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K. J.音乐人生》一举入围今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与「最佳音效」三项的香港纪录片导演张经纬,在六年期间陆续观察记录了香港小钢琴家黄家正的成长,用镜头说出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张经纬也曾有自己的「音乐人生」,学了廿六年的大提琴,也曾担任香港小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但他终于还是在电影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画面从黑暗中淡入,父亲拍著儿子稚气的脸颊轻说著「到了,弹琴啦,演出啦!」。持续和睡眠拉距战的他,即使以神童之姿赢得了钢琴大赛出国表演,终究还是个只有十一岁的孩子!半身侧卧在大厅排排坐的椅子上,他发现了镜头。疲惫的身躯让他一点也不想动,只好微笑著别过头去。第一个场景、第一个微笑,就教人心痛了起来!
也曾有音乐人生,却选择追寻更属于自己的可能
《K. J.音乐人生》,这部根本没有「卡司」的纪录片,却一举缔造香港电影奇迹。以香港的小钢琴家黄家正为主角,小本制作、耗时六年的成果在香港造成旋风外,更在今年第四十六届金马奖中,以黑马之姿一举入围「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与「最佳音效」三个奖项。同时,也是本届唯一没有以35mm影片参与竞赛并且入围的纪录片。究竟是谁有这么高的功力身兼导演、剪辑、音效等多重身分?是谁有如此细腻的观察力,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说得清楚?
片中有一个角色,不时地提出问题、与主角对话。从头都看不到他的人影,却是整部片子的灵魂人物——张经纬,他就是本片的导演。事实上,在电影的故事外,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出生在香港的张经纬,也是位从小学习音乐的大提琴家,年纪轻轻二十岁就任职香港小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说他有没有能力,也不能否认,但看似非常稳定的一份工作,总让他觉得缺少了什么。决定出国念书时,他深刻地记得同事讽刺他的一句话:「你花了那么几十万去念书,出国回来还不是坐我旁边!」笑著解释乐团流动性低,张经纬点头说著当时工作机会不好找,从某个角度来看,会这么说是没有错的!执意到了国外,认识了一位拉小提琴的日本女孩,两人很快地就结婚,但也很快地从她身上,终于明白什么叫做「才能」。「算了!不拉了!」张经纬就此毅然放弃拉了二十六年的大提琴!不觉得可惜吗?他回答:「SONY创办人盛田昭夫(Akio Morita)在Made in Japan的自传中写过,『虽然奥运马拉松跟百米冲刺一样的精采,但没有人会从头到尾看著马拉松选手跑完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所在,张经纬不曾想过要光环、要盛名,因为他相信,「慢慢地去跑,还是一样拿金牌嘛!」想到过去,张经纬又开玩笑地说:「回来之后也没有再去坐在旧同事旁边!」
在电影上获得成就感,创作剧本备受肯定
「有人问过,你拍黄家正,为什么都是音乐?难道他就没有别的生活吗?」张经纬非常地明白,学音乐的孩子,就是被音乐占据著所有的时间。所以,离开大提琴时,他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其他兴趣的!喜欢哲学,但全是为了想要训练自己思考。喜欢的电影可以看上六、七次以上,但从来没有幻想过这条路。后来是因为上电影课的缘故,他才请太太当主角,在家里用老旧的机器、阳春的灯光,搞了好几个钟头,克难性地拍出了第一个镜头。没想到带作业去学校,居然引起了热烈讨论。当时,张经纬脑中浮现著一种奇妙的感觉──「在音乐上好像从来没有人讨论过我的演奏!」随后他创作的剧本《上帝的苹果》获得「二○○一年中港台电影神话剧本创作赛」优异奖,第二个剧本《水天围》也获得二○○五年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的最佳故事奖,由导演许鞍华拍摄为《水天围的夜与雾》。而由罗素、梅艳芳、黄霑主演的《歌舞升平》,更入选CNEX二○○七年征案。这些在音乐中未曾获得的成就,逐渐地证实了他在电影事业是有「才能」的。
影片分割成两个时空,十一岁孩子问著:「为何手指会动?为何我会说话?为何当初有人?人的双手为什么会弹琴?人的一生不过是死,何不早了断?这世界不公平!人活著没有意思!」镜头一转,换成十七岁的俊秀脸庞靠在墙边说:「我的人生有意思!我要用音乐引导我的人生、我想要当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人』!」但是,公平的、科学的、宗教的问题,仍旧萦绕在他的脑中。一个小身躯装了大人的灵魂,一个困在狂妄自信又极度不满自己的矛盾青年,从十一到十七岁的蜕变、对照,让纪录片不是平铺直叙,而充满著论点。「重点不是拿比赛、励志,反而是放在他对『人生』的态度。」也就是因为这样,在没有明星光还、没有宣传预算、也没有人看好的香港市场中,赢得了观众口碑。打破了纪录,从去年七月上映至今未歇。甚至让文化研究著开始研究这个现象,这部电影是否能够成为一种「典范」,甚至改变整个香港电影的风气?
把镜头留给主角,把评价留给观众
也许在学校,黄家正只是个希望引起注意的孩子(Attention seeker),也许他也不是同侪间最优秀的一位,但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张经纬的述说并不是让周围的人来归纳结论,而是让他自己说!「如果是政治人物,就需要客观,但他只是平凡人,就无所谓了!」纪录片注重思考,把镜头留给主角,把评价留给观众,也许就是他成功的地方!
十一岁时,捷克的音乐厅外,父亲在海报上骄傲地指著小孩的名字──黄家正!终生摆脱不掉这三个字注定的「音乐人生」;就像他憎恨「天才」这个头衔加诸在自己身上一样,但「天才」却与他形影不离!「如果不是搞音乐,他也会是个好的导演!」张经纬认为,黄家正对摄影机非常敏感,作为活在舞台上的一个音乐家,必定是有点表演欲的。张经纬表示,他本身很愿意说,也由于在最后一幕他主动要求挂隐藏式麦克风上台,才能够收到舞台上他边唱歌边弹的声音。但同时,他也是个很有「艺术家脾气」的孩子,例如有次在舞台旁他突然有话要说,于是导演赶紧要打灯,但等备妥后只听他说了一句,就不说了!为了应付这些突如其来的状况,张经纬只能一次用六条线同时收音,现场快速理解、随机应变。要他照著导演的想法做,那违反他的个性、也不可能。因此张经纬开玩笑地说:「与其说我是导演,不如说黄家正才是!」
只问自己拍到了什么,只想与大家分享
音乐,还是在他的血液中流动,但还拉不拉大提琴呢?张经纬回答得很巧妙:「很多人问我是否遗憾没有拍到什么?但我的思考并不是这样,我只有问自己拍到了什么!」而拍完了电影之后,导演该说的话,也就都说了。在黑暗之中,观众依电影提供的讯息,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脑海里就完成另一个创造!「每个人都有他的电影」,即使加拿大纪录片导演王水柏认为他拍摄的动机,「或许是想用这部纪录片来缅怀自己献身于音乐,却最终未能成为一名音乐家的青春时代。」但张经纬却没有答案,他只是一步一步地,将自己的电影分享,成为每一个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