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跟著音乐去旅行 Travel with music

巴基斯坦「卡瓦力」 迷眩狂喜的礼赞

卡瓦力是苏菲道团所创的吟唱歌乐,演唱的能量非常大,感染力也相当强,演唱时包括歌手及观众常常会进入到催眠的现象。很多人就会因为全神投入而舞蹈、一起歌唱、鼓掌、哭泣、狂喜到入神的状态。对很多穆斯林来说,这样的形式根本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他们重要的宗教灵修活动,并且借由这样的场合,得到真主的庇爱。

卡瓦力是苏菲道团所创的吟唱歌乐,演唱的能量非常大,感染力也相当强,演唱时包括歌手及观众常常会进入到催眠的现象。很多人就会因为全神投入而舞蹈、一起歌唱、鼓掌、哭泣、狂喜到入神的状态。对很多穆斯林来说,这样的形式根本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他们重要的宗教灵修活动,并且借由这样的场合,得到真主的庇爱。

位于南亚地区,东边是印度洋,西边与伊朗比邻,西北与阿富汗接壤,东边则可通往新疆。这个地点,就是巴基斯坦的所在地。巴基斯坦这个国家大部分的地区处于亚热带,气温乾燥炎热,降雨量最少的六、七月份,某些地方更高达五十度以上。但到夜里气温骤降,昼夜一差就是十几度。这样严峻的气候,让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停留在绿洲、沙漠、甚至石油,而「恐怖分子」的形象,更使得人们对他们的文化有所误解。

「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风俗文化似曾相似

「巴基斯坦」这个字源自波斯语,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圣洁的土地」或者「清真之国」。境内有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居民印奉伊斯兰教。讽刺的是,如果对他们有基础的了解,就会知道「伊斯兰」这个字的意义,就是「顺服」,因此对这个地方的人民来说,其实是非常爱好和平的。

来到这个地方,就会看到巴基斯坦的男人除了穿白色长裤和各式各样的上衣外,也常带著一种小圆帽;而女性全身的罩袍、头巾和面罩,仍旧是典型的打扮。饮食风俗上,只要看他们的胡椒、姜黄等做的咖哩制品闻名世界,就可以了解他们非常喜欢香辣的食物。巴基斯坦人烹调的方式和台湾的料理有很大的不同,不管荤菜、素菜,一律放入锅内炖得烂熟,并不会有我们像「炒菜」那般的做法。吃饭的时候也务必要记得将被认为是「不洁」的左手放下,要用右手抓著吃,否则是非常不礼貌的。有趣的是,巴基斯坦人有些习俗竟让我们感到熟悉,例如他们平常有嚼食槟榔的习惯,还有在新年的这一天,喜欢带著红粉出门,见到了亲友道完新喜后,便将红粉相互涂在对方额头上,以表示幸运吉祥,这称为「涂红新年」。

由于伊斯兰的规范中,严格禁酒是教徒的重要信条,因此无论是民间婚丧喜庆还是官方国宴,一律不见他们喝酒,私自酿酒者更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因此在巴基斯坦境内,并不会看到醉酒的人横卧街头或酗酒行凶的现象。当然在外交场合中,巴基斯坦外交人员并不会对他人喝酒提出异议,但他们自己在乾杯时总是以其他饮料如果汁、汽水或清水取而代之。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与宗教灵修息息相关

灵修活动对於穆斯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早年他们常常借由如香精油、几何图案等等媒介,来寻求肉体与精神的分离,他们认为在精神升华后,就可以与真主阿拉同在。到了十三世纪后才逐渐以音乐、舞蹈、诗歌作为灵修的媒介,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艺术型态,最有名的就是苏菲回旋舞,另一个就是受人喜爱的宗教仪式「卡瓦力」(Qawwali)。对伊斯兰教徒而言,不同的分支对音乐概念的差异性颇大,特别是苏菲神秘主义的系统,对音乐是非常重视的。

最初接触伊斯兰音乐,总会有人对他们质疑,认为穆斯林都有「非乐」的观点。但这是因为穆斯林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于西方世界的,他们不将我们所谓的「音乐」当作音乐,而是以「声音的艺术」来看待。这声音的艺术也有层次之分,最高层次当然是「可兰经」的唱颂,接著是宗教相关的音乐型态,至于声乐或音乐的即席演出乃至于娱乐性质的音乐则排在后面了。可兰经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也被穆斯林认为是真主阿拉的语言,它的意义超越了一部宗教经典,更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法则。事实上「可兰经」的意义就是「诵读」,因此穆斯林除了需要经常诵读古兰经外,每一位穆斯林出生时听到的第一句话和临死时听到的最后一句话都必须是《可兰经》经文。由此可见结合经典与「声音的艺术」两者,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玩到淋漓尽致,让听者狂喜到入神

