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蕭斯塔可維奇

相關文章 17 篇
  • 蕭斯塔可維奇《第四、十一號交響曲》
    藝@CD

    欲罷不能的蕭斯塔可維奇

    拉脫維亞籍的指揮尼爾森斯帶著「北美五大」之一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從二○一五年起展開蕭斯塔可維奇一系列交響曲的錄製工程,迄今已憑這系列三次拿下葛萊美獎最佳古典管絃樂演奏獎。尼爾森斯可說是承繼了蕭斯塔可維奇已降的俄國交響樂一脈,透過這兩張尼爾森斯與波士頓的錄音,我們彷彿重新聽到了作曲家內在的自我對話。

    文字|歐頭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羅斯托波維奇大全集》
    藝@CD

    人骨X光片中的音樂傳奇

    在EMI發行的《羅斯托波維奇大全集》中,可以聽到羅斯托波維奇首演蕭斯塔可維奇《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的現場錄音,珍貴之處在於,它是演奏家拿醫院裡面用剩的X光片轉刻偷錄,才能夾帶出蘇聯得以面世的。為了紀念當年「人骨唱片」保留下珍貴音樂歷史記錄的傳奇,EMI刻意在黑膠唱片上面印出X光透視圖,讓我們記得這段歷史。

    文字|郭漢丞、華納音樂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鋼琴家王羽佳
    音樂

    破繭而出 看藝術家如何開啟新生命 NSO「英雄再起」

    年關將至,在歡喜迎新春的時節,NSO也讓樂迷聆賞作曲家創新之時的掙扎與燦爛。在「英雄再起」音樂會中,特邀當紅鋼琴家王羽佳演出巴爾托克人生的第一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下半場則有讓蕭斯塔可維奇作曲生命得以再生的《第五號交響曲》,及NSO本樂季駐團音樂家狄恩的最新歌劇《哈姆雷特》中的歌曲,讓台灣樂迷在該歌劇正式世界首演前得以一聽為快。

    文字|邱映潔、Norbert Kniat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簡文彬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不要自抬身價,也不要妄自菲薄! 專訪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簡文彬

    成立已十九年的國家交響樂團,自八月一日起正式成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的一員,也擁有了法定的地位。面對樂團的新紀元,本刊總編輯盧健英與資深樂評人楊忠衡,在新樂季的一開始,深入專訪這位國家交響樂團成立以來最年輕的音樂總監簡文彬,談樂團的未來與規畫。

    文字|楊忠衡、盧健英、鄭淑瑩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蕭斯塔可維奇系列七—謎樣的永恆》

    蕭斯塔可維奇差一點湮沒於歷史洪流的第四號交響曲,應該是喜歡馬勒的人不可錯過的一首交響曲!蕭斯塔可維奇是蘇聯的天才音樂家,用他的音樂記錄著二十世紀的蘇聯,在這甚少被提及的第四號交響曲中更是多次引用了馬勒的曲調,是蕭斯塔可維奇宣示成為馬勒嫡傳的重要作品。 對於蘇聯一直都感到相當好奇,這個共產制度下首位的天才音樂家,因政治因素所藏起來的第四號交響曲到底在說些什麼?實在很令人期待!

    文字|徐微雅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蕭斯塔可維奇:兩首鋼琴三重奏/柯普蘭:三重奏》
    藝@CD

    流浪者三重奏 濃郁而精準的樂音

    法國頂尖三重奏團流浪者三重奏,之所以在創團時冠上「流浪者」這個名字,即明顯地向舒伯特致敬,而流浪旅人的特質,更是浪國浪漫主義的重要面貌之一。他們的演奏風格濃郁而精準、活力而富歌唱性。聽慣由臨時組成的獨奏家們,彼此在曲子裡競奏的「重口味」之後,聆賞流浪者三重奏較恬淡但卻更能直指音樂核心的演奏,別具一番風味。

    文字|牛棚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張曉雄與鄭淑姬在《秋歌》中的雙人舞,可說是這支舞作中最精采的呈現。
    演出評論 Review

    滿身滄桑情已老

    在本地少有機會看到中年舞者如此充滿魅力的表演,張曉雄始終以拉到頂點的感情反映在他的身體語言上,鄭淑姬更以中年女子在感情表達上特有的纖細感,飽滿其演出的張力,他們的表演似乎都在表達一份哀傷,或者來自音樂的烘托?或者來自編舞家的詮釋?或者更是哀樂中年的他們,對世事已有一番透視?

    文字|王墨林、許斌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 林克昌(左)沒有同年紀的指揮常見的「抽象揮灑」,相反地,確實精準地指示了每一個音符。右為小提琴家麥格杜飛。
    音樂

    林克昌精確美好的一夜

    舞台上,吃力地走向指揮台的林克昌是孱弱的,一上指揮台上,馬上中氣十足、精神百倍,而浸淫於音樂一輩子的智識與品味此時更到達了一個完全融合的境界。他沒有同年紀的指揮常見的「抽象揮灑」,相反地,確實精準地指示了每一個音符,這份對音樂藝術的誠實與專注,其可貴遠勝於一切。

    文字|林芳宜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基頓.克萊曼演奏水準高超,引起全場起立鼓掌的激情場面。這樣等級的偉大藝術家,國際樂壇已經寥寥可數!
    音樂

