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与作曲家有亲自接触,以及有相同的历史背景,阿胥肯纳吉读谱诠释《第八号交响曲》,充满历史情怀与个人记忆。(Sasha Gusov 摄 2009柏林音乐节 提供)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柏林:柏林音乐节 向萧斯塔可维奇致敬

今年适逢柏林围墙倒塌二十周年,城市里到处都有活动,纪念这个象征冷战结束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为了让历史与音乐融合,今年的柏林音乐节主焦点便是前苏联俄国作曲家萧斯塔可维奇,以呼应围墙倒塌。

今年适逢柏林围墙倒塌二十周年,城市里到处都有活动,纪念这个象征冷战结束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为了让历史与音乐融合,今年的柏林音乐节主焦点便是前苏联俄国作曲家萧斯塔可维奇,以呼应围墙倒塌。

由柏林爱乐基金会与「柏林艺术节中心」(Berliner Festspiele)合办的「2009柏林音乐节」(Musik Fest Berlin 09),于九月三日到廿一日举行,柏林全新的乐季正式起跑。在十九天内,由廿一个国际音乐团体接力演出,包括BBC交响乐团(BBC Symphony Orchestra)、伦敦爱乐管弦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芝加哥交响乐团(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等都受邀演出,加上地主柏林爱乐,乐迷可以一次欣赏马殊(Kurt Masur)、阿胥肯纳吉(Vladimir Ashkenazy)、拉图(Simon Rattle)等人的指挥丰采。除了巨星指挥,音乐节每晚也都有音乐明星让乐迷疯狂,例如女高音Christiane Oelze、男中音Dietrich Henschel、小号手Håkan Hardenberger,对古典乐迷来说堪称梦幻。这个才迈入第五年的音乐节,有政府的充足资金挹注与柏林丰富的音乐资源做后盾,已经站稳脚步,成为各大乐团挑战之地。

音乐节焦点:萧斯塔可维奇

今年适逢柏林围墙倒塌二十周年,城市里到处都有活动,纪念这个象征冷战结束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为了让历史与音乐融合,今年的柏林音乐节主焦点便是前苏联俄国作曲家萧斯塔可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以呼应围墙倒塌。萧斯塔可维奇是前苏联体制内的作曲家,每一个音符都受到高层的注目,一九三六年他的四幕歌剧《慕森斯克郡的马克白夫人》受到史达林批判,从此他的创作生涯便受到共党制约与监视。他的作曲生涯充满争议,被贴上「共党御用作曲家」的标签,但后世慢慢听出他隐藏在音乐里对于人类的怜悯、对政治的暗讽,他不只是一个前苏联体制下的投机作曲家,而是被体制否定、却依然用音符创造出那些悲壮交响诗篇的作曲家。

萧斯塔可维奇逝于一九七五年,当时是冷战高峰,柏林围墙高筑,世界分裂。一九八九年柏林围墙被人民的力量推倒,离柏林爱乐不远处便是当年围墙的历史伤疤遗址,二十年后,来自各国的各大乐团群聚柏林演奏萧斯塔可维奇的作品,用各种不同的诠释表现萧斯塔可维奇谱出的那些篇章。动人音符里,有和平的希望,和解的契机。乐迷们在柏林这个历史场景里倾听萧斯塔可维奇,一定有许多特别的历史感,音乐清楚记录下人类的沧桑,聆听绝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参与历史。

阿胥肯纳吉诠释《第八号交响曲》

音乐节里众多大团与指挥家诠释萧斯塔可维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阿胥肯纳吉与伦敦爱乐管弦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的合作。多次到台湾表演的阿胥肯纳吉,钢琴演奏成就无庸置疑,在指挥领域也广获肯定,跨界姿态优雅自如。在今年的「柏林音乐节」他担任指挥,带领爱乐管弦乐团挑战萧斯塔可维奇的《第八号交响曲》。

阿胥肯纳吉与其他指挥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与萧斯塔可维奇有实际的接触经验。当阿胥肯纳吉还是个莫斯科的年轻音乐学生时,就在几场音乐会上与萧斯塔可维奇短暂碰面。后来,阿胥肯纳吉与朋友在萧斯塔可维奇的家里演奏萧斯塔可维奇的钢琴三重奏作品,萧斯塔可维奇称赞这几位音乐学生的表现「非常、非常好」。虽然称不上熟识,但是两大音乐人几次短暂交会,在阿胥肯纳吉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阿胥肯纳吉最后一次见到萧斯塔可维奇是在伦敦科芬园的剧院,阿胥肯纳吉远远看著舞台上的萧斯塔可维奇,此时,阿胥肯纳吉已经从前苏联投奔到英国,在西方世界里自由弹琴。

因为与作曲家有亲自接触,以及有相同的历史背景,阿胥肯纳吉读谱诠释充满历史情怀与个人记忆,完成于一九四三年的《第八号交响曲》对他来说,不单只是战争交响曲,而是展望和平的未来,悲凄的音符里埋有希望。高龄七十二的阿胥肯纳吉站上指挥台,体力惊人,满满的热情令人动容。他诠释的《第八号交响曲》充满悲悯情怀,对照他自己投奔自由的个人经验,以及作曲家的创作背景,那些音符仿佛特别伤痛,流转出对于自由和平的渴望,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乐迷。

在柏林倾听萧斯塔可维奇,乐迷走过冷战、推倒围墙,这样的历史时空之旅,在音符里完成。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