卡瓦力是苏菲道团所创的吟唱歌乐,距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甚至可以追塑到西元八世纪前。苏菲教派祈祷时,主祭师的口中祷念著经文,虔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祷文意义上并大声朗诵时,就会进入到一种无意识的忘我境界,此时阿拉就会降临在教友们身上,导致全身抖动、汗流浃背,而附在身体里面的所有邪灵恶魔都会被真神驱逐出体外,祈祷完之后就会感觉身心健康舒畅。因此,卡瓦力演唱的能量非常大,感染力也相当强,演唱时包括歌手及观众常常会进入到催眠的现象。很多人就会因为全神投入而舞蹈、一起歌唱、鼓掌、哭泣、狂喜到入神的状态。听众往往因为极度激动,将事先准备的纸钞往音乐家方向洒出,用这样的方式来代表他们对真主的爱,而这些奉献则是演唱者最重要的收入。所以说,对很多穆斯林来说,这样的形式根本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他们重要的宗教灵修活动,并且借由这样的场合,得到真主的庇爱。

一首卡瓦力歌曲大约十五到三十分钟,但曾经发行过的商业性质歌曲最长也曾经超过一百一十五分钟的纪录,就连卡瓦力最负盛名的导师努斯拉.法帖阿里汗(Nusrat Fateh Ali Khan)也曾有至少两首曲子超过六十分钟。演唱时通常席地而坐,由乐器的序奏开始,主旋律加上和声及塔布拉鼓(tabla)的伴奏,其中包含著一些即兴与变奏的旋律。接下来会有一段长的、调性式的即兴旋律,这时歌唱者会吟颂不同的长音符。之后主唱者会开始唱一些序文,虽然通常不是主要的歌曲,却与主题相关。这阶段的歌曲没有太多节奏,主唱者唱完后,伴随的歌者会重复他的歌词,并且加上他自己的即兴方式。最后主唱者进入主题时,鼓声与拍手也跟著进行,所有的演唱者也加入他的叠句歌唱。这时的歌曲将没有即兴,旋律遵从著传统,或者每个家系的唱法。演唱的时候手势丰富,有时唱词速度飞快,像是交互对唱、呼应或竞赛的感觉,令人联想到类似爵士即兴念唱(scat)那样的精采。旋律变化快速,由低音到高音,或者由几乎听不见到强烈宏亮的声响,装饰与颤音将声音「玩」得淋漓尽致。

包容力强,演出结合三种文化体系

也许卡瓦力的音乐型态在台湾陌生,但在世界音乐中却非常重要。这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世界各国音乐的影响也非常大。例如在东方中国音乐的琵琶、唢呐、扬琴等等这些乐器,其实都是受到伊斯兰世界影响。西方世界的鲁特琴、竖琴甚至双簧管,也都是从这里传到欧洲。反过来说,苏菲道团最大的特色就是「包容」,从去年两厅院主办的「民族音乐学堂─迷眩的苏菲吟赞」节目中,就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包容力。由于经过英国殖民,卡瓦力的伴奏也接受了西洋的模式,手风琴这种西方键盘乐器成了他们重要的工具之一。只不过但这里的簧风琴却因「地」制宜,直接放在地上弹奏。而塔布拉鼓系列乐器的鼓面上有糯米团糊上的黑点,侧边则是以牛皮绳来固定鼓皮,调音时只要修正黑点及鼓皮松紧即可。印度文化下的塔布拉鼓、融合西方的手风琴,加上伊斯兰较的宗教仪式,一个卡瓦力就显出三种文化体系的结合!

尽管巴基斯坦处于一个政治与战火纷扰的地带,其音乐文化却是如此丰富多元。何不抛开一切宗教之间的芥蒂,只要欣赏苏菲教派的吟唱仪式,就会发现无论来自何方的听者,都会随著乐音的旋绕进入迷眩狂喜的礼赞,达到苏菲神秘主义的至高境界!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里兹旺—马藏」  卡瓦力大师阿里汗的衣钵传承者

世界知名的努斯拉.法帖阿里汗(Nusrat Fateh Ali Khan)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苏菲卡瓦力音乐的大师,他不但是音乐界一位声名远播的大人物,更可说是苏菲道团的精神导师。他将卡瓦力引领至超越宗教、政治、音乐、文化、语言分野的境界,传唱至非伊斯兰信徒的耳朵中。在卡瓦力的历史上,他的成就几乎无人可比。在一九九七年过世时,消息占据当时许多国际新闻的头条,更有许多人痛哭流泪。

虽然大师已逝,但他的精神并没有因此划下休止符,阿里汗的衣钵现由两位正值青年的侄子继承,他们正是出现在「迷眩的苏菲吟赞」演出中的「里兹旺—马藏 卡瓦力组合」(Rizwan Muazzam Qawwali),两兄弟从阿里汗过世前便开始合作演出,曾出版过两张专辑,也在重要的国际场合演出,目前被认为是继阿里汗后,在世界舞台上传递卡瓦力火种的吟赞者。特别的是,里兹旺与马藏兄弟是穆亚希德(Mujahid Mubarak Ali Khan)的儿子,卡瓦力传奇人物穆巴拉克(Mubarak Ali Khan)则是他们的爷爷,而这位穆巴拉克大师,就是阿里汗的启蒙者。(李秋玫)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