    總能令人連連驚豔的魔鬼提琴手

    西伯利亞女作曲家奧爾巴赫《聖母悼歌的對話》,係對裴高雷西名作《聖母悼歌》素材做現代透視,克萊曼和中提琴獨奏者尤莉珠娜天衣無縫的搭檔,加上絃樂團冷凝堅毅的表情,所喚起抱著基督屍體哭泣的聖母影像,感人肺腑。

    文字|陳國修、林鑠齊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巴夏對二十世紀俄羅斯音樂作品的詮釋,具有無人可及的準確性。
    音樂

    八十二歲俄國絃樂巨擘巴夏 原味呈現俄式風采

    俄國指揮家魯道夫‧巴夏的名字代表了將管絃樂團的聲音迅速雕琢,以作曲家的想法為原則,清澈、明確地忠實呈現作曲家意圖,這個特質除了與二十世紀中後期俄羅斯音樂家的訓練相同,更可說來自他的老師、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的深厚影響。

    文字|廖俊逞、劉振祥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消防隊員裝扮的蕭斯塔可維奇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蘇聯最偉大的音樂家 發現蕭斯塔可維奇

    有史以來,可能沒有其他音樂家像蕭斯塔可維奇(Dmitri Dmitrievich Shostakovich,1906-1975)一樣,身後留下這麼多難解謎團,以致作品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極端詮釋。他到底是黑暗帝國幫兇,還是忍辱負重的「臥底」自由鬥士?直到現在,蕭斯塔可維奇其人其事,就像《無間道》等驚悚懸疑的香港警匪電影一樣,永遠讓世人津津有味的反覆推敲。 展開新紀元的NSO,繼去年演出龐大的「發現馬勒」系列音樂會,今年再接再厲,挑戰交響曲作品更多的蕭斯塔可維奇,一連推出十場音樂會,並有巴夏、尤利.麥爾、波利安斯基、林克昌、呂紹嘉等知名指揮加持,陪樂迷一起「發現蕭斯塔可維奇」!

    文字|楊忠衡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簡文彬讓小型樂團演出室內樂般天衣無縫的合奏完成度,表情、氣氛與色彩的醞釀也都極為貼近原作精神。
    音樂

    缺席的歌樂之美

    下半場是蕭斯塔可維奇的第十四號交響曲《逝者之歌》,同樣以死亡為主題,卻呈現與前一首迥異的美。NSO的室內樂功力比起以往,大有進步。較為可惜的反倒是獨唱者,擔任女高音的莎哈裘克只能做到照本宣科地唱出自己負責的部分男低音薩許克比女低音好了許多,但是美麗的詩篇仍然無法真正進入音樂中吟唱。

    文字|林芳宜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包羅定絃樂四重奏剛好成立滿一甲子。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斯塔可維奇的精準演繹者 邁向一甲子的包羅定絃樂四重奏

    包羅定絃樂四重奏展現於俄國曲目上的特殊吸引力,源自於早年與蕭斯塔可維奇緊密的關係。蕭斯塔可維奇親自與他們合奏,練習他的室內樂作品,尤其是絃樂四重奏。今年包羅定絃樂四重奏剛好成立滿一甲子,來台演出將帶來俄國三位音樂巨匠:蕭斯塔可維奇、柴可夫斯基以及米亞斯科夫斯基的經典作品。

    文字|廖俊逞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包羅定絃樂四重奏無疑為台灣的觀眾示範了珍貴的、最為理想的絃樂四重奏面貌。
    音樂

    包羅定 絕佳組合的絃樂四重奏

    從當晚的演出可以證明,該團仍奉行「技巧乃呈現藝術內裡之工具」的宗旨,團員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卻毫無炫耀的痕跡。內斂、恰到好處的詮釋,讓音樂絲絲入扣,醇美無比。

    文字|林芳宜、劉振祥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NSO在巴夏的帶領下,明顯地呈現出與以往演奏古典樂派時大為不同的聲響,龐大樂曲中的架構肌理清楚可見。
    音樂

    世紀傳承的智慧與品味

    八十多歲的巴夏展現了名符其實的大師風範,不管是第一晚嚴謹的古典樂派,或是第二晚他的經典名曲改編自蕭斯塔可維奇的室內交響樂,都嚴守指揮的職責:清楚的指示、完整的詮釋,完全不見絲毫的輕忽,一代大師誠懇的工作態度,令人敬佩動容。

    文字|林芳宜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音樂

    匠心獨運的新穎筆觸

    蕭斯塔可維奇《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由絃樂團、鋼琴和獨奏小號聯合演出,因其振奮的旋律和變化多端的氛圍而備受喜愛。去年剛贏得聖彼得堡浦羅柯菲夫鋼琴大賽銅牌的小將嚴俊傑,觸鍵晶瑩剔透,表情敏銳纖細,沙場老將葉樹涵的小號則吹出意氣風發的金管氣派。呂紹嘉將樂團控制得滴水不漏,無論爵士樂風節奏或窩心的抒情神韻,均無懈可擊。

    文字|陳國修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因為與作曲家有親自接觸,以及有相同的歷史背景,阿胥肯納吉讀譜詮釋《第八號交響曲》,充滿歷史情懷與個人記憶。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柏林音樂節 向蕭斯塔可維奇致敬

    今年適逢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城市裡到處都有活動,紀念這個象徵冷戰結束的重大歷史事件。而為了讓歷史與音樂融合,今年的柏林音樂節主焦點便是前蘇聯俄國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以呼應圍牆倒塌。

    文字|陳思宏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