型一般僵直的女舞者的方式,以及男女舞者间拉扯纠缠的动作设计,叫人不禁联想到季利安《游戏不再》No More Play(1988)舞作中男女舞者间紧张的肉体抗争。舞作中男女舞者倾斜扭转、恣意奔放的群舞编排,则是带有鲜明的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风格。舞团舞者如机器人般精确有力的动作令人印象深刻,赞叹他们扎实的舞蹈技巧、充沛的体能与爆发力。根据金森穰官方网站的资料,《妮娜物语》至少经历三个版本演变,由《妮娜-原型》NINA-prototype(首演2005/8/10)到《妮娜-具体化献祭》NINA-materialize sacrifice (首演2005/11/25)到《妮娜-具体化献祭 黑色诗篇》NINA-materialize sacrifice ver. black (首演2008/11/14)。《妮娜物语》的台湾首演将会呈现何种风貌,著实令人期待。

梅田宏明,声光震慑中的肢体探索

梅田宏明在大学时期学习摄影,在二十岁时决定朝舞蹈发展。兼具嘻哈舞蹈与古典芭蕾训练背景的他,在二○○○年创立「S20舞团」。初期梅田宏明的创作以独舞为主,近年来他开始创作影片、影像装置与群舞作品。由《碎拍渐境》与《格局N次方》的演出录影带可看出,创作者偏好以重复累进的手法串联细微低限与夸大爆发的动作。舞蹈语汇融合变形的芭蕾腿部延展与划圈动作,以及嘻哈舞蹈的popping、locking、gliding、free style。舞作以细部编组与大块拼贴的方式,整合人体部位、服装造型、动作运劲、技巧语汇、灯光影像、音量音高与节奏旋律。局限压缩的舞蹈空间中充斥著粗糙的电子声响与脉冲噪音,繁复渐层的肢体律动在银灰冷调的光影图像中逐渐显影。舞作探索人体、动作、空间与声音中的层次架构,同时挑战观众的耐心、观察力与想像力。梅田宏明创作的动机或许只是想要激发感官刺激、避免舞作传输任何意义,然而这并无法阻止观舞者想像力的连结。光影声波冲击下躁动的独舞身影,是虚无?是自恋?还是虚拟空间中人的异化、孤立与无助?

如同「美国后现代舞蹈」是一个松散的名称,包含不同风格的舞蹈家与团体。「日本后现代舞蹈」或是「日本后舞踏舞蹈」亦是如此。新世代日本舞蹈家与团体(不论是以日本或是以欧洲为基地)未必都同意被贴上「后舞踏」或是「后现代」的标签,但是他们共通的地方在于实验探索的精神。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这些舞蹈艺术家在挑战传统舞蹈语汇之外,更开启了新型的跨领域舞蹈创作。

 

文字|赵玉玲  台湾艺术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副教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